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在這普通的一天,很普通地研究這普通的擬南芥

在這普通的一天,很普通地研究這普通的擬南芥


我曾一直以為「植物學」研究,會經歷一番「原本山川,極命草木」的求學歷程——直到我成為一名植物學專業直博生,真正走進這個學科之後。


在六年半的實驗室生涯中,我所能接觸到的植物幾乎只有一種,它就是

擬南芥


無人關注的小草


擬南芥,學名Arabidopsis thaliana,本是一種毫不起眼的十字花科植物。想像一下,把油菜花縮小到比薺菜還稍小些,然後把花也變成白色——你得到的大概就是擬南芥了。


實驗室前荒地上默默生長著的擬南芥。圖片:Bahamut Chao



擬南芥原產歐洲、中亞、西南亞至北非一帶,但鮮少被關注。1577年,德國醫生約翰內斯·塔爾(Johannes Thal)

第一次描述

了這種植物,將這種在德國哈茨山上發現的小草命名為Pilosella siliquosa。兩個拉丁文單詞分別是「多毛」和「果莢」的意思,準確地描述了擬南芥的兩個特徵——葉面上密布的

三叉剛毛

,以及包裹著種子的長長角果。


剛長出兩片真葉的擬南芥幼苗——子葉上是不長剛毛的。圖片:Plantev?rn Online



1753年,林奈將擬南芥命名為Arabis thaliana,將其歸於南芥屬(Arabis),而種加詞自然是為了紀念第一次描述這種植物的塔爾。1842年,德國植物學家古斯塔夫·海因霍爾德將擬南芥從南芥屬中分出,在南芥屬的屬名後加上了「-opsis」後綴(「類似於」的意思),新建了擬南芥屬,擬南芥歸於屬中——終於,它的學名,變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


奇怪的知識點


Arabidopsis這個學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拉伯地區,擬南芥也的確在阿拉伯地區有分布,但擬南芥的命名和該地區沒有任何關係。


拉丁文中的「arabs」來自古希臘語的「araps」、阿拉伯語的「"arab」,本意是「居住於沙漠中的」的意思,林奈用這個詞命名南芥屬,是因為南芥們常生活在多石多砂的環境中。


擬南芥花序的頂端。圖片:kuleuven-kulak.be


一切塵埃落定,分類學家對於擬南芥的興趣,基本上也到此為止。畢竟在英語里,它不過是一種根據命名人的名字命名的,

毫無存在感的

植物——Thale cress。(命名人的名字還拼錯了)


奇怪的知識點


英文中,擬南芥偶爾也會用到

「mouse-ear cress」這個名字,不如「thale cress」常見,當然最常見的表述還是直接用arabidopsis。但最新的《中國植物志(英文版)》上給出的擬南芥中文正名是「鼠耳芥」,應該是來自這個俗名的翻譯。


關於擬南芥的第一篇

非分類學

的論文出現在1873年,德國植物學家亞歷山大·布勞恩在柏林郊外的野地里發現了一株

重瓣

的擬南芥,並撰寫論文描述了這個突變體——這是科學家記錄的第一個擬南芥突變體。現在,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那株擬南芥的AGAMOUS基因發生了突變。


AGAMOUS

基因突變之後,擬南芥的花會變成這樣。圖片:cres-t.org



我篩選突變體的時候,也得到了一株重瓣的擬南芥,當時看慣了四瓣小白花的我為它的

精緻美麗

而驚嘆。然而這個突變早已被研究得非常透徹,開花也不是所在實驗室感興趣的方向,再加上沒辦法留下種子,所以它出現了也就出現了,沒有什麼然後。


為什麼要研究雜草?


現在篩選突變體,早已不用像布勞恩時代那樣四處搜尋——雖然生物的天然突變時有發生,但是靠天吃飯的確效率太低了。現在的實驗室會用各種方法對擬南芥進行誘變,從

物理

的(紫外線、電離輻射等)、

化學

的(甲基磺酸乙酯誘變等)到

生物

的(T-DNA插入等)一應俱全——畢竟突變體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只有破壞掉一個基因,我們才能發現它到底在哪個過程中起作用。


奇怪的知識點


第一批人工誘變的擬南芥突變體最早是由美國軍方發表的,然而製做這批突變體的是德國人。


1945年,厄爾娜·瑞因霍爾茨發表了她的植物學博士論文,論文標題中的「輻射誘變」成功地吸引了美國軍方的注意,以為該論文是德國原子彈計劃的一部分。


然而問題是,擬南芥這種植物不能吃不能穿,沒有園藝價值,不會產生有經濟價值的代謝物——簡單說來,就是

再普通不過的雜草

一種,植物學家們為啥會對它產生那麼濃厚的興趣呢?


實驗室里的擬南芥。圖片:

Jucember / wiki commons


科學家們可不傻,擬南芥看似普通,但作為一種實驗室植物,擬南芥其實有著一些其他植物無法比擬的特質。


繁殖周期短,種子多

是擬南芥的核心優勢。從種子萌發到收穫下一代的種子,實驗室條件下只需要

兩個月到兩個半月

時間。遺傳學研究中需要大量運用雜交技術,每次實驗都需要經歷植物的一整個繁殖周期,周期短,無疑將大大提高實驗的效率,而後代數量多,對於統計分析也有天然的優勢。


當然,擬南芥的生命周期不是生而如此之短的,它們本來的「計劃」也是一年一代。擬南芥的種子會在秋季萌發,捱過寒冷的冬季,然後在開春後迅速抽出花薹,開花結果散落種子枯萎,以種子的形態度過夏天,然後開始新的循環——我們叫它

「冬型一年生植物」


四月下旬,維也納郊區,幾株擬南芥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一生,成熟的種子掛滿枝頭。圖片:Stefan Lefnaer / wiki commons


和很多其它怕冷的植物不同,對擬南芥而言溫度過高才是致命的。我們種擬南芥的溫室,嚴格來說是「涼室」,空調需要開在製冷檔,以將室溫維持在25oC上下,冬天也不例外——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光照的日光燈,發出的熱量其實也是非常可觀的。


植株個體

小,適應性強,

也讓它們可以更好地適應實驗室條件。我當時的實驗室,一個餐盤大小的托盤上可以放24個方形的小花盆,每個面積不到50平方厘米的小花盆裡,可以種上1株、2株、4株或者9株擬南芥。稍微擠一點並不會影響擬南芥們的生長狀態,頂多是結的種子少一些罷了。


當然,不同國家的實驗室里,擬南芥種植的形制不同,德國馬普所的花盆就要大一些。(不要糾結於這些細節啊喂!圖片:Bernd Schuller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極端的情況下,我曾在每個小花盆裡種了16株擬南芥,一大盤384株,然後這樣的盤子有整整40盤——即便這樣,1.5萬株擬南芥也沒有佔據十幾平米小溫室的里四分之一的空間。你問我種這麼多擬南芥幹啥?說來話長,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建立一個龐大的突變體群,以期能從中找到一兩個「有用」的突變體,開展進一步研究吧。


不得不說,擬南芥是一種

實驗友好

的植物,提取DNA,只需要用小棒棒輕鬆地在離心管里磨碎一兩片嫩葉,按順序加上幾種溶液,冷卻離心就好了,沒有磨不破的細胞,沒有奇怪的次生代謝物搗鬼。哪怕面對圖位克隆時需要的動輒兩三千個樣本,也是「談笑中灰飛煙滅」。


遺傳背景簡單清晰,

讓它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上也有相當大的優勢。早在2000年底,擬南芥基因組全序列就已完全測定並公開發表,它是

第一種

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有花植物、

第三種

完成測序的多細胞生物、

第四種

完成測序的真核生物,比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早了足足六年。在它之前完成測序的真核生物,只有釀酒酵母(1996年)、秀麗隱桿線蟲(1998年)和果蠅(2000年)。


擬南芥的五條染色體。圖片:

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 (2000) Nature 

408

:796–815


1935年,一篇蘇聯文獻提到了擬南芥,探討它作為植物中的果蠅的可能性,65年後,它作為模式生物中的「後起之秀」,和果蠅在同一年內完成了測序。這一可能要歸功於它

精鍊的基因組

:擬南芥的基因組由5對染色體組成,總大小只有1.35億鹼基對(135MB);作為對比,人類有23對染色體,32億鹼基對(3.2GB),是擬南芥的23.7倍。


奇怪的知識點


1907年,德國波恩大學的年輕博士生弗里德里希·萊巴赫在他的博士論文里發表了擬南芥的染色體數量。1943年,還是弗里德里希·萊巴赫,初步研究了擬南芥的實驗室用途。上個「奇怪的知識點」里提到的厄爾娜·瑞因霍爾茨,也是萊巴赫的學生。


說萊巴赫是擬南芥研究之父毫不為過,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讓全世界的植物學家們逐漸認識到了這種毫不起眼的小雜草。


1965年,第1屆國際擬南芥研究研討會在德國哥廷根召開,主要目的是為了慶祝萊巴赫的80歲生日。今年6月,第29屆國際擬南芥研究研討會將在芬蘭圖爾庫舉辦,如今,該研討會已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學會議之一了。


現在,只要接入擬南芥信息網站TAIR(網址是健忘症友好的 arabidopsis.org),你就可以方便地獲取擬南芥的各種有用信息:完整的基因鹼基序列,27655個已知編碼蛋白質基因的序列以及它們在基因組上的具體位置,實驗室最常用的兩個生態型——Col-0與Ler之間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差別,以及實驗中需要用到的一切公開信息。


擬南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一段刻骨銘心的求學經歷?一張漬透了汗水與淚水的畢業證書?那些都是最次要的。


研究植物體內複雜運作著的生物學機制,如同進入一片無邊無際的黑森林探險:我們什麼都看不見,只能勇敢地走進去,摸到一棵樹,下一棵樹,再下一棵樹,然後努力試圖尋找樹與樹之間的關係,勾畫出一版版

並不精確的路線圖


就像小白鼠實驗的結論可以外推到人類身上一樣,在擬南芥中找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性也存在於玉米、水稻、小麥以及其它經濟作物中。

了解了擬南芥內部的運作方式,也就了解了各種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作物。作為「新時代」最重要的

模式植物

,我們在擬南芥世界裡邁出的一小步,都相當於在植物界里邁出的一大步。


引起擬南芥重瓣的AGAMOUS基因變異,也可以讓其他植物,譬如說仙客來,變成重瓣。圖片:cres-t.org


通過擬南芥,我們知道了植物如何分化出花器官,花粉如何萌發,花粉管如何生長,卵細胞如何受精,知道了植物如何感知光照,如何維持每年的節律,在適當的季節萌發、在適當的時機開花結果,也知道了植物如何利用植物激素傳導信息,如何感知乾旱、水淹、高溫、嚴寒,以及如何調動體內的相應機制以應對這些環境脅迫……


三個月前,擬南芥信息網站統計了迄今為止

最受關注的20個擬南芥基因

,統計方法簡單粗暴:看看每個基因發表了多少篇論文。論述PHYB基因的文章多達614篇,讓這個編碼擬南芥內的紅光/遠紅外光受體蛋白

光敏色素B

的基因,成為了最受關注基因。而之前提到的那個一旦突變,就會讓擬南芥變成重瓣的AGAMOUS基因,排在了這個榜單的第6位,提及它的論文也多達354篇。


正在抽薹的擬南芥。圖片:Carl Davies / TAIR



這20個「最熱基因」參與的植物生理途徑,包括開花,光受體/光形態建成,植物信號調節,防禦反應,分生組織/幹細胞調控和生長素運輸——每個基因,都在組會上聽師兄師姐學弟學妹們提及過。


當然我想說的不止是這二十個基因。每個已知的基因,每個已知的途徑,都是

堅實的堡壘

,以它們為根據地,我們才能夠向更廣闊的未知世界,發起一次又一次前途未卜的衝鋒。


特別奇怪的知識點


我好像說過擬南芥不能吃,現在我收回這句話。


像所有的十字花科植物,譬如說白菜、油菜、薺菜它們一樣,擬南芥用來吃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實驗室一個師兄做擴繁的時候,曾經多出了很多擬南芥苗,他把這些擬南芥的葉子收集起來包了頓餃子。


向我描述這頓擬南芥餃子的時候,師兄表示:非常普通,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63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老貓




日曆娘の推薦


看起來普普通通?


試試放到顯微鏡下看看吧!


任何年齡,

零基礎上手


身邊事物,放到鏡頭下,打開新世界


長按二維碼


打開微觀新世界


長按上圖或點

閱讀原文


滿足自己擁有一台顯微鏡的夢想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十字花科 諸葛菜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戳閱讀原文,立即擁有顯微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道理我都懂,但是薛定諤為啥會選擇用貓做實驗呢?
楓糖:來自楓葉之國加拿大的液體寶藏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