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崇禎帝有多少責任?
凱凱談談史認為,明朝滅亡,崇禎帝有多少責任?個人覺得有20%吧,崇禎皇帝的領導藝術實在難算的上是高明,但我依然認為明亡的責任中崇禎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不少人都說崇禎登基的時候,明朝形勢一片大好,遼東戰局逐漸向好,國內農民起義還停留在小打小鬧的階段,財政上也還說的過去。最重要的是,閹黨被除,權歸於上,正是勵精圖治,中興大明的時候。這麼個好形勢,居然讓崇禎玩脫了?!實在是廢柴,明朝主要亡於他!這麼想是不對的。崇禎皇帝很勤政。第一,崇禎皇帝很勤奮讀書。崇禎皇帝一直堅持不斷的學習。在朝廷舉辦的經筵,崇禎皇帝每次都會到場,除非有重大事件,比如張獻忠把鳳陽崇禎的祖墳刨了,才停止經筵。第二,崇禎皇帝愛習武。崇禎皇帝雖然長於深宮,但是他喜歡射箭,他能拉開三石的弓箭(360斤)。第三,崇禎皇帝很勤政,朱由檢爺爺萬曆皇帝在位48年,有30多年不上早朝,朱由檢的哥哥朱由校在位7年,當了7年的木匠。但是到了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他白天上早朝和大臣參政議政,晚上加班批閱奏章,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像這樣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凱凱談談史覺得崇禎皇帝也不是聖人,不可否認的是,崇禎皇帝本身也有缺點。比如生性多疑,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導致了清軍的長驅直入。崇禎皇帝還擁有優柔寡斷的性格,崇禎皇帝在李自成還未達到北京之前,有好幾次遷都南京的機會,但是由於其舉棋不定的性格原因,白白的浪費好幾次機會,崇禎接手的明朝,就像是一個晚期的艾滋病人。艾滋病本身不會致死,它只是會損壞體內的免疫系統,使我們的免疫力嚴重的喪失,極易生病且沒有抵抗力,最終人還是會死於各種疾病的圍攻之下。也許從表面上看,他當時還是健康的,但其實他的內部免疫系統已經完全崩潰了。明朝政府到了崇禎年間,紀律性、執行力、團結程度都低到了不能再低。
基層的力量聚集不起來,朝廷的政策執行不下去,是真正的病不在肌理,病在骨髓。在之前的二百多年裡,明朝大仗小仗打了無數,天災民變更是數不勝數,可是都能挺過來。為什麼?因為朝廷能充分的收集基層的力量並充分的用來解決問題。到了崇禎朝,財稅收入被大地主和文官們掐的越來越少,朝廷下發的錢被層層盤剝能落到實處的不一定能有一個零頭,何況朝廷里的黨爭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為了打垮對手不惜以破壞國事為武器。和平年代,也許能夠勉強對付過去,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這樣的政府是毫無抵抗力的。我知道關於明朝歷史,很多知友看過且只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由於當年明月對明朝的特殊感情,導致很多人對明末的社會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還以為是像以前一樣的政府。 崇禎接手的明朝是個什麼樣子?
明朝的財政從萬曆晚期就已經嚴重畸形,農村地主佔據了大部分的土地,稅款卻少納甚至不納。貧農要繳納多於正常標準幾倍的稅款,古代政府的主要收入就是農業稅,以明末農村情況之糜爛,財政艱難可想而知。 但受文官利益集團的牽制,開源節流都難做到。想要開源,在江南的魚米之鄉的商稅收起來極為困難,從地主嘴裡搶出一口飯吃更是艱難,所以只有加派,只有徵三餉。貧民階層的負擔本就已經讓人窒息,加派以後的情況可想而知。 再加上空前的天災:面對這樣的天災,朝廷幾乎不予減免稅負,陝西民變最開始就是一夥貧民集合起來把嚴催稅款的縣令打死了。救濟的糧食發到百姓手裡難過百一,這種情況在我們政治學上叫做「政府失靈」,所以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在陝西,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明末的朝廷有多腐敗,相信大家也早就明白:明末朝廷財政收入正賦不過500萬兩,最巔峰的收入出現在1602年,2295萬兩,此後從未收到這個數字。而到了崇禎十七年,國庫里最後只剩下了幾千兩銀子,內帑僅剩七萬兩,一窮二白。 李自成進北京,拷打百官以後,得銀七千萬兩,不算珠寶玉器各種寶物。這次只是北京,不算天下七八十個親王和幾百個郡王以及數不清的大小官員
凱凱談談史覺得至於軍政,《明朝那些事兒》里提到多次的明末悍將左良玉和祖寬,其部下都是讓百姓畏之如虎的軍隊,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祖寬的部隊在山東抵抗清軍,對待百姓甚至比清軍還兇惡,最終被明朝斬首。左良玉的部隊更厲害,不僅搶劫百姓,還敲詐官府!左良玉的部隊路過哪裡,就派個使者往附近的地方官府里去信,要若干糧食若干武器物資等等,至於錢從哪裡出左總兵是不管的,到時候交不上休怪左總兵不客氣。朝政方面,在崇禎接手的時候,從嘉靖朝點燃的黨爭戰火已經燃燒了近百年,大臣黨派之複雜,協調之艱難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像明朝中期那種幾個內閣大臣領導滿朝文武的情況早就一去不返,門戶私計成了明末大臣的主旋律,統一朝臣意見成為了一件不可能事情。所以才能搞出抽籤入閣這種笑話。明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任崇禎怎麼努力,都回天乏術。無論是財政,軍政,民政,都已經腐敗到了一個讓人無從下手的程度。 何況崇禎並非什麼英主,其反覆無常,乖張暴戾,在明朝的皇帝中也是少有的。他很努力,很可憐,卻並不是一個好皇帝。如果沒用最後的煤山殉國的話
TAG:靈凡話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