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亂世三百年—從安史之亂到澶淵之盟

亂世三百年—從安史之亂到澶淵之盟

祿東贊想幹嘛?

其實也簡單,向大唐開戰!

咱們現在看祿東贊的畫像,一副道貌岸然的憨厚長者模樣兒;事實上,歷史上的祿東贊絕對是個野心勃勃的狠角色;否則他也不可能在松贊干布死後,迅速掌控吐蕃局勢,並且順利推動他的政改。而且就在祿東贊梳理內部的同時;對外他也沒閑著,暗搓搓的先後征服了洛沃(今阿里地區)和藏爾夏(今後藏地區);把自己的後院兒鞏固起來。

到了公元659年,吐蕃國內,政局完成了新一輪洗牌,經濟完成了改革,物資儲備大幅提升。

是時候出門兒活動活動筋骨了。

當然,對於祿東贊而言,這裡邊兒有個目標選擇策略的問題;那就是,是直接掄起刀跟大唐干,還是迂迴一下,先收拾大唐的馬仔,敲山震虎。

思來想去,祿東贊決定還是穩紮穩打;他把目標再次鎖定在了那個倒霉蛋、吐谷渾的腦袋上——

這會兒的吐谷渾早已沒了當年強梁西域的雄心和實力,國內政治派系林立;因此根本擋不住吐蕃的傾國之兵;沒招呼兩下兒,便被滅國了。吐谷渾王諾曷缽和王后弘化公主凄凄慘慘的就帶出來數千戶部眾,逃到涼州避難。

消息傳到長安,高宗不幹了;朕的小弟是你想打就能打的嗎?而且更嚴重的是,吐蕃佔領吐谷渾後,其北境直接跟大唐的河隴地區相接;這也就是意味著,不僅河隴時刻處於吐蕃軍的威脅之下;同時,大唐通往西域的道路也隨時會被切斷。

有鑒於此,高宗下詔,敕封諾曷缽為青海王,表現大唐必助諾曷缽重返青海為王的決心;另一方面則積極備戰,伺機出兵,削吐蕃一頓。

可是,沒等唐軍出動,又有情報擺上了高宗案頭,吐蕃大軍大舉西進,把大唐在西域的勢力攪和了個一地雞毛(「殘羈縻十八州,率于闐取龜茲撥換城,於是安西四鎮並廢。」)。

這下惹的高宗勃然大怒;當即下旨,大將阿史那忠為西域行軍大總管,率軍出征西域收拾殘局;任命大將薛仁貴為薛仁貴為邏娑(今西藏拉薩)道行軍大總管,出師吐蕃並送吐谷渾還歸故地。

阿史那忠這一路沒啥懸念,一路風雨兼程到了戰區,很快便控制住了局面;可是薛仁貴這一路卻遇到了大麻煩。

薛仁貴,大唐名將;名禮,字仁貴。看過拙文《閑話南北朝》的大胸弟不知道還有沒有印象,劉宋孝武帝劉駿上台後曾逼反過一位猛將,徐州刺史薛安都;這位薛安都便是薛仁貴的先祖。

薛仁貴一生征戰,罕有敗績;大唐周邊的敵人薛仁貴幾乎打了個遍。所以這次,高宗把這張『王炸』用出來了。

而且為保必勝,高宗還好心的給薛仁貴搭配了兩位重量級的副手,左衛員外阿史那道真、左衛大將軍郭侍封。

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將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親是突厥處羅可汗之弟阿史那杜爾,後來投靠大唐成為一代名將,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龜茲。

而郭侍封的粑粑是老早便投靠了李世民的瓦崗大將郭孝恪;現在說起郭孝恪沒幾個人知道,這主要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身邊其它將星太耀眼,把郭孝恪比的不那麼出眾;但是此人絕非等閑之輩;公元621年,李世民出征洛陽,討伐王世充;後者不敵,向華北軍閥竇建德求救。竇建德領軍10萬前來救援,但被唐軍勉強阻擊在虎牢關。

此時圍攻洛陽的唐軍也不過5萬人,既要攻城,又要防備竇建德,兵力上實在是捉襟見肘。李世民手下的將領議論紛紛,有的說要加強攻勢,儘快攻下洛陽;有的說,乾脆先撤吧,免得腹背受敵;李世民也被他們說的有點兒拿不準主意了。

就在李世民糾結於戰局之時,郭孝恪力勸李世民,先打竇建德,後攻洛陽城;一戰可勝(「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一番話擲地有聲,穩住了李世民的神,隨後「太宗然其計。」,著手調整部署。

決心一旦確定,這會兒就看出李世民是狠茬子了;他命令唐軍主力原地不動,自己只帶了3500人便趕往虎牢關挑戰竇建德去了。

虎牢關大戰的結果歷史課本上寫著呢,李世民3千鐵騎打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並且在隨後的追擊中,生擒了後者。

戰後,李世民宴請眾將,當眾表彰郭孝恪,「孝恪策擒賊,王長先下漕,功固在諸君右。」;遂遷升郭孝恪為上柱國。

再後來,大唐鼎定,郭孝恪奉命鎮守西域,直至在戰場上以身殉國(郭孝恪的長子郭侍詔亦隨父戰死。)。

現在,薛仁貴就帶著這麼兩位出場自帶光環的紅二代出征了。

阿史那道真是突厥人,肚子里沒那麼多花花腸子,倒也還罷了;可是,郭侍封就不成了,打出征那天起,就開始跟薛仁貴抬杠,你一個泥腿子,想吆喝我,憑什麼?

此時,薛仁貴的對手已經不是老奸巨猾的祿東贊,這老傢伙已經去世了;吐蕃相位傳給了他兒子,論欽陵。

公元670年8月,薛仁貴的5萬大軍進入青藏高原,經鄯州(治所在今天青海樂都)抵達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

越往前走,道路越崎嶇,不利大軍行動;鑒於此,薛仁貴決定,將輜重糧草留在大非川,由郭侍封率兵構築工事看守,自己則親率大軍輕裝前進,尋找吐蕃主力決戰。

可是,當這道命令傳達給郭侍封時,郭二代卻滿心不高興;等前頭薛仁貴帶兵走了以後,郭侍封也帶著輜重出發了。

沒了輜重拖累,薛仁貴行動很快,行至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了吐蕃軍主力;後者猝不及防,被打的大敗,傷亡甚眾;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準備稍事休整,再給吐蕃軍雷霆一擊。

然而,薛仁貴還沒來得及動手;有消息傳來,後面的糧草大營被劫了,郭侍封部全軍覆沒;糧草輜重盡入敵手。

敢情人家論欽陵也不白給,聞聽唐軍來伐;論欽陵便有計劃的將部隊收縮成拳頭,讓開唐軍正面,直奔郭侍封而去;並且一戰成功。

沒有後勤保障供給,薛仁貴只得率部撤回大非川。可是,在大非川,論欽陵早已為薛仁貴準備下了40萬大軍。兩軍交鋒,士氣低落人數還處劣勢的唐軍大敗,五萬大軍幾乎全部被殲;薛仁貴、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將僅率數騎突圍。

此役,史稱大非川之戰。

要說論欽陵確實是個人物,大勝之後,卻見好就收,沒有繼續擴大戰果,反而主動與薛仁貴媾和。此時手中沒有任何討價還價餘地的薛仁貴也只能「與欽陵約和而還。」

大非川之戰是大唐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慘敗;此役之後,高宗不得不默認吐蕃勢力入主西域的事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碧血黃沙 的精彩文章:

亂世三百年——從安史之亂到澶淵之盟

TAG:碧血黃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