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105歲老人對母校的感念與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一位105歲老人對母校的感念與蔡元培90年前的美育理想

90年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將「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安放在西子湖畔,是即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

為了紀念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九十周年,《世紀同心——中國美術學院師生捐贈作品特展》於2018年3月2日至3月30日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展覽共展出館藏作品200餘件和文獻手稿若干。3月5日舉行的展覽開幕式,亦是捐贈儀式,也是一場對中國美院校史的回顧和老校友的聚首。其中105歲的陳玲娟老人雖因為身體原因未到現場,但作為中國美院初創時期老校友,她進行了書面發言,並捐贈珍貴文獻一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同時刊發這位105老人的書面發言。

展覽現場

1928年3月,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將「美育」的崇高理想安放在西子湖畔,主持創建了「國立藝術院」。在4月9日補行的開學典禮上,蔡元培先生表示「大學院在西湖設立藝術院,創造美,使以後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藉以真正的完成人們的生活。」蔡元培和林風眠等學院創建者十分重視美術展覽對於推動社會美育的作用,因此在學院創立伊始,即已經將建設學院美術館納入學院建設規劃。

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手稿

多年來,作為美術館立館之本的藏品建設,在歷年校友的支持下,有了長足的進展,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頗為可觀。這些藏品有的展示出校友個人高超的藝術水準,有的呈現學院當年的教學風貌,有的表達對母校的眷念之情,但無論內容如何有異,捐贈者都懷有同樣的心愿,即希望將自己受母校教誨的感恩之情訴諸其中,以為存念。

《仕女》林風眠 紙本彩墨 1980年代 68cmx68cm

今年適逢建校90周年之際,中國美院美術館將校友們捐贈的部分經典之作進行展出,觀眾可以從這些跨越了80餘年的作品之中,感受到這所歷史名校的風範:兼容開放、從容自信。此次展覽根據內容和歷史發展的脈絡分為四個部分:藝術搖籃、名師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其中部分展品來自新近接受的捐贈,包括早期校友的創作及學生時期的作業等,為首次展出。中國美術學院001號畢業生鄭月波先生的女婿陳力宇作為家屬代表發言說:「我的岳父鄭月波先生是1928年第一屆,而且還是春季班的學生,他作為馬來西亞華僑回國來報考第一屆,有幸錄取了。他也是一個很典型的美院學生,受了五年的老師的教誨,造就了他一輩子的藝術生涯。」

《貓》鄭月波 中國畫 紙本 55cmx25cm

展覽名「世紀同心」中「世紀」指時間,90年的歷史,中國美院恰逢傳統向現代的轉折,承先啟後,發展中國藝術,並在世界藝術的大變局中為藝術的超越風格、流派、技法做了探索。「同心」最典型體現在90年來我們伴隨傳統曼延相長,建校提出的「整理中國藝術,介紹西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至今仍然是國美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美術學院許江將國美人的「同心」概括為「擔當的文化使命,自覺的先鋒精神,開拓的國際視野,詩化的智性意識。傳承不息,探索不止」。同心的主體是人,是藝術家、藝術教師和藝術學者,回到教育的本質,再也沒有比人更重要。追昔撫今,一代代教師、學生,構築成為90年來國美藝術的長河。

90年前的1928年春天,國立藝術院在開學之初便舉辦了教師作品展。2018年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將歷年來師生校友們捐贈的部分經典之作進行展出,觀眾可以從這些跨越近一個世紀的作品之中,感受到名校的風範。

展覽現場

附1:《世紀同心——中國美術學院師生捐贈作品特展》作品:

這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作品200餘件,文獻手稿若干,是建館以來最大規模的館藏作品展。展覽分為4個部分:藝術搖籃、名師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涵蓋了創校以來各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的最好敘述。

這次展覽和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是單純按照畫種分類或是畫家年齡來排列作品,而是根據美院這90年的歷史發展脈絡來整理的。

中國美院校徽

一、藝術搖籃

90年來,中國美術學院薪火傳承,育人無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藝術教育的搖籃。

此部分展品既有表現各個辦學時期的校園舊影,還有描摹歷任長校的生動畫像,以及難得一見的學院90年來的各個時期的教師教案,1930年代建校初期的學生作業、畢業紀念冊等,全方面的呈現出學院歷史發展的生動細節。

見微知著,觀眾可以從這些細節中感受這所擁有90年歷史的知名美術學府的卓然不群的學院氣質。

1928年3月16日,國立藝術院正式開課。4月9日補行開學典禮,蔡元培出席,並致信林風眠。

《磐溪藝苑圖》潘韻 中國畫 55cmx74cm 1945年

《苦行者·先行者——林風眠先生》 朱維明 版畫 64.5cmx70.5cm 2002年

二,名師典存

「國美的先師,有血有情;國美的人格,有范有型。他們的著述和藝術是中華文藝的瑰寶,他們的人格品節更是國美學脈的精神底色。」(許江語)

該部分中,館藏學院名師如吳冠中、林風眠、趙無極、朱德群等的若干經典作品悉數亮相,他們的藝術,不僅見證了學院曾經的輝煌,更是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先鋒。

《風景》林風眠 中國畫 68cmx68cm 1980年

《花鳥冊頁》潘天壽 中國畫 23.5cmx32.8cmx8 1933年

《八開雜畫冊》黃賓虹 中國畫 28.5x32.8cmx8 1933年

《支柱》張懷江 版畫 54cmx35cm 1999年

《鳳仙花》吳茀之 中國畫 91cmx42cm 1959年

《山水》陸儼少 中國畫 69cmx44cm 1984年

三,湖山望境

湖山有約,大學望境。

90年來,諸多20世紀知名藝術教育家執守於這所高等藝術學府,在湖山之境中專心事教,承繼學院文脈、傳承哲匠之思、發揚勞作上手。不同時代的老師們心懷同樣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殫精竭慮的同時,筆耕不輟,創佳作無數。

這裡展出的是先後執教於學院的部分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彰顯繼往開來的學院力量。

《江山萬里圖》草圖 童中燾、卓鶴君、陳向迅 紙本素描 270cm×1150cm 1999年

《一帆風順》肖峰 油畫 86cmx100cm 2000年

司徒立 家居物事系列之一 2003年 156.5x115.5cm

《葵峰》 許江 油畫 186cm×266cm 2009年

四,桃李成蹊

90年來,學院培養了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名家,他們活躍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創作和教學領域,將母校的學術品格和藝術精神代代相傳。這裡展出曾就讀於學院的莘莘學子的代表作品若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件為1928年國立藝術院學號001的鄭月波的作品,彷彿帶領觀眾追溯到建校伊始。

《蒲公英》吳凡 版畫 59.5cmx39cm 1959年

《車間》黃永砯 油畫 125cmx170cm 1982

延伸閱讀 :105歲校友陳玲娟對母校的憶念

我做夢也沒想到,能以105歲高齡老校友的身份,被母校邀請參加今天的《世紀同心》中國美術學院師生捐贈作品特展的開幕式。前些日子受到母校的邀請函,我非常激動。連日來一遍遍地翻看舊相冊,精心挑選了一批八十年前杭州藝專校園生活照,送給母校,盡一個老校友的責任和表達對母校的熱愛。讓更多的人了解母校,重溫母校的光榮歷史,傳承母校的文化精神。

1935級繪畫系學生陳玲娟老人在杭州藝專的留影

我是1935年8月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那年我剛滿21歲。歲月如梭,韶光易逝。八十三年一晃而過,如今我已是百歲老人。作為還健在的母校初創時期老校友,我見證了母校的發展。我珍惜並感恩有機會向母校捐贈珍藏八十多年的杭州藝專老照片,和在校慶九十周年活動的講台上回首往事,共賀母校生日。

杭州藝專是我踏入藝術殿堂的第一站。對我之後,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都有深刻的影響。母校當年其情其景,歷歷在目,終身難忘。幾十年來,位於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旁的哈同花園藝專校舍和林風眠校長,林文崢教務長,關大羽、潘天壽等師長,朱德群、吳冠中、朱懷新等同學的音容笑貌常會在睡夢中出現。記得林風眠校長常邀我們在周末去他寓所作客,拿出西點水果招待,還留我們吃飯。他把家裡的中外名作品一一向我們介紹,使我們大飽眼福、開闊視野。他的熱情、他的教誨、師生之間濃濃的情誼,感染、溫暖著我們。在校期間,我們多次聆聽到林校長談蔡元培倡導的美育辦學理念和他的藝術觀,鼓動激奮著我們年輕的學子。我當時不知天高地厚,草擬了一個《西湖美學》的寫作提綱,拿去請教林校長。林校長百忙中耐心地作了認真修改,鼓勵我大膽寫下去。此後我又請林文崢教務長過目,他又提出很具體的意見。校長、教務長對我這麼一個初入校的學生如此厚愛、關心,令人感動。時至今日,我覺得《西湖美學》這個美育命題仍然大有研究之必要。去年在西湖文化研討會上,我委託他人呼籲創建《西湖美學》研究,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贊成。離開藝專前夕,林校長在我筆記本扉頁寫上「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畫畫」勉勵贈言。稿件與筆記在戰亂中雖遺失,但林校長身體力行、重視美育的精神和贈言是我一輩子努力的方向。退休後,我曾向教育部門建議在中小學中增加美育教育課程,得到有關部門重視。

《浙美老校園》潘韻 中國畫 紙本 1978年 101cmx96cm

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是一所有光榮傳統的學校。抗戰時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藝專師生同仇敵愾,掀起了抗日宣傳活動。記得1937年我的四哥陳訓慈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我們藝專距浙江圖書館珍藏《四庫全書》的文瀾閣相近,他常來藝專鼓動宣傳抗日徵稿。師生們見四哥為《四庫全書》等珍貴文獻免遭落入日寇手中,焦慮難寢、四處奔波。同學們得知這一情況後,被四哥愛國情懷感動,有的集資募款、有的幫助整理登記。雖籌款有限,也沒全程參與搶運《四庫全書》,但搶運前,憑藉大家一腔熱血、盡其所能,做了不少工作。在眾多愛國人士的努力下,《四庫全書》輾轉大後方,成為中外文獻史上罕見的文獻長征。發生在抗戰時期保護國家瑰寶的師生自覺行動,是母校師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重,對文物的強烈保護意識。「烽火護寶」的精神,是浙江的文化精神,是中國美院的愛國傳統,值得我們今天追憶和讚揚。

杭州藝專二年半,受益匪淺。所打下的美學藝術理念、愛國情懷、繪畫基礎、校風校容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我至今還記得第一首藝專校歌:「藝院健兒,齊揮毫橫掃!藝院健兒,齊掄錘痛敲!要把亞東藝壇重造,要把藝光遍地耀!」記得1938年我們逃難至重慶,遇到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張書旂先生。他得知我在杭州藝專就讀數年,鼓勵我報考中大藝術系,要我現場作畫。我畫了墨菊,張先生隨即在墨菊下方補鳥,並親書:戊寅冬月,玲娟寫菊書旂補鳥,時客瑜洲。那時張先生名氣已很大了,使我受寵若驚,給我繼續求學莫大的信心和勇氣。現在想起來,當時在眾多考生中得張先生肯定,與杭州藝專為我打下的繪畫基礎是分不開的。

《黑院牆校園》王辰 油畫 布面 33cmx46cm 1940年代

我考入中大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張書旂、黃君璧等師長,畢業後首先在四川南虹藝專美術(即現四川美術學院前身)。此後分別在成都、重慶、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等十多所學校任美術教師。我還記得1946年應徐悲鴻先生之邀,在北平藝專任教,遇到了杭州藝專校友董希文也在該校任教。董希文就是杭藝專校友,又是浙江人,還與我同歲,一起參加在北京的美術作家協會,感到格外親切。我從事了一輩子的美術教育工作,發現培養了不少優秀藝術人才,每每教師節或我的生日,一批又一批昔日的學生來看望我,帶來了他(她)們藝術上的新創作,我十分欣慰、十分享受和幸福。

前幾天,我從杭州日報上看到:中國美術學院2018年校考開考,有7、8萬人奔赴青春的戰場。報紙報道:今年美院考錄比例50比1,也就是說一個考場僅有一個人脫穎而出。回想我80多年前校考杭州藝專,錄取僅100多人。九十年來,中國美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碩果累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走向社會。從平湖秋月的杭州藝專,到南山路的浙江美院,現在的中國美院還建了象山校區。我為母校的成就歡呼,為母校的巨變驕傲。在祝賀母校90歲生日之際,我深深地懷念和感恩九十年為母校壯大、創造輝煌而嘔心瀝血的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祝福的我親愛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的明天更美好!

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5級繪畫系學生

一百零五歲老人 陳玲娟

2018年3月5日

《永保青春》林風眠 書法 紙本 1988年 畫心:26cmx17c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日本將引進F-35B垂直起降戰機,預計2026年可上戰場
尼安德特人是石器時代的塞尚,並非只有人類才懂藝術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