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國運對賭,真是氣數已盡還是另有他因?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國運不濟這個論點是高曉松在他的脫口秀節目《曉說》里提到的,這個可以說歷史中不確定因素可以叫國運,除此之外還有如下主要原因。
(1)甲午戰敗主要是因為統治階層從慈禧到李鴻章,一味貪腐享樂、不思進取,北洋系統根本就不缺錢
首先,甲午戰爭時的日本,不是1904年的日本,因為,那時的日本利用《馬關條約》的賠款(包括利息共計3.5億日元)中的85%,將日本的軍事實力和國力在短短十年內堆積起來。更不是1931年的日本。1894年的日本,在經濟、軍事上都不如中國。
其次,甲午戰爭的失敗,主要是清政府不能完全信任漢人,而是為了使滿人掌控權力,採用了「制衡」漢人的手段,使漢族政治精英間互相鬥爭,海陸兩軍沒有齊心合力地對抗日軍。淮軍一個勁兒地逃跑,湘軍看哈哈笑,湘軍再上,雖然拼了命地打,但交上手後才知道「戰爭已經不再是靠勇敢就可以打勝的時代了」。
再次,慈禧挪用了海軍軍費多少一直有爭論,但慈禧為了自己的生日而挪用海軍軍費、耽誤海軍軍費發展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李鴻章利用掌握「北洋戰區」的機會,將自己的親屬、親信廣泛安置在各個角落的行為,使眾多淮軍得到好處,同時,在發展「北洋」的同時,「貪腐」了眾多軍餉也是毋庸置疑的。很簡單,「甲午戰敗」後,李鴻章交給王文韶八百萬兩「小金庫」,梁士詒的《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第44頁。
由此可見,甲午戰爭的失敗就不是「北洋」缺錢,而是統治階層的無恥。
(2)解放新疆、中法戰爭充分證明,「甲午戰爭前的中國並不弱」,而是統治階層思想弱。甲午戰敗主要是在光緒正確做出「打」的情況下,李鴻章等人陽奉陰違依然已「不打」「避戰」作為應對,打與不打的衝突下失敗
左宗棠領導楚軍解放新疆,用武力恫嚇沙俄歸還了伊犁。儘管,李鴻章對此由沒有解放之前說的「阿古柏虎狼之師」,到解放新疆之後說「阿古柏土匪、幾十個人,不堪一擊等」,但我們可以看出,左宗棠解放新疆是晚清唯一一次對外完全勝利。在左宗棠準備武力對抗沙俄的時候,在李鴻章、慈禧地合作下,左宗棠被「收歸兵權」明升暗降去了內閣。
中法戰爭中,左宗棠在自己辛辛苦苦開創的「馬尾海軍」被窩窩腦囊毀滅的情況下,在自己身染重病情況下,挂帥出征東南沿海,與張之洞精誠團結穩重了東南沿海。在國際上,英國警告法國不準北上,不準進攻上海等有利形勢;在陸戰,鎮南關大捷下,又是李鴻章和慈禧合作撤軍、停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李鴻章屬於「內戰行家」,對於外國侵略者則是一如既往的「我不如人」思想,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正是因為民族自信心,李鴻章把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政治家當」丟了一大半,這也是他日後幾年「不如意」的根本原因。
但這也是應得的,中國由「並不弱」變成「弱」,慈禧責任第一,李鴻章則是第二。
其實要知道當年的中國國運也是往上走的,那些洋務派以及新型的資本商人開始推動中國前進,中國是贏了中法戰爭的,左宗棠在新疆也是風生水起。你能說國運不濟嗎,關鍵的問題出現在頂層制度,日本的變法是激發全社會的活力,讓社會的每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記住日本的變法絕非開始就是法西斯化,他是非常尊重民本的,讓皇家子民成為社會公民,反倒是成立了法西斯社會後,他的社會體系走向了滅亡。再看看大清,他的洋務的目的不是讓人民獲得利益進而成為社會進步中堅,完全是為了解決政府的錢袋子,皇家的生活問題,這就是家天下和國天下的根本區別,為了不讓民間力量增長,清政府還要定期打壓新興的資本商人,李鴻章就幹掉了胡雪岩,這一切都預示著中日甲午的走勢,甲午前,日本完成的是對於社會的改造,而中國一切的改變卻是為了維護陳腐的社會體系,但在國運上兩個國家卻都是機會均等,日本勝在了民知有國,而中國敗在了朕即國家。這應該是對中國的啟示,可卻沒人真正在意。
TAG:小冰話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