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印度高分電影里,藏著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人生指南
看了一部評分很高的印度電影, 叫做「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得了失語症的巴基斯坦女孩沙希達在和媽媽去印度祈福的途中走失,而後在印度邂逅了社區義工帕萬,並被他衝破重重阻礙送回巴基斯坦和母親重聚的故事。
很多人的注意力被帕萬的無私和大愛吸引,的確,一個連護照都沒有的人,要踏入敵對國家將女孩送回家,還不能破壞信仰里真誠的原則偷渡入內,他簡直是善良到愚蠢,又執著到瘋狂。
而就是因為這一系列異乎常人的行為,感到了上蒼,讓他不僅將沙希達毫髮無損的送回家,還因為愛的力量啟開了沙希達緊閉了六年的朱唇。
當阻攔印巴兩國的鐵絲網因帕萬打開時,他受到了來自兩國人民集體的膜拜和敬仰。這很符合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所說,你想從世界得到什麼,取決於你向世界做了些什麼。
帕萬通過一次困難重重的長途跋涉,救贖了女孩,這是他的付出。而他成功撕掉了父親給他的標籤,社會給他的成見,並成為眾人膜拜的猴神,這是他的所得。
而這一切,正是人類自我實現的全過程。
2 . 童年很糟糕,好在他有鈍感力
童年決定一生的命運,帕萬也是如此,不過是決定了他與父親截然相反的命運。
在電影里,帕萬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只提到了自己的父親。這一來符合印度男權主義社會的文化現狀,二來因為父親的養育態度,足以讓他銘記一生。
帕萬出生在一個嚴苛的家庭,父親事業成功,希望他繼承優良血統,博學多才,廣泛涉獵。可是,這個家庭的遺傳鏈條好像斷開了,帕萬不僅學習不好,體育不好,上政治課還會打瞌睡。
失望之際,父親動輒就對他進行打罵,還羞辱他是永遠的失敗者。
有人說,暴力環境下只能長出兩種性格的孩子,一種是繼承了暴力,一種是畏懼暴力產生了退縮型人格。然而帕萬卻走出了第三種,那就是柔軟而堅定。
在他高中結業考試連續不過的時候,每當他拿回成績單,總會招來父親的巴掌和辱罵,而在近鏡頭下,我卻驚訝的發現,相比父親暴怒之下扭曲的面容,帕萬是那樣的從容和無畏。
這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學出來的,更像是一種本能。這讓我聯想到渡邊淳一說出的一個理念,就是鈍感力。
指的是一個人對事情的覺知和反應比一般人慢半拍,這樣的人彷彿上帝的寵兒,因為他們感知痛苦和悲傷,無奈與憤怒的速度都比別人要慢,也因此內心會少很多的困擾。
就像阿甘那樣,可以隨時和一個陌生人討論自己的智商。
3 . 面對選擇,他有神助攻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帕萬的形象和聰明沾不上邊,他一個高考經過11次才合格,這顯然不是一個高智商人能呈現出來的結果,當然,決定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佔30%。
另外的70%,分給了熱情,勇氣,和執著。正好,這些帕萬都有。
從開篇的歌舞中,帕萬的熱情可見一斑,雖然帶領民眾跳舞分文不取,但卻比收了高昂出場費令他跳的更自在。
也因此折射出,帕萬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十分滿意,甚至十分熱愛,這給了他日後帶領沙希達走回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礎。
而帕萬對信仰的執著追求,孵化了他在面對苦難時的執著和勇氣。
有人這樣解釋信仰:信仰是不拘於形式的,當你面臨任何選擇都從容冷靜,當你在眾生面前都心生慈悲,當你在苦難面前,都勇敢無畏,你就與神同在,擁有了信仰。
帕萬信仰印度教的哈努曼神,在印度這個受著諸神之吻的國家,並不稀奇。但是,如帕萬這樣篤信不疑,認為哈努曼神就在他心中的,並不多見。
尤其是當他面臨選擇時,信仰的力量給了他神助攻:
考試是「真實掛科」還是「作弊」,對沙希達是「管」還是「不管」,接受感情考驗時,是「儘快掙錢買房」還是「送沙希達回家」,
進入清真寺時是「進去」還是「不進去」,跨入邊境線時是偷偷溜進去還是得到允許再進去,這些都在考驗著他的智慧和決心,而他一一通過念誦「哈努曼神」得到了靈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所以有哲學家說,最幸福的人莫過於生命與信仰同在的人,通過一次次積極的心理暗示,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神就在自己心中,而有了神的加持,他們就能面對常人所不能承擔的苦難,以及在選擇面前,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堅定。
4 . 「人的自我實現,需要一個生命介質來完成」
從以上看來,帕萬雖然出生在一個並不溫暖的家庭,但由於他天生鈍感,又有信仰,所以他的自我成長就成了必然。
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畢竟在他遇到沙希達之前,他只是一心向善,但並無明確的目標。
最近看了一個TED的演講,講的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成長。演講者是一個歐非混血兒,父親的白皮膚,母親的黑皮膚,到她這裡變成了特異的棕色皮膚。
她說,在西方,膚色就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於是,就因為膚色的原因,她一度備受困擾,儘管成績很好,身材很好,但是奈何膚色的差異,她總覺得與人群格格不入。
這個困擾在她心理不斷擴大,後來她得了貪食症和抑鬱症。
就在對自我極度否定,掙扎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她接觸到了救贖她靈魂的兩樣東西,舞蹈和表演。
當她沉浸於舞蹈時,內心獲得了安寧。當她投入到一個角色的時候,她的情緒得到了釋放,靈魂也在角色中有了依託。
慢慢的,她覺得「看到」並「認同」了自己。後來她說,若想自我實現,不是去追求表象的成功,而是要做到對自我的接納,而要想自我接納,就需要找到一個特殊的鏈接自我的生命介質。
對她來說,就是舞蹈和表演。
回到電影本身,這部電影看似是一部勵志的,甚或是頌揚大愛的電影,但裡面的內涵遠不止這些。他還隱喻著人和人互為依存的關係,若想成功,若想自我實現,必須通過一些特殊的媒介作為橋樑。
雖然看似帕萬是救贖了沙希達的恩人,但如果不遇到沙希達,恐怕帕萬仍舊是那一邊跳著舞一邊困惑於要如何兌現岳父的承諾,買到房子以贏取女朋友的普通青年。
然而,在遇到沙希達以後,他跟隨信仰的指引,去做了一件超越常人能力的事情,不僅讓女友更加愛他,也徹底贏得了岳父的心。
由此推論,沙希達成了帕萬找到自我,締造神話和幸福的生命介質。
正如李安所說:如果沒有電影,就沒有你們所認識的李安。而電影就成了他獲得安全感,實現自我的生命介質。
有句歌詞里唱得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但是從帕萬這裡,我們卻能看出一些成功或者成長的邏輯。
如果你沒有好的起點,可以把覺醒的此刻當成起點,如果你沒有好的幫扶,可以去追隨你認為正確的信仰以獲得力量,當兩者都具備了,只要你帶著執著與勇氣上路,總有一天,你會找到一個東西,伴你通達你幸福的人生。
TAG:周周的茶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