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憲文教授與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

張憲文教授與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

原標題:張憲文教授與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


2002年秋,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前所長林能士教授在一次學術演講中首先提出,在中華民國史研究領域有一個「南京學派」,表達了台灣學者對以張憲文教授為領袖的南京民國史研究的真誠肯定與崇敬。



2013年秋,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在《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序言中指出:在改革開放初期,張憲文教授就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開展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構建了民國史研究的基本輪廓。他創建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並使之逐步發展成為南京大學文科學術建設的一面旗幟。同時,他探索並形成了「名家+團隊」的運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大為核心、匯聚海內外知名學者的民國史研究團隊,被學界譽為中華民國史研究領域的「南京學派」。


張憲文教授與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

洪銀興、陳洪民等


一、《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序


著名學者張憲文教授在南京大學學習工作已經有六十多年了,為推動我校歷史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憲文教授1934年10月生於山東泰安,1954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學系,1958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歷任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歷史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雖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仍以極大的熱情活躍在學術舞台上,擔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等多項職務。出版《中華民國史綱》、《中國現代史史料學》、《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蔣介石全傳》、《中國抗日戰爭史(193l~1945)》、《中華民國史大辭典》、《中華民國史》《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南京大屠殺全史》等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著作。2013年,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併入選首屆「江蘇社科名家」。


在長達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張憲文教授潛心治學、精心育人。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張憲文教授就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開展中華民國史的研究,由其主編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構建了民國史研究的基本輪廓。他積極推動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創建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並使之逐步發展成為南京大學文科學術建設的一面旗幟。同時,他探索並形成了「名家+團隊」的運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為核心、匯聚海內外知名學者的民國史研究團隊,被學界譽為中華民國史研究領域的「南京學派」。


值得一提的是,張憲文教授秉承中國歷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堅持真理、維護正義,表現出較強的學術責任感。為了還原歷史真相、捍衛歷史尊嚴,他毅然承擔起南京大屠殺史料搜集整理的重任。在他的擘划下,南京地區數十位學者通力合作,遠赴台港和世界各地,對南京大屠殺史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以無可辯駁的史料,展示了侵華日軍實施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在此基礎上,他又率領研究團隊撰寫並出版了我國首部南京大屠殺「全史」,堅持從客觀歷史事實出發,對南京大屠殺歷史作出科學判斷,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澄清歷史事實,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的謬論邪說,而且為促進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進步的正義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張憲文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以嚴守師道、作育英才為己任。他以言傳道、以行垂範,獎掖後學、誨人不倦,先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和進修學者近百名,其中不少已經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推動相關領域學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南京大學是張憲文教授學術之路的起點,他的畢生精力也奉獻於此。作為一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南京大學在11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堅持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己任,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奮鬥。跨入新世紀以來,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堅持「頂天立地」戰略,積極打造「南京大學學派」,湧現出一批具有高顯示度、高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南京大學特色的大型文科研究集群,有力促進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


教師是高校辦學發展的骨幹力量,南京大學今天的辦學成就離不開全體教師的辛勤工作、無私奉獻,張憲文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張憲文教授八十歲壽辰來臨之際,記錄其一生學術蹤跡的《民國史巨子》一書即將付梓出版。我相信,張憲文教授的治學精神將會激勵更多的年輕學人不斷進取,努力取得更多一流的學術成就。


是為序。

二、論民國史研究的「南京學派」:學術特點與貢獻


真正學術意義上的中華民國史研究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成長壯大。誠如中國歷史學會會長金沖及教授在第四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2000年9月,南京)所言,民國史研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史學界發展最迅速、成果最豐碩的領域。


南京曾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地方,是中華民國的首都,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檔案、圖書資料、歷史遺迹。南京地區(包括南京大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師範大學等學術研究機構)的一大批學者隊地利之便,最早涉獵中華民國史學術研究的領域,取得了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的成果與貢獻,他們是民國史研究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南京學派」是一個新概念,內涵與外延值得認真探討。「南京學派」在構成上不僅包括南京地區學術研究機構的學者,也應包括在南京受到過民國史研究專業啟蒙與訓練的一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學者。「南京學派」在治史上有六個鮮明的特色:


其一,勇開風氣之先。「南京學派」是大陸地區最早從事中華民國史資料整理開發與學術研究的,在大到民國史研究的體系與對象、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評價、抗日戰爭研究等重大問題,小到具體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研究與史料考訂等方面,都勇於開拓探索,走在了學術研究的最前列,填補了一個個的空白。


其二,治史嚴謹。民國史研究很熱門,也很敏感,一度成為「顯學」,但「南京學派」不嘩眾取寵,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客觀公允地評價歷史事件與人物。


其三,史料紮實。「南京學派」重視史料,尤其是利用檔案資料,使研究成果言之有據,基礎紮實。為了做研究,學者們往往走遍海內外的圖書館、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更出版了大量的原始資料,與學術界分享資源。


其四,兼收並蓄。「南京學派」既注意吸收人文社會科學其他研究領域的新理論與方法,也注意與海外學者的交流互動,積極組織和參與海內外的各種學術交流,邀請各地學者共同參與研究與寫作。重視政治史、經濟史,也注重文化史、社會史等,其研究成果涉及民國時期的每個時段與每個方面。


其五,團結協作。「南京學派」擺脫了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孤立研究,針對學術上的重大問題,提倡進行集團式合作研究,或聯合舉行研討會,或共同出版著作,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研究成果。


民國史研究「南京學派」的出現,是一大批學者篳路藍縷、玉汝於成的結果。在學術史上,任何一個學派的興起,都需要一批成果卓著的學者,也必然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張憲文先生對「南京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是該學派的領軍人物之一。現在,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已是南京大學文科建設的一面旗幟,學校領導將中心的成功總結為「大師+團隊模式」。大師,即是指張憲文先生。

張憲文先生1934年生於山東泰安。1954年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後擔任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現任南京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南京歷史學會會長等職。因在民國史研究領域裡的突出貢獻,張先生曾於2009年應中共中央、國務院書面邀請,作為6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創新創業創優優秀人才代表之一,赴北戴河參加了主題為「60年輝煌成就與我國人才的貢獻」暑期休假活動。他獲得許多的學術榮譽,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社科名家」。


張憲文先生是大陸史學界最早投身於中華民國史研究的學者之一,學術成就享譽海內外。他在民國史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包括:


第一、獨立完成或主編了《中華民國史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蔣介石全傳》(上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國抗日戰爭史(193l—1945)》(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中華民國史大辭典》(鳳凰出版社2002年)、《南京大屠殺史料集》(78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中華民國史》(4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等有重大影響的學術著作。其中:


——《中華民國史綱》最早構架了民國史研究的體系,糾正了當時許多「左」的觀念與認識,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部大型地、系統地、全面地闡述中華民國史的學術專著」,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美聯社、台灣《中央日報》等重要媒體均有專題報道。


——《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完整系統研究抗戰正面戰場的著作,並對其進行了合理的評述與歷史定位。


——《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運用豐富的檔案史料,全面反映了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戰爭」等科學概念,曾入選江蘇省第八屆(2003)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蔣介石全傳》對民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蔣介石的活動與思想給予了全面的敘述與分析。


——《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共計450萬字,是目前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全面的大型辭書,被譽為是民國時期歷史的「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史》是以張憲文先生所提「新思路、新觀點、新體系」為指導思想,探索從新的視角展示中華民國歷史真實面貌的又一豐碩成果,被學術界譽為「幾十年來鮮見的內容厚實、論說創新」的「煌煌大著」。


——特別是耗時10年、分3批出版、累計72卷4000萬字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的整理出版,在國內外學術界乃至相關國家高層引起巨大反響。參加這個項目的先後有100多位專家學者,足跡踏遍美、日、德、英、意、俄等國及我國的兩岸四地,所收集史料或為侵華日軍官兵的日記,或為日本軍方文件,或為國民政府調查材料,或為慘案倖存者的回憶,或為西方相關國家外交文件和其時親眼目睹慘案發生的傳教士、教授、商人、醫生、新聞記者等的日記、書信、回憶錄、報道等,均為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行的第一手鐵證材料,也是目前世界上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最翔實史料集。

第二、創立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張憲文先生於1984年在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內設立了高校系統的第一個中華民國史研究室。1993年,經著名史學家李新先生倡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研究機構,海內外五十多位民國史研究的知名學者受聘擔任客座教授。研究中心出版了《民國研究》,以中、英文發表海內外學者的研究論文,成為國內外民國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陣地,併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中心近年來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公關項目在內的各種課題,50餘項,獲得經費總數1000餘萬元,出版各類學術專著102部、譯著8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民國史研究重鎮,基地,並於2000年獲評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特別是2009年教育部組織基地評估時,在全部150個基地中有25個獲得優秀成績,南京大學的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不但榜上有名,而且在歷史學科15個基地中,排名第一位。


在民國史研究中心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張憲文先生無疑始終發揮著總設計師和總指揮的作用,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著名漢學家柯偉林(William C.Kirby)教授,曾稱讚張先生「使得南京大學成為中華民國史的研究中心」。


第三、推動學術交流。張憲文先生是一位有著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者,自1980年代以來,多次赴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及我國的台灣、香港、澳門地區訪問講學,出席學術會議。同時,他接待過大量的海外同行,輔導海外的訪問學者與留學生,積極促進海內外學者間的合作與交流。在他的聯繫和推動下,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與美國哈佛大學、伊利諾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慶應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澳大利亞拉喬比大學等國際漢學研究機構及台灣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其中又有兩點特別值得關註:


——以民國史研究中心為平台,以重大學術項目為契機,先後有數十位中青年學者(包括部分博士生、碩士生)百餘人次遠赴美、日、韓、英、德、法、意、澳等國及我國的台港澳門地區從事學術訪問或合作研究,極大地拓展了其國際視野,顯著地推進了其學術成長。


——以民國史中心為主,先後舉辦了一系列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特別是2010年8月,根據張憲文先生的提議,南京大學聯合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東京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等世界名校的相關科研院,在南京共同主辦了第六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地的140餘名民國史學者雲集紫金山麓,共同探討民國史前沿問題。這也是國內學術界首次同時與這麼多世界知名大學共同舉辦學術會議。


第四、培養了一大批民國史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張憲文先生是大陸史學界最早招收中華民國史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外國留學生及訪問學者的導師之一,多年來累計為該領域的研究培養了100多位專門人才(其中博士生53位),除少部分留校工作外,多數分散在國內外重要科研院所繼續從事相關教學科研工作,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東京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大學、山西大學、南京師大,以及中國社科院、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等。這些學生都繼承和發揚了張先生「嚴謹、求實、創新」的治學風格和「寬容、敦厚、熱情、謙恭」的做人做事風格,多數已成為所在單位的知名學術骨幹甚至是負責人,部分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著名學者。


第五,在長期的教學和研究中,張憲文先生積累了豐富的治學經驗、理論和方法,並不斷予以總結與提升,其中許多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性指導意義,為「南京學派」學術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例如,圍繞史學創新問題,他提出了「三新」與「三性」理論。所謂「三新」,即「新史料、新方法、新觀點」,「三性」即「現代性、國際性、延續性」,特別是對於新資料的發掘,格外重視。他曾指出,學術研究要經得起時間檢驗和歷史推敲,沒有史料「就站不住腳」;還說:「學歷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於從真實材料出發,去追求歷史的真實、總結歷史的經驗」,「尋找、挖掘歷史史實和真相,並堅持真理,是每一個歷史學者應有的學術品德和責任」;他甚至要求其團隊成員所提交的學術成果,必須保證所使用第一手史料達到70%以上。


再如,圍繞學術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他曾指出:「學術會影響政治,歷史學家會影響政治家。研究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對國家前途的觀察,對國策的制定,對社會風氣的改善,能產生或大或小的作用,我們對國家、對民族也就盡到了歷史學者的責任」;還說:「歷史學者要把歷史搞清楚,提供給廣大民眾或者政治家去做出正確的判斷。歷史學家應該超越情感,使歷史有一個可信的理性的認識」,特別是他強調:「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在歷史研究中應該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尋找、挖掘、揭示、維護歷史真相,不說假話,這既是史德,也是共產黨員的品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歷史研究中,敢不敢講真話是一個考驗!」


張憲文先生今年(2013年)將迎來80歲生日。他老驥伏櫪,寶刀不老。在他帶領下,以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為主體、包括兩岸四地在內的近百位學者,正在從事「中華民國史專題研究」、「宋美齡全集」、「日本侵華圖志」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研究和編纂工作。相信不久的將來,「南京學派」的成果將更加豐富,風格將更加鮮明,學術影響將更加廣泛。

三、張憲文受業子弟名錄


1、博士學位獲得者(按入學年限排序)


1989年:李繼峰(現任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0年:張神根(現任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1991年:張生(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992年:楊菁(現任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1993年:陶鶴山(現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周益躍(現任徐州醫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副主任)


1994年:陳紅民(現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系主任,兼任國家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員、浙江歷史學會副會長)


陳謙平(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江蘇省歷史學會副會長)

姜文求


劉慧宇(現任福建江夏學院經濟學教授、副校長)


張連紅(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務處長)


趙興勝(現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995年:任銀睦(現任青島市史志辦副主任、研究員,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


張佩國(現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6年:陳勤(現任北京印刷學院教授)


王杉(現任中共上海市徐匯區黨校副教授)


王雲駿(現任南京大學黨委統戰部長、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瑾(現任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7年:谷小水(現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齊春風(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申曉雲(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暢(現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葉美蘭(現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年春:陳仁霞(現由南京大學借調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工作)


姜良芹(現任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汪漢忠(現任江蘇省委黨校教授)


1998年秋:鄧亦武(現任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李建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審)

謝曉鵬(現任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1999年春:陳櫓(現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棟近美雪(肄業)


田玄(現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楊家余(現任中華人民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9年秋:洪小夏(現任上海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史與黨建研究所所長)


李峻(現任南京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武菁(現任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年春:潘敏(現任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任桐(現任江蘇人民廣播電視台副總裁,高級編輯)

吳永明(現任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吳恆心(肄業)


2000年秋:婁勝華(現任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兼課程主任)


王生懷(現任中共安徽省委黨校理論研究所所長)


查燦長(現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廣告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


張玉龍(現任贛南師範學院中央蘇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1年秋:郭紅娟(現任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


金亨冽(韓國釜山東義大學校人文大學史學科教授)


雷國山(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宋開友(現任魯東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講師)


薛恆(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姚群民(現任南京曉庄學院教授)


張立傑(現任天津行政學院副教授)


周宗根(江西師範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講師)


2003年秋:邱進益(曾任台灣「總統府」副秘書長及發言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台灣「考試院」銓敘部部長、公務人員撫恤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碩士學位獲得者(按漢語拼音排序)


陳紅民、陳希亮、棟近美雪、傅光中、高紅光、郭代習、紀乃旺、李繼峰、劉孟信、邱霖、丸尾達、吳偉榮、武菁、楊冬梅、乙維清、張連紅、張銘濱、張生、張燕萍、趙興勝、鄭明武、鐘聲


3、博士後


馬俊亞(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岳謙厚(現任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江沛(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劉鏞泰(現任首爾大學歷史教育科教授及韓國中國近代史學會會長)


文章來源:中國歷史評論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德史館 的精彩文章:

拍攝魯迅最後留影的名記者沙飛:他用鏡頭記錄了八路軍的抗戰史
國際關係史網路資源,值得收藏

TAG:明德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