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相關經典亦有三
百善孝為先,相關經典亦有三
俗話有雲:"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孝」字在華夏民族文化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尊老愛幼,以及「出則孝入則悌」等觀念也早已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深深紮根,並一如本初的影響和優化著每個華夏人,這也使得守孝和奉孝之人會備受關注和敬愛,也會因孝義和孝順而被舉薦為長為官。
關於「孝」,最早的相關書籍是《孝經》,傳聞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所作,但也有很多史學家認為是由後人所著。其實原著作者是誰,相對於它的價值而言,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孝經》指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它強調「孝」是天經地義般的存在,是人立身行道的最起碼的根本,並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和"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而且還根本每個人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制定了不同的孝義準則和具體表現,可謂是一部有整體和明細的上上佳作。
除了《孝經》,還有一本《二十四孝》也是一部經典的孝義典籍,其內在價值也是極高的,雖然不能令人看了就產生見賢思齊的覺醒,但也可以輕鬆的把每個人的孝義之心催化和加大,尤其是「卧冰求鯉」,「恣蚊飽血」,「孝感動天」,「棄官尋母」等故事。當然,偌大的華夏,泱泱的大國,歷史長河中肯定還有很多可圈可點和可歌可泣的孝子及其故事,而且就是在現今的生活周圍,也能隨處可見和聽聞不少孝義之人和孝義之事。
另外,《弟子規》也是一本很不錯的孝義之書,只不過它側重於尊孝,強調的是準則,或者說是「家訓」。這點從其名字中就能直觀的了解到,所以它也成為了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同樣重要的兒童必讀物。
不過,不得不感慨的是雖然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孝義,也知道怎樣去做才是最符合孝義的,可知道歸知道,真正能切切實實做到的卻相對不多,這就類似於都知道父母的相貌,可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記得或者說知道父母的生日,體重,身高等等。
TAG:魚遇雨欲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