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皇家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遺產!

皇家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

三山五園地區包含的物質文化遺產近200個,以清代留存下來的居多,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是與三山五園地區的造園運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以建築遺址和古典園林為主,還有少量的碑刻、橋樑、墓園等,分布範圍主要集中在頤和園、圓明園、香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歷史核心地區。

圖:三山五園地區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金(1115-1234年)

1.五華寺遺址(1187年),位於北京植物園櫻桃溝內的紅星橋東側,現已為計量科學院借用,僅存的大殿也已拆除,僅存兩統清代殘碑。

圖:五華寺原貌

圖:五華寺清代殘碑

元(1271-1368年)

1.金河堤碑:位於海淀區頤和園綉漪橋南長河西岸邊,為引西湖水入白浮堰的出水口。

圖:金河堤碑

明(1368-1644年)

1.白塔庵:位於中國畫研究院內,相傳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出南京,削髮為僧,晚年來到北京,死後葬於西山,並建衣缽塔,塔訛稱建文帝衣缽塔。

圖:白塔庵

2.廣仁宮: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鎮藍靛廠,原址為明正德朝創建的嘉祥觀,萬曆十年重建,清康熙時期又對它重葺。民國時期逐漸蕭條,廟址被侵佔,後為工廠佔用。2014年政府將西頂廟交給北京市道教協會,為北京五大道教廟宇之一,現已修繕完畢對外開放。

圖:藍靛廠

清(康熙時期/1654-1722年)

1.白家大院:位於北京海淀區蘇州街29號,原為「禮親王花園」,後更名樂家花園,以經營宮廷菜、官府菜和自成風格的白府菜為特色的清代園林式食府。

圖:樂家花園

2.近春園:位於清華大學校園西面,屬圓明五園之一,曾為咸豐皇帝做皇子時的舊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在此產生。英法聯軍侵入時近春園得以倖存,但是同治時期擬重修圓明園,因經費不足以支撐運送材料,故而拆毀近春園修繕圓明園,直至清華大學對其進行重修,目前為校內師生休閑場所。

圖:近春園

3.暢春園:位於海淀區北京大學西側。原址為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暢春園,作為避暑聽政的離宮,當時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時間在園內居住,後為皇太后居所。英法聯軍攻入後,暢春園燒毀,目前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

圖:暢春園

清(乾隆時期/1736-1799年)

乾隆時期,隨著三山五園的建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頤和園和圓明三園內,萬壽山和香山因寺廟建築也保留了大量的建築遺迹。

1.淑春園:位於海淀區北京大學內,乾隆四十九年將淑春園賜給權臣和珅,和珅後為應付皇帝的隨時召見,經常居於淑春園內,且仿照圓明園而建,有「繽紛珂繖馳中禁,壯麗樓台擬上林」的評價,後英法聯軍入侵,僅存石舫底座及臨湖軒。臨湖軒修葺後作為校長美國人司徒雷登的住宅,前北大校長馬寅初也曾住此,現為北京大學貴賓接待室。北大的未名湖亦為淑春園的一部分。

圖:淑春園

2.綺望軒:頤和園萬壽山後山一處別緻的小園林,建於乾隆年間,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假山石基本保存完好,地基相對完整,原碼頭及乾隆御筆親書石刻對聯尚在原處。

圖:綺望軒原貌

圖:綺望軒碼頭遺址

3.健銳營演武廳: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東麓,清代軍營古建築。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廷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地方勢力以石雕樓抵禦,清軍久攻失利,乾隆皇帝十分震怒,親自從八旗兵中挑選了2000名軍士組建了一支特殊部隊———「健銳雲梯營」演練攻碉,便在此建演練攻佔雕樓的兵營健銳雲梯營,終於平定了大、小金川。為慶祝勝利,曾在此建實勝寺(己毀圮)。

圖:團城演武廳

清(嘉慶時期/1796-1820年)

1.石殘橋:位於圓明園綺春園內。圓明園盛時共有近200座各種樣式和規格的磚、石、木結構的園林橋樑。圓明園罹劫並經百年風雨後,僅殘存這座單孔石拱橋。

圖:石殘橋

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類

1.曹雪芹傳說(國家級)

曹雪芹傳說是指在曹雪芹晚年居住之地的老百姓對其崇敬而把其事迹加工演變成的故事,共計70餘篇,內容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經歷、生活狀態、才華品貌,《紅樓夢》的創作、流傳,以及西山地區的名山勝水、風土民情等。曹雪芹傳說流傳於北京圓明園、頤和園、香山、門頭村等地,而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對它的認知度也很高。

2.頤和園傳說(市級)

故事主要產生於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包括《南湖島的來歷》、《佛香閣的包花柱》、《長廊的故事》等80多篇。

3.圓明園傳說(市級)

目前搜集整理出《九孔橋》、《南屏晚鐘井》、《巧匠樣式雷》等70多篇。

4.香山傳說(市級)

包括景觀傳說、歷代帝王的故事、歷史名人傳說、神話傳奇故事、滿族故事、機智人物的故事和佛教文化傳說,目前搜集和整理出80多篇。

傳統技藝類

1.曹氏風箏工藝(國家級)

曹氏風箏工藝是北京市的漢族民間風箏藝術,由孔祥澤根據曹雪芹手稿《廢藝齋集稿》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記載的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即扎、糊、繪、放「四藝」研究製作。它題材廣泛,種類繁多,融匯了深厚的漢族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製作之結晶。

圖:曹氏風箏

2.頤和園聽鸝館壽膳製作工藝(區級)

聽鸝館位於頤和園長廊西段北側,當時是慈禧太后和其寵臣們欣賞音樂和娛樂的重要場所,因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之優美動聽,故名「聽鸝館」。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後,聽鸝館的小戲樓也就不用了。

聽鸝館多年以頤和園壽膳房膳單為基礎,在菜品烹吃中突出宮廷風味,色、味、形艷麗,可口,逼真。聽鸝館飯莊內「宮廷壽筵」為愛新覺羅溥儀所題,意為古代皇家筵席。新中國成立後,聽鸝館被定為專門接待中國中央首長和外國貴賓的場所。

圖:頤和園聽鸝館

傳統舞蹈類

1.藍靛廠少林棍(區級)

「蝴蝶少林會」,始創於清乾隆初年,發展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光緒14年該會曾到頤和園萬壽山後觀會樓前呈差,因武藝高超與行頭之色彩,遠觀似蝴蝶飛舞,故博得了慈禧太后的賞悅,被賜名「蝴蝶少林會」,受封皇會,獲全份鑾駕,從此聲名遠播。

來源 |網路

編輯 | 京都之聲海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都之聲海淀 的精彩文章:

TAG:京都之聲海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