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邊塞詩創始者王昌齡,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老師
有時會想,若論邊塞詩,又有誰能早得過王昌齡呢?比如他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讓人感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戰事慘烈,將士們戍邊的決心之堅讓人懷念;「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邊境景色以綿密愁苦,都是響徹千古的名句,或許有人會提及高適、岑參,這幾位邊塞詩高手當然也極厲害,名句更多,但,當王昌齡在邊關大寫特寫邊塞詩時,岑參才11歲,而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初唐四傑曾見邊塞詩作,但很顯然,論盛唐之後邊塞詩的創始人,非王昌齡莫屬。
(王昌齡像)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現在的山西太原)人,也有一說他是京兆長安人(就是現在的西安)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年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大漠黃昏)
王昌齡20多歲的時候,正趕上唐玄宗改府兵製為募兵制,於是所有的文人都以從軍以謀邊功為進身之道,開元十三年開始,26歲的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因此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看慣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他大量的邊塞詩,都創作於些時,王昌齡的詩以七絕見長,在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僅以七絕論,王詩可與李白齊名。王昌齡詩的特徵是思維縝密而心緒清揚,多達到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盛唐時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以官職稱)。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今天說的這首詩是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中的第四首,全詩如下: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邊塞詩的長處在於情景直截,筆墨簡練,「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把天光遮蔽得像黃昏一樣,天氣如此暴烈,在這樣的惡劣天氣,唐軍出要採取行動了,出轅門,指的是出發行軍的意思,紅旗半卷,是士兵們為了減少點風的阻力,頂風前行的大軍在紅旗所指是什麼呢?既然是主動出擊,又選擇了這樣的一個惡劣天氣,肯定是重要的軍事行動。
(油畫《邊塞長城》)
緊接下來的兩句「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兩句極易讓人想起毛主席詩詞里的《西江月.井岡山》里的「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以及《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里的「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住了張輝瓚。」這些句子,都是詩詞里的經典,都是以極簡練的筆墨,寫了壯闊的戰爭畫面,既交待了戰場情景,又極直接地引出了戰爭結果。其他文學形式里,運用這種寫法的還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的「溫酒斬華雄」一節:「(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不直接描寫兩軍交戰情形,不寫交戰幾何,而從氣氛渲染以及側面描寫入手,留給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又將結果直接呈現出來,又讓人印象深刻,試想,關羽一生勇武,讓人印像深的地方很多,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古城斬蔡陽,守荊州單刀赴會……,但關羽的最初形象卻是在斬華雄時走入讀者內心的。從這一點看,王昌齡簡直就是羅貫中的老師。
(《三國演義》關羽「溫酒斬華雄」)
前兩句已交待背景,天氣惡劣,荒漠狂風,大軍突進,一定是要打重要的戰役,而後兩句交待前軍已經在夜戰中大獲全勝,甚至敵軍的首領吐谷(yù)渾已經生擒。戰爭結果已經確定,唐軍卻還有後續部隊在沙漠上擎旗突進,沉沉一線頂風冒沙畫面就在眼前,前方已經戰勝,他們還在增兵前往主戰場,可見唐軍軍力明顯強於對方。另一方面,既然是惡劣天氣下的戰役,又是「夜戰」,足可見戰爭之艱苦,而在夜戰之中,連敵酋吐谷渾也被拿下,戰果又極輝煌。寫戰而不見廝殺,不見兵刀劍戈,不見馬嘶炮鳴,一場大型戰役,在七絕四句之中交待的清清楚楚又極富戲劇性。詩人駕馭詞句能力之強,驅遣語言之巧可見一斑。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來說,王昌齡的詩可能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這些詩人,但他的詩質量極高。尤其是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成三足之勢。初唐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王昌齡的邊塞詩實為盛唐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740年,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親見因其舊疾複發而死。王昌齡離開襄陽的路上心情很是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而李白也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王昌齡心緒難平,已現心灰意冷之狀,此後755年「安史之亂」,王輾轉人生,總不得意,756年,59歲的王昌齡在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據說閭丘曉在安史之亂之後,補張鎬以貽誤軍機斬殺,在行刑之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當然,這很可能是傳說,是替王昌齡抱不平的傳說。
(【唐詩閑讀】之12,圖片來自網路)
※最無恥、最會拍「馬屁」的唐代大詩人宋之問是個什麼樣的人
※被李白深愛的孟浩然是個怎樣的詩人?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