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始祖文化片區:歷史文化遺迹在這裡活起來
2月7日,立春過後,乍暖還寒,記者來到泗水縣古卞橋遺址、泉林泉群自然保護區及華村鎮,探訪九大片區之一的始祖文化片區,這裡堪稱歷史文化遺迹與自然宜人風光的合體,既有中國古代匠人的巧奪天工,又有天地聚集的鐘靈毓秀,兩相輝映成趣,叫人流連忘返。
古卞橋遺址與泉林泉群自然保護區相鄰,泗水縣將按照「統一規劃、整體打造」的思路將二者有機結合,力求在久負盛名的的泉林泉群風景區的帶動下重啟古卞橋的輝光。
從泗水縣城出發沿著327國道一路向東就來到泉林鎮,這裡是泗河的源頭,也是泗河文化的發端,古卞城遺址就在這裡。據泗水縣文廣新局副局長李景鳳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故城西北、西南、東南三處城牆角尚存,現僅存西北城角及部分北城牆。從此處城牆出土文物看,這座卞城遺址屬於周朝卞邑舊址。「現如今,舊址上不僅有居民區還有繁華的集市,想要恢復遺址全貌並不現實。但是為了留住歷史記憶, 傳承古老文明,我們建起了卞國博物館。」話音剛落,一座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築便映入眼帘。這座卞國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377平方米,總投資1300萬元。建築共分為文物展覽區、臨展區、文物修護區、青少年學教體驗區和辦公區。
濃郁的漢代建築風格莊重大氣,彰顯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博物館開門迎客後,將展出遺址出土文物,立體化展示遺址原貌及歷史典故,讓古卞城遺址的前世今生一覽無餘,供前來到訪的參觀者探尋文明的蹤跡。
從卞國博物館繼續北行200米,便是古老的卞橋。卞橋始建於唐朝,東西走向,三孔聯拱券砌,兩端各有引橋。欄板上刻有人物、花卉、山水、鳥獸等圖案。橋身的三個孔洞,中間略大,東西兩個相等。中孔券頂有題刻:「卞橋鎮重修石橋自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一日起工至二十二年四月八日謹記」。
「綠水長流,清波蕩漾」為「泗水十景」之一,站在卞橋上俯瞰,靜靜流淌的泗河見證了古卞橋歷經滄桑,訴說著綿延的中華文明。2006年5月,古卞橋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做好傳承和保護工作是「讓歷史文化遺迹活起來」的基礎。近年來,泗水縣特別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積極爭取上級保護政策和資金。2012年6月,成功爭取到省沂蒙紅色革命老區文化事業政策性項目資金670萬元,用於建設卞國博物館;2014年,申請了國家文物保護資金180萬元,用於卞橋的修繕,現已完成了修繕工程。《卞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立項已通過國家文物局批複,正在做整治規劃。
從卞橋向東走200米即是泉林泉群自然保護區。泉林,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而得名,泉水晶瑩剔透,一眼見底。雖是萬物待蘇時節,但在這裡卻能看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動人美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十次駐蹕泉林,寫下了著名的《泉林記》。陪尾山頂建有觀泉亭,山下有一石舫,長20米,寬5米,至今猶存。
自然風光和歷史遺迹在泉林泉群自然保護區交匯並存,有物有景更有故事。「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讓來到這裡的遊客不僅賞心悅目,更能感悟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泉林泉群景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衍鋒介紹說,2009年,景區依據主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划進行保護性開發,將挖掘以泉水文化內涵為主的自然資源與以清代行宮、古卞橋、泉林寺等為主的人文歷史資源相結合,創建生態的、有文化內涵的、具有個性化的泗水休閑度假龍頭產品,形成以「泉群自然景觀為主體,融悠久歷史的人文遺產和泗河文化為一體,併兼有觀賞、遊覽、休閑、度假功能的風景旅遊區」。
從泉林鎮趕往華村鎮的路上,同行的泗水縣傳承辦傳承辦主任顏世強向記者講述了始祖文化的起源:民國時期的學者王獻唐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認為,「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存地名,山澤名,殆即今泗水一帶。」伏羲的母親是華胥氏,華村水庫周圍有東、西、南、北四個華村;其東毗鄰著華胥山。華胥山一帶原為華胥國,漢置華縣,因山而名。這一帶便是原始華族的聚居地,也是華族的發祥地。故而華胥文化與伏羲文化在此交相輝映。
來到華村,水面寬闊、波光粼粼的華村水庫背靠著華胥山,彷彿帶人回到了遙遠的遠古時代。這裡至今還是一片未被開發的領域,泗水十景之一「華渚曉月」就在這。有神話傳說、有專家考證、更有宜人的自然風光,始祖文化的發祥地該如何打造?華村鎮副鎮長姚穎穎告訴記者,「陝西藍田華胥文化帶、甘肅天水伏羲文化帶利用文化開展的旅遊如火如荼,這也給我們的規劃開發帶來啟示。」
在這裡,中華文化始祖產業園項目應運而生。目前,該項目由中國文化景觀公司進行了前期規劃,初步設計了10大特色主題文化園區,並計劃由山東聖脈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製作30集的專題文化紀錄片。姚穎穎介紹,「從文化上,塑造成一個富含始祖文化要素、傳承文化精髓的精神標誌;從品牌上,將打造成為山東休閑度假的招牌景區,魯西南地區著名的休閑旅遊度假勝地,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始祖文化品牌。」
※宋丹丹為亡母掃墓 稱做到了不說真相委屈自己
※李嘉欣曬與家人合照慶新年 80歲母親現不老容顏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