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幸福

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幸福

這個題目對我來說確實太大了,我簡單,淺薄有的時候還會一鍋粥的大腦里想不出更多的道理來把這個命題闡述清楚,寫它是因為最近看了一個人的故事和他的理論,這個人就是維克多. 弗蘭克,二十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創立了著名的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二戰期間,這位猶太科學家與其父母,兄妹和妻子一起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在非人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和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目睹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死去,而他因為醫生的身份,幸免於難,並最終被美國兵救出苦海。出來以後,他用九天的時間寫出了極具影響力的一本書《活出意義來》。

201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了最近的一次全球幸福指數調查,結果,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在150個被調查對象中排名第93位。雖然幸福指數的調查沒有統一的標準,甚至,在人們心裡也沒有對幸福這個概念的明確定義,但這樣的調查多少也說明一些問題,如果,從前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民現在有錢了,不僅沒有溫飽問題,而且可以每天玉盤珍饈,歌舞昇平,遊山玩水,海內海外,天上地下的」任性「,卻仍然沒有幸福感,現在終於有一點點認識了。

幸福感往往會伴隨著某些東西款款而來,是一個慾望被滿足的過程,飢餓的人會因為一頓飽餐而產生幸福感,富有的人也可以因為一項投資的獲益產生幸福感,幸福更多的建立在獲得的基礎上,但這樣美好的感覺往往是短暫的,因為人的慾望隨水長而船高,更高的慾望又會出現,滿足不了,幸福感就會下降。所以,弗蘭克將幸福的生活定義為:少有壓力和煩惱的生活,這樣的人往往生活安逸,迴避壓力,隨時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金錢對他們的幸福感影響很大,因為人的很多低層次的慾望都是金錢可以滿足的。想要獲得幸福感,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幸福感作為人生的終極追求就不免顯得淺薄且困難了,因為,事實證明越把幸福當目標的人,越感覺不到幸福,不斷向外索取,得到後達到自我滿足,再陷入新的不滿足帶來的苦惱當中。這樣看來,幸福感是一直圍繞著自己這個小我打轉,這便構成了單純追求幸福的人的共同特點:自私,不斷追求滿足自己的私慾,隨著慾望的增長,這樣的追求可以沒有止境,因為慾望總是高出現實的,所以,幸福感永遠在不遠的地方,求而不得。

弗蘭克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是為了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二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建立在對他人的付出與給予上,和滿足自己無窮無盡慾望的人相比,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是超越自我的,在給予的過程中享受愉悅,社會心理學家甚至認為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曾說過這樣的話:「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務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因為他們將自身投入到一項高於自我的事業,他們會有更多的煩惱,更多的壓力,會比那些感到幸福的人有更多的焦慮,有很多有意義的生活體驗甚至以犧牲幸福感為代價。關心他人,並為他人和社會貢獻自己,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但並不一定會使我們幸福,這是心理學家反覆強調的事實。

我不知道這是否有悖於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但他的理論可以解釋很多現象,告訴我們為什麼吃飽了,穿暖了,有錢了,有閑了,卻感覺不到幸福了,為什麼人為物抑,將與幸福失之交臂。正如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提到的,人的最低層次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它將不再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沒有了動力,人自然會喪失方向,變得頹廢,萎靡。而人最內在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它是通過跳出自我這個狹隘的概念,通過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而實現,如此得到的滿足感才是更持久更有意義的。有了這樣的價值觀,人們會把生活的重點放在你為別人為社會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消費了什麼享受了什麼。微信上暴晒的將不是山珍海味,好山好水,人們將不再炫耀四十歲退休,週遊世界,而會因為八十歲仍然做義工感到驕傲;年輕人不會再開著寶馬滿市招搖,而會自願更早脫離父母的供養;富人不會再陷入逃稅的醜聞,而會因為向社會繳納更多的稅收而覺得榮耀;慈善不再是作秀,會有更多的人發自內心的去幫助弱勢群體。因為所有這一切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借用弗蘭克的話:人生而為人,其獨特的一生就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把私利放在一邊,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務,多給予,少索取。追求幸福,並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劍平園地 的精彩文章:

TAG:劍平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