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到底在哪
長城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漢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叫"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當宇航員到達太空後,俯視地球,能看到地球上的標誌只有兩處,一處是東非大裂谷,另一處就是中國的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時期為抵禦游牧民族的侵略而修建的,歷代皇帝都很重視對長城的修葺工作。
長城長兩千多千米,歷經兩千多年,而喟然不倒。可見中國古人的建造藝術是多麼高超,長城儼然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那麼,長城的兩端到底應該在什麼地方?
有一種說法認為長城的兩端應該是臨洮和遼東。在《史記》中記載,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蒙恬帶領三十萬士兵往北驅逐戎狄,然後在內蒙古河套以南的地方修築長城,順著地形,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一萬餘里。這段描述表明了秦始皇時期修築的長城的兩端分別是臨洮和遼東。秦始皇時期修築的長城其實應該包括三段,東段起於現在的內蒙古德化縣內,沿著內蒙古和河北的交界向東蜿蜒爬行。長城進入遼東後,折向東南,一直延伸到朝鮮境內的平壤大同江北岸,這便是所謂的"東至遼東"了。秦始皇時期修築的長城的中段,背面靠著陰山,南面臨著黃河河交,西面毗鄰烏拉布和沙漠的北部邊緣。秦始皇時期修築的長城西段,西起甘肅省岷縣,沿著洮河東岸向北到達臨洮縣和蘭州。再東折至榆中縣。這三段長城並不是綿延在一起的,而是斷斷續續的。
GIF
今天的岷縣就是秦朝時期的臨洮。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修過長城,秦朝也是修長城的諸侯國之一,臨洮為起點的古長城就是秦昭王時期修建的,後來到秦始皇的時候,對該段長城進行完善。
但是,時間太過久遠,再加上風沙的侵蝕,昔日修築的以臨洮為起點的這段古長城如今已經看不到了。很多人都來到此地尋找古長城的遺址,但是都是無果而終。有人在此處發現了秦朝時期的遺物,但是秦朝本來就是活動在這一帶的,不能因為找到了秦朝時期的遺物就認定秦朝曾經在此處修建過長城。
另一種說法羅布泊和遼東。漢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實力強大起來,不斷地騷擾漢朝邊境,在邊境生事擾民。漢高祖為了打壓匈奴囂張的氣焰,決定御駕親征。但是,漢高祖卻被圍閑了七天七夜,後得謀士良計,才得以逃脫,這次征戰可是說是慘敗而歸。自此之後,漢朝每年給匈奴繳納大量的貢品,以安撫匈奴,希望匈奴能少在邊境滋事擾民。漢朝經過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國力漸漸強盛起來。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實力達到空前的鼎盛。於是,漢王朝主動出擊征戰匈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徵戰匈奴.給匈奴以毀滅性的打擊。漢武帝一邊打壓匈奴的囂張氣焰,一邊著手建造防禦工事。漢武帝在位期間曾經四次修築長城。第一次修築長城是在公元前127年,漢朝的軍隊打退了匈奴,在匈奴盤踞的地方修建防禦工事。將匈奴的活動線又往北推進了一大段。漢武帝時期第二次是前121年,漢朝的軍隊奪得了匈奴所佔的河西走廊,而後修建了今天的由甘肅省永登縣至酒泉的長城。漢武帝時期第三次修築長城是在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修築了酒泉至玉門關這一段的長城。漢武帝時期第四次修築長城是在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修築了玉門關至新疆羅布泊一段的長城。於是,有人就認為新疆的羅布泊就是長城的西端。但是,我們說漢代的在河西走廊到羅布泊的這段長城與今天的長城是不一樣的。漢代的"長城"只有間隔的城墩、烽火台,中間缺少連接的城牆。儘管漢代的長城與今天的長城在當初的功能是一樣的一一駐防,互相通報敵情。
嘉峪關
還有一種說法是長城的兩端分別是山海關和嘉峪關。山海關和嘉峪關氣勢磅礴,保存完好.東西對稱。所以被認為是萬里長城的兩端。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明代長城的兩端。明朝是一個重視邊關防護的朝代,在明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從未間斷過對長城的修葺工作。明朝面臨著比任何朝代都嚴重的邊患危機。所以每年都化費巨資在長城的修建上。明朝建立時,並沒有徹底消滅元朝殘餘的勢力。元朝的殘餘退回長城以北的地區,活動範圍很大,勢力很是猖獗。東至呼倫貝爾湖,西至天山,北至額爾齊斯河和葉尼塞河上游,南抵長城,整個範圍都是元朝殘餘的活動範圍。他們在這一帶生息繁衍,不斷騷擾北部邊境。元朝的殘餘企圖恢復元朝的統治,勢力發展很快。陝西、甘肅和遼東地區都有元朝殘餘的軍事政權。朱元璋迫於邊疆的壓力,只能每年搜集銀子,緊急修築和完善長城。明朝是最後一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王朝。明朝後期,北方女真族的勢力日益強大,明王朝加緊了修築長城的步伐。另外,還有一些人是根據關口的破損程度來判斷某一關口是否是長城的起端。比如,有人認為山海關並不是長城的東端,而是遼東鴨綠汀畔,有些人就反對這個觀點,說山海關到遼東一很嚴重,不如山海關保存完好,建築精良,所以山海關才是長城的東端。
山海關
現在,在世界上一提長城,世界人民就很自然地想到中國,長城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一個形象代言人。長城的長也恰似中國的古老的文化,世人也常常用長城來形容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TAG:雨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