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銅鑄造】失蠟法是個怎樣的存在?

【青銅鑄造】失蠟法是個怎樣的存在?

原標題:【青銅鑄造】失蠟法是個怎樣的存在?


相比范鑄法,失蠟法更加簡便、快捷,更易塑型,成本與人工也更加低廉。上海博物館,以館藏的一件西漢鎏金透雕蟠龍銅熏爐的爐身為例,展示了失蠟法工藝的大致流程,步驟簡述如下:


1. 製作腹部的泥芯與蠟模、刻紋飾


用泥料塑造熏爐腹部內芯,陰乾後在芯上貼蠟片,並在蠟片上雕空、刻紋飾,形成腹部蠟模。



2. 製作整體蠟模

用蠟料塑制出熏爐的蟠龍形底座;然後,還是用蠟料,在底座下麵塑制出一個澆冒口;接著,將帶有澆冒口的蠟質底座,與腹部蠟模焊接組裝在一起,這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蠟模。



3. 制范


在蠟模表面,用稀釋的泥漿反覆塗敷,形成能夠承受銅液衝擊的厚度;陰乾後,在泥漿層外,用草拌泥包覆,製成整體泥范。


4. 失模


將泥范的澆冒口朝下,入窯低溫烘焙。經過烘焙後,泥范不僅變硬,而且使得泥范內的蠟模融化,順著澆冒口流出。


這樣,就自然而然在泥范與內芯之間形成了空腔,這個空腔就是即將鑄造成型的熏爐的造型。



5. 澆鑄

將泥范的澆冒口朝上,向內澆注銅液。等銅液冷卻後,去除外范內芯,打磨精加工。



以上,就是對失蠟法工藝流程的簡單介紹。可見,失蠟法不需要分范、組范,對於一些造型奇特的銅器,如鏤空銅器,用失蠟法製作起來更簡單。


失蠟法,是失模法的一種。失模法,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於可失性模之外,成為無范線的整體鑄型。這種可失性模的材料,是所有可融、可揮發、或經燃燒後只剩餘少量灰燼、因而易於清理的可成形材料,例如:堅硬的動物脂肪、蜂蠟、松香、植物纖維等。

早在1980年代,巴納發現,有繩紋提梁的青銅器,提樑上沒有范線痕迹,有些器耳有明顯的粗大纖維遺迹。他認為,這些提梁,是以繩狀物為模,用耐火材料包裹後,加以焚燒,模子被燒成灰燼,清理完灰燼後,在澆鑄成型。



譚德睿先生考察了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商代晚期「戈」梟卣(藏品號27215),其繩紋提梁,除雙耳部位有范線和細線捆紮痕迹外,其餘部分沒有范線。他認為:這種提梁的模子,是用麻、草類纖維製成的繩索做成,繩索的兩端各自繞成一個圈環、用細線捆紮;然後用泥料包裹繩模,在兩端的繩環處分型;燒掉繩模後,再進行澆鑄。


根據這一判斷,譚先生做了模擬試驗,證實了工藝的可行性。據此,譚先生認為,中國的失蠟法,起源於這種焚模法,這種技術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在失蠟法出現後逐漸消亡。



不過,是不是所有的繩紋提梁都是用失模法鑄造的呢?我們可以在一些繩紋提樑上看到似乎是通貫全器的范線。



至於失蠟法,更有學者對商周時期中國存在失蠟法提出了質疑。他們對失蠟法有著怎樣的懷疑呢?請繼續關注本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與參考文獻:


微博網友@常bobo


《中國青銅器全集》


吳來明等:《雄奇寶器——古代青銅鑄造術》,文物出版社,2008年


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稽古維新 的精彩文章:

不看豪華看精華!《妖貓傳》里的大唐氣象

TAG:稽古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