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格局碎片化 義大利選舉折射歐洲「選舉焦慮」
新聞分析:義大利選舉折射歐洲「選舉焦慮」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新聞分析:義大利選舉折射歐洲「選舉焦慮」
新華社記者 張偉
根據義大利內政部5日公布的議會選舉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在4日議會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席位,這意味著義大利各黨將面臨艱難複雜的組閣談判。
縱觀歐洲政壇,義大利並非孤例。近年來,歐洲多個國家的政黨格局日益碎片化,民粹主義政黨迅速發展,這直接導致歐洲政治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上升。
步入「不確定時代」
自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以來,歐洲的「選舉焦慮症」日漸加重。不論是奧地利、荷蘭等小國,還是法國、德國等大國舉行大選,歐洲主流輿論都難掩擔憂:一是擔心民粹主義政黨做大乃至上台,導致這些國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政策反轉;二是擔心政局出現不穩或陷入僵局,加劇黨派爭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政局不穩、風險增大,已成為許多歐洲國家共同的政治特性。以這次義大利議會選舉為例,整體上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由義大利力量黨、聯盟黨和義大利兄弟黨組成的中右翼聯盟得票率第一,民粹政黨五星運動黨和中左翼聯盟緊隨其後。然而,這三方都沒有獲得議會絕對多數席位,導致組閣前景複雜。
不僅是義大利,即便是政局向來穩定的德國也難以倖免。2017年9月德國議會選舉中,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雖然保住議會第一大黨位置,但得票率大為下降,遭遇前所未有的組閣困境,直至今年2月初才與社會民主黨就組成大聯合政府達成一致。4日,社民黨宣布,該黨投票同意組成大聯合政府。但德國《明鏡》周刊文章說,即便如此,德國政治也難以重拾昔日的穩定,將步入「不確定時代」。
政黨政治變化加劇
政治不穩定只是表象。受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以及反全球化、反一體化思潮影響,歐洲自二戰後形成的傳統政黨政治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傳統主流政黨受到衝擊,新興政黨大量湧現,直接帶來政治格局碎片化。
二戰後,多數歐洲國家形成中左、中右兩大政黨或政黨聯盟輪流執政的格局。但為了擴大票源,取得執政地位,各大黨紛紛結成政治聯盟企圖壟斷公共權力和資源,同時奉行中間路線,而在選民最關注的外來移民、貧富差距、經濟就業等問題上難有作為。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選民投下「抗議票」,轉而支持反建制的新政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傳統大黨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的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就早早出局,而獨立候選人馬克龍最終勝出。
二是民粹主義政黨迅速發展,加劇政治與社會分化,推動歐洲政治整體向右。這些民粹政黨往往打著民族主義和反移民、反一體化、反全球化的旗號來吸引選民,在社會中製造排外情緒和種族對立情緒,加深了歐洲政治不確定性。
此次義大利議會選舉中,民粹政黨五星運動黨成為得票率最高的單一政黨,聯盟黨也成為中右翼聯盟的主力,得票率超過前總理貝盧斯科尼領導的義大利力量黨。在去年法國總統選舉中,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進入第二輪。在德國,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党進入聯邦議會,有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已經超過德國社民黨。
治理能力受損
歐洲政治格局加劇變化,既是歐洲各國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矛盾的集中體現,也清晰地暴露出西方民主制度的潛在問題,歐洲國家的治理能力因此受到影響。
由於政治碎片化和利益分化,各政黨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難以推進重大政治議程。歐債危機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曾一語道破歐洲政客面臨的困境,「我們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但我們不知道做了之後如何再次當選」。
哈佛大學歷史學者埃米爾·辛普森在美國《外交政策》撰文認為,2016年一系列政治事件暴露出西方所面臨的政治弊病,但尚未找到治病的藥方:民粹主義者認識到了底層人民的不滿,從而贏得了權力,但他們並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消除不滿。
面對歐洲國家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困境,無論是傳統政黨還是新興政黨,都顯得束手無策,只能進行小修小補,既無能力、也無決心進行重大改革,反而由於政治爭鬥錯失改革機遇。可以預見,「選舉焦慮」還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困擾歐洲。
※任達華有意拍TVB劇:只要休息時間充足
※春節「玩海」警惕7個注意事項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