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是如何長大的?
巍巍亞洲,承載著述之不盡的自然故事與人文歷史。它不僅是華夏、巴比倫、印度等人類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它雄踞於東半球,坐擁宇內最大的陸地面積。你可能想像不到的是,我們今天的亞洲是由好多個古老的小小陸塊碰撞之後形成的——一個不太準確的比喻是,一個接一個小陸塊「焊接」在一起,形成了亞洲。
拿我們中國為例,她是由三個最主要的陸塊構成的: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塔里木地塊。華北和揚子板塊之間的「焊接帶」就是秦嶺;而青藏高原,則是印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揚子板塊之間的「焊接物」。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由於印度板塊和塔里木板塊-揚子板塊相互運動被「焊接」出來。圖片來源:wikipedia
科學家是怎麼發現亞洲是被「焊」起來的呢?我們先來舉個例子。
把一杯泥沙混雜的水靜置一段時間,杯中的泥沙會根據比重分層。砂子沉到杯底,然後是泥土,如果此時還有一些小木屑,則會漂在水面上。地球也同樣如此。
地球的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地殼-上地幔-地幔-外核-內核,溫度也隨著其不斷加深而逐漸升高。圖片來源:wikipedia
地球的主要成分是鐵、鎂、硅、鋁、氧……當地球剛形成時,她還是一個熾熱的岩漿球。由於鐵的比重最大,它們傾向於沉到地球最中央,構成富鐵的地核,再其次是鎂,它們浮在地核之上,形成鎂鐵質的地幔。至於鈉、鋁、鉀,還有多餘的硅,由於比重比較輕,就漂到了地球最表面,當這些物質後來慢慢結晶凝固時,地球表面富含鈉鋁鉀的部分,就結晶成了一坨坨以長石、石英為主的小陸塊。
由於這些小陸塊比重很輕,哪怕長期遭受構造作用,也不會沉到地幔中。大陸的雛形,正是這一坨坨原始的小小陸塊。
GIF
大陸漂移學說也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在動畫片里小松鼠斯克萊特為了一顆堅果讓地球大陸變得的「四分五裂」。圖片來源:《冰河世紀4》
我們知道,大陸會漂移。任何一個小陸塊,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都會不停地漂移。地球表面總共就這麼大,小陸塊們成萬上億年地來回亂漂,難免要撞到一起。它們一旦碰撞,就會焊接到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陸塊。
「焊接帶」秦嶺和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由碰撞時沒有破壞完的海洋地殼,以及陸塊相撞時前端破碎部分混雜而成的,這些混雜物一般堆得很高,人類會把它們叫做「造山帶」——對這些區域進行地質考察,科學家們就能得出亞洲是由小陸塊「焊接」而成的結論。
同理,亞洲北側也是如此,在西伯利亞陸塊與塔里木-華北陸塊之間,原來是分布著眾多島嶼的大洋。
當所有這些陸塊和焊接物,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逐步凝固成一個越來越大的整體,就構成了我們今日的亞洲。
知識點地理七年級下
亞洲的形成。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間以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地勢最為高峻,四周分布著較低的地形單元。
我都扭這麼半天了,還不轉發?
TAG:果殼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