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中,最深奧的課題,就是客觀時空與主觀意識的關係之謎
跨越時空的旅程
在包羅萬象的現代科學中,最深奧的但也是最困難的課題,就是客觀時空與主觀意識的關係之謎,
由此亦能間接地關聯到UFO的動力之謎。回首歷史,這也是最古老、最具活力的歷史課題了。相對論開拓了探索時空之謎的現代之路,在愛因斯坦身後,探索時空諸多之謎的征途也從未中斷過……
後愛因斯坦時代相對時空觀的發展
在後愛因斯坦時代,有關時空問題研究的進展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對引力波的探測,對統一場理論的探索,對宇宙球模型的修正,對暗物質、暗能量等宇宙觀測成果的解析等。
如果說引力波是要尋找引力與時空結合的最新證據,那麼在重新認識統一場基礎上所形成的超弦理論、M理論以及圈量子引力理論等,則標誌著人們在探索已知相互作用力與時空的統一關係方面已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而各種宇宙球模型的出現,恰好反映了相對時空觀演變為有限時空觀的新發展趨勢,這種趨勢與當代宇宙學的發展是同步的。至於對暗物質、暗能量等的最新探索,則與相對論所帶來的人類時空觀念與時空科學的革命化進程是完全融合的。
究竟該如何看待相對時空觀轉變為有限時空觀(宇宙觀)的歷史前景?應當說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人類時空觀念的演變歸根結底是由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所支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任何關於時空的現實觀念都只具有過渡意義。
關於引力波的探測及其探索性認識:引力有別於電磁力的獨特屬性值得注意
對人類來說,引力是如此尋常卻又如此神秘。人類生活在地球引力場中,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引力的作用,但地球引力卻絕不像電磁力那樣容易被人類掌控。
從狹義相對論限定引力傳播速度為光速,到廣義相對論證明引力傳播途徑為時空的幾何形變,這裡始終有一個重要問題未能解決:作為引力源的物體質量與體現幾何引力的時空彎曲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微觀物理作用形式呢?
引力波的存在,這種波一方面是描寫引力的量,另一方面又決定了引力勢可由高速運動的物體產生。肯定引力波作為引力源的輻射形式,正好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時空彎曲與運動物體之間的微觀聯繫機制。所謂時空彎曲的引力效應,即是指傳遞在彎曲時空中的引力波促成了幾何引力與牛頓引力的結合,從而形成引力場的強化效應。
引力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引力波是以引力子(微量子)的形式連續輻射的——實際上任何能量輻射都應是「2+1」,即波性、粒性加上信息傳載性。
愛因斯坦生前肯定了引力波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與電磁波相比,引力波委實是太微弱了,之前一直難以被發現是可以理解的。
讓我們共同探索一下引力的「五有」特性:
1 引力具有不同於電磁力的明顯衰減性,即引力在傳播過程中其能量隨距離的增加而有規律地遞減,這早已被牛頓定律所說明。這種完全不同於電磁力的物理屬性,表明引力不可能無限制地傳播,引力的有效性只能存在於限定的時空內。這樣看來,時空畸變正好與引力的衰減性相對應,即時空畸變產生引力效應的同時也將引-力限制在有效範圍內,從而形成無界的閉合式引力場;在這些無界引力場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或者說每個星系引力場實質上都是無形封閉的,這也是各個星系控制本星系引力衰減所必需的制約和自我保護形式。
2 引力具有不同於電磁力的相對吸引性,即不同質量的物體(天體)之間存在著相向的作用力,其定量關係同樣體現在牛頓定律中。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引力屬性的作用在於促成不同質量的天體之間形成不同級別的具有圈層結構的運動系統。從人類的地一月繫到太陽系乃至銀河系,還有各種星系團、超星系團等天體系統,無不是由於引力的這種屬性而形成的。根據彎曲的四維時空的觀點來看,天體之間形成的運動系統必然是層層套在一起的,但其極限尚無法判知。
3 引力具有不同於電磁力的特定指向性,即引力在傳播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指向引力源的壓力作用,也被稱為向源性。由於向源性的作用,在作為引力源的巨大天體內部會形成內引力場,以此來避免天體在運動中解體;而在其外部形成外引力場,以此來維繫所屬天體系統的運行。按照相對場源的引力距離,外引力場亦可分出重量效應引力場、失重效應引力場以及附加效應引力場等。適當地分層次探索引力的存在之謎,當會使針對性更突出一些。
4 引力具有不同於電磁力的超強穿透性,即引力在傳播的有效距離內可以作用於所有已知物質,使物質相對引力源產生直接依附或間接依附等效應。一旦脫離引力穿透性的有效作用範圍,物質即會出現准失重或全失重反應。引力的這種超強穿透性也是引力至今無法被人類屏蔽的直接原因(據說航空業最為關注屏蔽重力技術的研發)。但在已發現的高能粒子中,似乎只有中微子才具有這種超強穿透性的特徵。那麼引力又與中微子有何關聯呢?
5 引力具有複合性質的以主體形式存在的有效輻射源,即某個有效引力場只能是特定引力源所形成的唯一有效的引力場。從理論上說,任何物體之間都是有引力的,但事實上這些作用極微弱的引力並無任何實際效應,基本上屬於無效引力場。與一個微型電機即可以形成完整的電磁場相比,地球本身所形成的有效引力場(複合於所有無效引力場)相對於被吸引的萬物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引力的這種屬性表明引力輻射也必然具有完整性和單一性。(但有時也可能出現個別的情形,如遼東半島濱海路的一段怪坡,地球引力指向就似乎不那麼正常。)
看來引力屬性確實複雜。與此相關的引力波、引力子又有哪些特點可供分析呢?
與光波相比,不難發現光波、引力波、引力子這三者之間的共同點:一是它們都能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二是它們必然都是以虛質量狀態傳播;三是它們在傳播過程中必然遵循量子法則。
既然愛因斯坦承認地球引力場的一半是牛頓引力場,那麼牛頓引力就絕不會是以非引力波、非引力子形態而存在的。
但提到引力子卻不免令人擔心:測不準原理表明高能粒子具有其動量與位置不可同步測量的隨機運動特徵,那麼引力子也是如此嗎?既然相對論在微觀尺度上與量子理論勢不兩立,那麼這多少也會影響到人們對引力子的理解和探尋吧?
於是,我們驚奇地發現,物質原來起源於空間!在研究空間的過程中,我們意外地替物質的起源找到了終極的、相信也是唯一的答案。
原始態空間基元分離出一部分物質後,便演化成了常態空間基元;而由於常態空間基元是由正空體及負空體構成的,所以從原始態空間基元里分離出去的那一部分物質則肯定也含有正空體和負空體——正空體從負空體那裡分離出來,而負空體則從正空體那裡分離出來。因此,在原始態空間基元里則應包含著兩對正負空間體。我們已知,在常態空間基元里還有著中間體(即平衡態空間體),所以,存在於原始態空間基元里的平衡態空間體則應有兩種:一種是恆久穩定的(即常態空間基元里的中間體),而另一種則是臨時的狀態(即正空體與負空體的融合體)。
正空體與負空體是如何融合成為平衡態空間體的呢?首先,由於正空體的密度比平衡態空間體的密度要大,因此正空體在與負空體結合時就必須膨脹以降低自身的密度,並且應該降到比中間體的密度還要低——只有這樣它才能夠與負空體結合成為平衡態空間體。可是在成為平衡態空間體的那一刻,相互結合的正負空體由於已轉變為一對融合的負空體,因此它們由原來的相互吸引隨即轉變成為相互排斥——這就是原始態空間基元內發生常態空間基元與物質分離的基本動力。由於已知常態空間基元與那部分物質都含有正空體,所以分離出來的臨時負空體在分離時由於被擠壓而還原成正空體。
根據空間基元的定義,在空間基元里不可能有質點的位移,所以空間基元里的運作只可能是一種整體的自旋(因為原地的整體自旋不存在質點的位移)。不過,如果整個空間基元都同步自旋,那麼在空間基元里的各個部分之間就沒有相對的運作。因此,在空間基元的自旋中,其中心體與外圍運作體必須是不同步的,前面所說的「整體自旋」應是中心體、中間體及運作體這三樣東西各自整體的自旋。所以,空間基元中處於外圍的運作體應當是環狀的。而運作體及中心體自旋的動力,就只能來源於原始態空間基元分離出那一部分原始物質時的反作用力。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中間體不發生分裂,所以如果它有自旋,就一定是相對於運作體或中心體的自旋。
在常態空間基元里,由於受中心體的吸引作用(通過中間體來傳遞),運作體的自旋不會導致其有質體的散開。然而,如果它們三者(即運作體、中間體及中心體)要形成為一個穩定的動態平衡系統,那麼其當量及尺寸則都應該有一個最小的限量;而這個最小限量的基本有質體所形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不可再分割的空間基元。既然空間基元是由整個運作系統構成的,那麼它的存在必定含有時間的性質;而整個運作系統即是運作體相對於中心體完成的一次自旋的過程,因此這一過程也是空間基元的存在過程。由於這一過程對於空間基元來說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這一過程所構成的時間也是不可分割的時間單元。
其實,任何東西是否在宇宙中存在著或存在過,其唯一的標準便是看它是否擁有著或擁有過時間——這個「擁有時間」指的是擁有自身內部構成出來的時間,這個時間是自我時間。任何東西如果連自我時間都沒有,那麼就等於其內部永遠是死靜的,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永遠都沒有一點相互聯繫,因此實際存在著的只不過是一堆組成部件,而各個組成部件同理又是更小的部件……這樣推論下去則什麼都沒有存在過,更別說那一件東西了。所以,只要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必定擁有自我時間,而空間也是客觀存在著的東西,因而它也必須要擁有自我時間。
空間基元的內部運作(即相對性的自旋)所構成出來的時間便是自我時間,那每一次自旋所形成出來的不可再分割的時間單元即是自我時間基元。於是,空間基元的自旋不斷地進行下去(即其內部的運作不斷循環進行著),空間基元的自我時間基元一個一個地增加,於是時間的推進也是非連續性的推進。
因此,空間基元內部循環性的運作其實只是空間基元的存在形式,這個運作導致的空間基元各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引發的相應性循環變化,才是本質所在!
※一無所有的空間,亦即沒有場的空間,是不存在的
※」曠世奇才「愛因斯坦為什麼招人喜歡?
TAG:宇宙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