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俗話說,「脾氣人人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

胡適先生也曾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待人和顏悅色,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

01

對陌生人和顏悅色,是禮。

古書有言:「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

在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了解一個人要看他對陌生人的態度?」

其中有一個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關,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智商和情商,對不相關者的態度取決於素質和修養。」

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和教養,就去看看他們如何對待陌生人。不管是服務員還是農民工,凡是有受到過良好教養的,必定會懂得去尊重他人。

02

對父母和顏悅色,是孝。

在一次訪談中,楊瀾曾問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周國平還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生活中,我們和不同的人相處,會展現不同的態度:

陌生人前是規矩禮貌,疏離中帶著客氣;同事之間可以開幾句熟絡玩笑,但始終不失分寸;普通朋友噓寒問暖,親近但不親密;在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面前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

孔子講,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難」,就是說最難的是給父母好臉色。

給父母買好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是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

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所以,能對父母能做到和顏悅色,也是最大的教養。

著名作家史鐵生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

然而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裡口裡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後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

「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

我們好像變得很厲害,動不動就把父母當傭人一樣使喚,稍微有不順心就對父母一通發泄,從來不給他們好臉色看。

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他們最深。所以「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尺。

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

03

對愛人和顏悅色,是愛。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里提到:

「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他說到做到,從不給妻子一張生氣的臉。

其實,和顏悅色,是深愛的外在表現。真正有教養的人,是把好的情緒和態度留給愛人。

一輩子那麼短,我們總該擇一個心裡有暖意的人相處,彼此溫柔相待。

熱文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妙法佛音禪悟 的精彩文章:

業障重的人,晚年很不好!
吃飯也是一種好的修行

TAG:妙法佛音禪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