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軍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一個天,一個地
朋友國考成功,單位里的臨時工終於轉為正式編,工資福利待遇接連翻番不說,生活里也一改以往的小心翼翼變得底氣十足,用她的話來說終於揚眉吐氣一把。由此也就明白,即便艱難,每年還是有浩浩大軍擠向國考的獨木橋,樂此不疲。殊不知,這種正式編和臨時工的制度,其實早在清朝軍隊里就有所體現,清軍里,正式編「兵」和臨時工「勇」的待遇也同樣有著天差之別。
我們都知道清朝以馬上得天下,清太祖努爾哈赤入關後設八旗制度,八旗軍皆由滿人擔任,後來統治者許是為了滿漢統一,許是為了滿漢制衡,軍隊里開始招納漢人,由漢人組成的漢兵稱綠營軍,就這樣,八旗軍和綠營軍組成了清朝的常備武裝力量。不過由於清朝親貴皆是滿族,所以八旗軍和綠營軍雖然在級別使命上相同,但是因為統治者的倚重不同,八旗兵大部分都是在京城當值,主要負責京城的安全,而綠營兵則是被分配到全國各地,數量上也要比八旗兵多很多,我們看電視影視劇里軍服上寫有「兵」字的士兵多是綠營兵。不過不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都屬於朝廷的「正式編」,是可以享受朝廷糧餉的職位。
清朝到了乾隆年間,國土面積已達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這麼大的面積需要駐紮的士兵自然增多,可是養這麼多的「正式編」來說對朝廷絕對是最大的負擔,再加上由於常年疏於訓練,軍心渙散,像八旗兵那樣的「正式編」已經沒有了什麼戰鬥力,只依靠綠營兵又完全行不通,由此,一旦有戰事發生,朝廷就會在地方上招募鄉勇,組成臨時軍隊,戰事結束後鄉勇就會立馬解散,相當於一種臨時武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臨時工」,而且為了與「正式編」區分,他們的軍服上面往往印的都是「勇」字。
由於鄉勇只是臨時徵集,所以他們平常就是普通老百姓,只有有戰事的時候才會武裝上陣,但是因為不是國家的正式軍隊,即便他們在戰場上立下了戰功,也並不會為朝廷所重用,他們甚至都沒有糧餉,和養尊處優的八旗綠營兵比起來,鄉勇的待遇簡直是天差之別。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由於曾國潘領導的由鄉勇組成的湘軍在鎮壓太平軍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朝廷才真正見識到鄉勇的戰鬥力,改鄉勇為練勇,發糧餉,定為勇營,至此,「勇」和「兵」一樣都成了國家的「正式編」。
有句話說,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所以,不論是「兵」還是「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我們做一份工作,不論地位如何,只要在自己所屬的職位上認真負責,努力進取,領導者總會發現優秀的人員為自己所用,更何況,積極努力的「臨時工」可以成為「正式編」,也難說哪天「正式編」就連「臨時工」也做不成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清史稿》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三國權勢最盛的老將,一個年齡高達97歲,一個直接篡奪曹魏天下
※魯智深到底對宋江有多大的意見?通過這四句話可以清楚明白
TAG:九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