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觸龍說趙太后:兩朝開濟老臣心

觸龍說趙太后:兩朝開濟老臣心

本微信公眾號所有作品均為原創,轉載須署作者名並註明出處。

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觸龍話鋒一轉。

他避開誰的疼愛程度深的問題,集合話鋒針對趙太后。

燕後,是趙太后之女,遠嫁燕國為王后,所以不稱名,稱燕後。

觸龍說:「老臣私下認為,您作為母親,疼愛女兒的做法,好過疼愛長安君。」

這句話,有四個層次的內涵需要注意:

其一,媼,有老婦之義,對應趙太后的自稱。又有母親之義,對應兩人此時的話題。觸龍稱趙太后為「媼」很妙。

其二,兩人對話至今,第一次出現長安君。你看觸龍的語氣,永遠自居臣下,謙遜不越位。但是,趙太后挑起話鋒,他化掉之後,立刻就進招,且不溫不火、無跡可尋。

其三,忽如其來提到趙太后的女兒,又一變,趙太后又是預料不及。

其四,「愛燕後賢於長安君」,這個又敏感、又奇怪的說法,不容趙太后不回應。

你看,觸龍就是個活生生的太極高手,時時居於下,處處讓於人,但是他始終把握住勢頭,對方一不留神就倒下去了。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趙太后說:「你錯了!我疼女兒,遠遠比不過疼長安君。」

這是作為女人、作為母親的語氣,不像掌一國權柄之君。雖是努力往長安君的話題靠攏,準備就此發起進攻,但畢竟沒有掌握先機。

至此,她落下風了。

這文筆描繪很生動哦。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觸龍察知局勢變化,開始發力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大家都曉得的道理,剛才托舒祺於趙太后,也是這個道理。觸龍作文章,觀點出來之前,論據早就擺上桌面了。這叫做胸有成竹。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您作為母親,送燕後出嫁,她坐上車了,您還抱著她的腳不放,哭泣難以自制,心裡想著她要遠嫁,這輩子不知還能不能見面,所以雖是喜事,心裡卻有悲哀之情。

這段話有四方面的內涵:

其一,觸龍身為老臣,國君嫁女的事他都參與,趙太后哭得不成樣子,他也見過。直言趙太后嫁女哭泣,卻不犯忌諱,這身份難以代替。

其二,還是父母話兒女,故「媼」字依然很妙。

其三,我舍掉臉皮,幫小兒子謀職位,無非身為其父。我當然理解您嫁女之時的悲哀,感同身受。做父母太難了!這是共同語言,溝通無障礙。

其四,不說長安君,先說燕後,這是迂迴進攻,章法合理。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燕後出嫁之後,您不是不想念她,我見您每逢祭祀,都要祈禱說:但願我這女兒永遠留在燕國。

「非弗思也」,這個句式很好,為接下來的問句蓄勢。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您這樣祈禱,是不是著眼長遠,希望燕後跟您一樣,子孫相繼為王,永世尊貴呢?

前邊趙太后剛說「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準備發起進攻。觸龍卻專談燕後出嫁之事,完全撇開長安君的敏感話題,趙太后的攻勢消失殆盡。

觸龍道人情之常,又情理交融,說出了趙太后的心聲。趙太后還能怎麼回答?

太后曰:「然。」

她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幫趙太后設想種種應對方式,奇怪,還真想不出好主意!

至此,觸龍把握了對話的主動權。

他的中心觀點已經出來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剛才以燕後為例,是正面論證,讓趙太后不得不首肯。

且看他怎樣繼續做文章。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趙太后被觸龍說迷糊了,估計這時候內里緊張,正思索扭轉局面的良策。

但是觸龍的章法又轉了。

他問趙太后:「三代人之前,乃至於趙國開國之初,趙王子孫封侯者,他們的後代,現在還有沒有保住爵位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用猜,就是沒有。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些道理都是大規律。

曰:「無有。」

趙太后想了想,確實沒有。

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微即非。

觸龍又問:「不單我們趙國,其他諸侯國有沒有上述之者?」

曰:「老婦不聞也。」

趙太后的記憶里是沒有,因涉及面寬泛,她穩妥地回答:「我是沒有聽說過。」

以上,觸龍連續三次用問句。因其避開主題,迂迴而進,而又入情入理,內在邏輯無法辯駁,趙太后只能按規定的標準答案作答。

我們回顧一下。

趙太后從「盛氣而揖」,到「恃輦恃鬻」,到「笑曰婦人異甚」,到「曰然,曰無有」,火氣一層一層降下來。「老婦不聞也」,語氣平靜,且有思索沉吟之意,表明她開始回歸理性了。

其一,她本強者,今喪夫,國為人所欺,愛子將為質,諸事造成情思阻滯而已。觸龍避其鋒芒,不論長安君,只論燕後;不論國家安危,只論家族命運,引起她的深層思考。

其二,她本聰明,何曾不知觸龍來意?但觸龍乃敦厚長者,循循善誘,她領其情、會其意,情緒漸漸緩和過來了。

其三,趙太后跟大家發脾氣之後,就算要改變主意,也無台階可下。觸龍的語言風格,足以幫這個忙。

綜合起來,真正感染趙太后的,是觸龍高超的語言藝術背後的一片赤誠和耿耿忠心,即人格力量在起作用。因而,我們不能天真地認為觸龍的口才絕對優於趙太后。

觸龍三個問句扭轉局面之後,他察知形勢變化了,改為設問,即自問自答,所謂發起總攻勢了。

以下兩個設問句,從歷史人生的高度立論,將這場遊說勸諫推向高潮,讓趙太后恢復正常的政治大局意識。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觸龍說:「這些王侯的家族後代迅速衰落,原因是近禍及於己,遠禍及於子孫。這麼說來,人主之子孫,註定要遭災受難嗎?不是的!王侯人主之子孫,嬌生慣養,無功無勞,而又位尊俸厚,身擁瑰寶奇珍,幾代人就耗盡福報,豈有不亡之理!正如《道德經》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這一層自問自答,承接前文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反面論證,與作為正面論證的燕後之例相襯。

趙太后至此無言,她聽進去了。

觸龍正反論證之後,覺得火候到了,即直面長安君為質之事。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他繼續說:「如今,您作為母親,最高的封號、最好的封地都給了這位老幺,國寶奇珍送了那麼多,朝野上下看得明白。但是,現在國家有難,您卻不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朝野上下照樣眼睜睜看著。那麼,您百年之後,長安君如何繼承祖宗家業?如何樹立威信聲望?如何以其功業和人格,在趙國安身立命?您扶持長安君,用心不夠長遠,所以我認為您偏心,只疼愛燕後。」

這段話把前邊的議論總結起來了。雖是委婉,但道理再明白不過了:如此處理長安君為質之事,是害死他。趙國處此梟雄之眾、狼虎之群的險惡形勢下,如此私情柔靡,縱然這次秦國滅不了我們,將來您的子孫一輩,趙國就要出大事了!

「山陵崩」,特指人主去世。言下之意是:趁現在老身還在,能穩住局面,趕緊加強對長安君的培養。——老臣論人主百年之事,本無忌諱,涉及王位大計,就更須直言。

「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這話份量極大,足以引發趙太后對家庭教育乃至國家發展大計的深思。

以「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一句收煞,呼應前邊的遊說切入點,輕輕巧巧收住論說,有頭有尾,同時保持老臣居於下的風度。最厲害的,是依然蓄勢待變,趙太后如果還不服氣,那就繼續來。

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趙太后恢復理性,領袖處事的語氣來了:「好吧,任憑您派遣,送到哪去都行。」

這樣說,是表達對觸龍的高度信任。

第一個「之」是動詞,「往」的意思;第二個「之」是代詞,「這、那」的意思。

「恣君之所使之」,語意模糊,只在此特定語境能聽得懂。我們研究一下:趙太后既然答應了,為什麼不提長安君呢?為什麼不提齊國,只用「之」字含混指代呢?為什麼不說長安君為質之事,只用兩個「之」字含混指代呢?

答案是:肝腸寸斷。

趙太后多情善感,舐犢情深,燕後出嫁,她都當眾大哭而難捨。長安君此去,不知吉凶,且戰爭形勢瞬息萬變,在齊為質,說不準一拖就好多年。縱然將來能全身而歸,自己病軀如此,都不知道今生能否再見到這老幺。

此刻,她咬牙斬截下決斷,因為她是肩負國家重任。她痛苦地迴避「長安君赴齊為質」之任何一個字,因為她是母親。

她生命衰微,再支撐兩年,就去世了。

長安君史料不詳,不曉得赴齊為質之後,他們母子有沒有再見過面。

文章再沒有描畫觸龍,因為結果已經出來了。

那麼,遊說成功了,觸龍是不是興高采烈呢?

非也!

於政治而言,一番對話就影響國際形勢、改變國家運程,確是非常成功。觸龍及大臣們心裡的大石頭放下來了。

但是,為了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觸龍使出畢生功力,用盡機變權謀,硬把一位風燭殘年、身心交瘁的母親逼成這個樣子,於他個人而言,於他與趙太后、與趙惠文王的私交而言,那是什麼感受?

趙太后「恣君之所使之」之語一出,你說觸龍會怎樣呢?

大概是神情凝重、含淚點頭而已。

如果非要說話,大概是「老臣護國無方,愧對先王」。

如果非要再說話,大概是「老媼善自珍攝」。

沒有了,實在無話可說了!

告退之後,觸龍就召集大臣們,傳達趙太后旨意,大家必然為之感嘆。之後,就火速辦理送長安君為質的諸多事宜,同時展開外交交涉,敦促齊國儘快出兵。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車乘」,是軍事單位,是包括戰士以及戰車、戰馬、武器等軍事裝備。

趙國以長安君為質,約定齊國出兵百乘抗擊秦國,助趙國脫險。——當然,趙國單方送人質,今後對齊國的外交,就弱勢吃虧些。

文章至此本可以結束了,但是作者還來上一段。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況人臣乎!」

子義,是趙國的賢者。他得知觸龍說趙太后這件事,感嘆說:「人主擁有一國,其親生骨肉,都不能德薄無功,而居尊貴、享厚祿、守財富,何況臣民呢?」

引用子義的話為結尾,至少有兩方面的好處:

第一,進一步肯定、讚歎觸龍的觀點,拈出觸龍遊說之辭蘊含的人生哲理,升華文章主題。

第二,盪開文意,化解掉遊說之際的勾心鬥角,提示讀者加深思考。

這結尾別出心裁,很值得學習。而子義之論,對於今人的啟示,尤為深刻。國家要復興,家庭教育豈能落下呢?

這篇文章展現深明大義的趙太后形象,而丹心赤誠、富有政治智慧的賢者觸龍,更讓人難忘。

回味起來,雖是觸龍說趙太后,但他們之間特有的默契,反映其時趙國良好的政治倫理秩序。這個故事,有著儒家精神的閃光。

不曉得趙太后和觸龍會不會背誦《論語》,但縱然他們連孔子都不認識,也不礙其由來有自的修養。因為,孔子述而不作,儒家的主要理念,乃是從周禮中來。

(完)

往期文章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孟真 的精彩文章:

TAG:吳孟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