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整本書閱讀要上好起始課——以《論語》為例

整本書閱讀要上好起始課——以《論語》為例

·「整本書閱讀」系列

編者按:「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貫穿始終的學習任務群之一,被列入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相比使用文選式教材時單篇獨章、逐段逐句的講授,整本書閱讀在理論上更有利於學生閱讀經驗的建構、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成果的形成,為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打下基礎。但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經典名著中選取書目?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目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如何對學生進行組織管理和評價……2018年,本版推出「整本書閱讀」系列欄目,期待讀者積極投稿,把自己的探索、實踐和思考與大家分享交流,使更多的教師受益。

從目前的閱讀狀況來看,整本書閱讀有些老師可能忽視了起始課(也可叫導讀課),我覺得,這有點危險。如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品質,基本上被破壞殆盡,許多學生沒耐心讀完一本書,即便是像《邊城》《老人與海》這樣篇幅短小的書,更不用說像《紅樓夢》這樣的大部頭,或者像《吶喊》這樣艱深的著作。而上好起始課就可以幫助學生點燃閱讀興趣,甚至是持久的閱讀興趣。

在講《論語》之前,我擔心學生對這本書有隔膜、不能很順利地進入孔子,擔心學生在老師的逼迫下,勉強去讀幾天,不能深刻地認識到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那麼就一定會半途而廢。我最擔心的問題是,如果閱讀一本書、一個作者,是勉強進入的,該是何等痛苦,而且將心比心,我也不願意這樣做。於是我煞費苦心地琢磨要上一節起始課,以幫助學生正確地了解《論語》和孔子,我希望讓他們對《論語》和孔子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幾乎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備課。不是說備這節課有多麼難,而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左右徘徊。最終,我確定這節起始課講兩個內容:孔子這個人和《論語》這本書,前一個問題是重點。

關於孔子這個人,別說講一節課,就是講一個學期都可以,那麼在短短的一節起始課里講點什麼呢?我想,關注點還是要放到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上,目的是要「點燃」。於是圍繞「孔子這個人」,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家世——孔子生於沒落貴族家庭。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國大司馬,其後代避難奔魯(自此為魯國人),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在這裡我強調孔子為貴族後裔,強調貴族的重要性,給學生一些暗示,要他們注意,《論語》中的孔子,身上有貴族的血統,有擔當精神。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佰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這裡我想強調到孔子出生時,已經家道衰落,基本上是平民,所幸的是,他很聰明——夫大妻小,可能符合優生的原則吧,這一點學生會很有興趣。後來講課時證實,學生對這兩點的確很有興趣。

第二個問題:時代——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與春秋後期同步。

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段時間共發生133場戰爭,分別有:宋與鄭52場,齊與晉25場,晉與楚22場,楚與吳24場,吳與越10場。

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弒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別有:在齊國,換國君39位,弒君12次;在魯國,換國君36位,弒君5次;在衛國,換國君43位,弒君5次;在宋國,換國君34位,弒君6次;在晉國,換國君39位,弒君11次。

——這僅是部分統計,但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在一個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時代,誰是那個力挽狂瀾的巨子,誰能夠擒住時代之手?很幸運的是,孔子出現了——孔子不出,如蒼生何?所以朱熹評價孔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我們要記住孔子的恩德,我們都是孔子的後人。

第三個問題:經歷——孔子一生最主要的經歷,就是企圖從政,但屢屢失敗;轉而從教治學,卻成就輝煌,遂成為素王——白衣天子。

求學:「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向老子問禮,向郯子學職官,向師襄子學琴。

從政:第一段,20歲—21歲,在魯,任委吏、乘田吏;第二段,在魯,51歲—55歲,任中都宰,後任司空、大司寇,後與魯國執政者季氏發生矛盾,棄官離魯;第三段,55歲—68歲,凡十四年,歷衛、陳、曹、宋、鄭、陳、蔡、楚等7國,雖多受禮遇,但並不重用,形如「喪家犬」,最後回到魯國。

從教:第一段,22歲—35歲,在魯,創辦私學,收弟子南宮适、顏路、子路、曾點等;第二段,38歲—50歲,避魯,收弟子顏回、子貢、子羽、子禽、公西華、子游、曾參、子張等;第三段,68歲—73歲,回魯,《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又二人。」

這三個問題講完,孔子的出身、基本精神和生平,就基本上清楚了,但還不可感、不可愛、不可觸摸,還不是一個人間孔子。於是我又設計了三個小故事,故事中的孔子才是有血有肉的。這三個故事是:絕糧陳蔡、慟哭顏淵、哲人其萎。

第一個故事寫孔子的鎮定大氣,處逆境而不亂,必有大胸懷,孔子的貴族血統顯現力量。第二個故事寫孔子的師生之誼,這是當今最欠缺的;顏淵之死,《論語》濃墨重彩,四次寫到(可《論語》總共才11000多字啊)。現在可還有這樣的老師哭送學生?講到這裡的時候,我也是哽咽著說不出話。第三個故事寫孔子最後告別人世,他老而不頹唐,異常清醒,擔心自己走後,無人挽救這個江河日下的亂世!我講到這裡的時候,學生的眼睛都亮了——那一刻,我感覺睡在學生心靈深處的開悟覺醒了!而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關於「《論語》這本書」我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論語》的基本面貌和儒學的發展歷程。

《論語》的基本面貌:

1.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語錄體,20篇,512章(又說492章),共計11000多字。

2.20篇大多以人物為篇名,如「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也有的以內容為篇名,如「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無論哪一種,都跟本篇開頭的第一段話有關,如「述而篇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鄉黨篇第十」(「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3.核心思想是「仁」,凡109處,是禮、樂、忠、信、孝、勇……的總綱。

4.趙普說:「《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儒學的發展:

1.先秦:孔子講仁;孟子好義;荀子崇禮。

2.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作為官方思想。

3.唐代:韓愈,維護「道統」,反對佛老。

4.宋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5.近現代:新儒家,康有為、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康有為說,「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體在各明名分,其用在與時進化。」

——把這些內容跟學生講清楚,《論語》的基本面貌也就清晰了,而且儒學的基本思想也開始進入學生心靈。我相信這樣的起始課,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學生全面地了解孔子和理解《論語》是有作用的。

那麼,整本書閱讀的起始課是不是就只有這一種形式呢?當然不是,比如有個學校請我去講《莊子》,我就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我給學生讀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作為詩人哲學家的莊子》,一邊讀文章,一邊跟學生講莊子的故事與《莊子》這本書,學生也是聽得興味盎然。整本書閱讀的起始課到底怎樣講才好,我的看法是,你找到了最適合引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最好的,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作者系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高中語文教研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5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困惑不解:數百種動物存在同性戀
未來一周,石家莊或將迎來雨夾雪!具體天氣看這裡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