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讓我們更幸福?科技大咖縱論人工智慧的今生與未來
「AI帶給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中,你最關心哪個?」3月2日,央視財經頻道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舉辦的「AI讓你更幸福」論壇上,主持人馬洪濤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劉永升、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蘇中表示,「最關注幸福感」;馭勢科技CEO吳甘沙認為安全的幸福感是AI帶給我們的最良好感覺。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則最看中獲得感:「AI開創了無限可能性,讓我們有很多探索的機會。」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扮演了一個觀察員的角色,表示「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基本上就是馬斯洛學說的翻版」。
論壇嘉賓
劉永升,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
潘天佑,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
蘇 中,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
吳甘沙,馭勢科技CEO
魯 白,《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
主持人
馬洪濤,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主播
現狀:
科技巨頭們的AI探索之路
主持人:
各位嘉賓請展示一下您所在機構在AI領域的「絕活」吧。
劉永升
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
「絕藝」希望解決圍棋是否有唯一解
我先從騰訊研發的圍棋AI「絕藝」開始說起。去年底,騰訊圍棋AI「絕藝」在東京舉辦的2017圍棋AI龍星戰決賽中再次奪冠問鼎。騰訊開發「絕藝」,是想通過圍棋這個載體,讓人工智慧技術得到大家的關注。
雖然,AlphaGo已經宣布退出圍棋領域,轉戰醫療領域。但現階段,「絕藝」在圍棋領域的探索工作還未結束。因為圍棋除了展現棋手之間的對弈,也給科技人員和人工智慧提出了兩個挑戰:第一,人工智慧能否打敗職業棋手?第二,是不是有「圍棋上帝」存在?
第一個挑戰,AlphaGo解決得非常完美。但現有技術要解決第二個挑戰還相當不成熟。「絕藝」團隊嘗試通過技術的迭代、演進,推動解決第二個挑戰,賦予圍棋文化新的生命力,也給人類帶來更多樂趣。
此外,騰訊AI Lab為「騰訊覓影」這個AI+醫療產品提供了大量技術支持,從醫療影像到AI輔助診療都有。
潘天佑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
翻譯AI致力於讓人類無障礙交流
微軟一直致力於翻譯AI的研發,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無障礙的日常交流。
從研究角度看,機器翻譯里需要廣泛的人工智慧技術,如語音識別、語言理解,這牽涉到對語言的了解程度。另外一個非常重要,但也是常被大家忽略的技術就是Microsoft Translator(微軟翻譯)的使用者界面要如何設計,讓人更方便地使用。比如,一位中國大媽出國時不會講英語或義大利語,手機里的翻譯軟體僅需簡單操作就能幫她表達出來,這是非常好的研究的題目,也能更好地展現AI能為人們做什麼。
目前,Microsoft Translator(微軟翻譯)能夠做到9種語言的語音對語音翻譯,60種語言的文字對文字翻譯,這是非常難得的能力。
當然,翻譯最難的不是對單詞的理解,而是對整篇文章或整段話的理解,因為一句話里可能會有很多言外之意。對「言外之意」的理解,有時候連人都不見得透徹,更何況一個機器?另外,人類的語言有著非常高貴且獨特的特質,我站在黃河邊上看到的就是一些黃色的河水,但李白看到的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果人類的靈感很難描述,那就很難編程,很難轉化成演算法。
人工智慧是一項工具,在人類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創造新的工具,每一次使用新的工具時,都有一些劃時代的能力出現。人工智慧的出現,可以讓人類騰出更多時間、精力去解決空氣污染、能源問題、外太空探索等更多問題。
蘇中
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
AI可以在金融、醫療領域幫助人類
在醫療領域裡的例子更多。醫生行業是知識密集型的,如果一個醫生每周不能花40個小時去閱讀最新的科研成果的話,他的知識是過時的。但如果一個醫生每周花40個小時閱讀新的文獻,就沒有時間干其他事情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特彆強調AI需要「人機同行」,它要輔助醫生隨時洞察業界最新治療手段和研究成果,結合病人特別情況,可以輔助醫生做更好的個性化決策。
今天的主題是「AI讓人更幸福」。但過往幾十年里,我們一直講的不是「讓你更幸福」,而是「讓你更有效」。比如,我們應用很多技術實現行業里的電子化,把很多以前需要手寫的東西直接列印出來,在整個業務流程里讓計算機去做計算和基礎處理工作。事實上IBM在做了沃森機器人以後,我們發現沃森的應用研究正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IT發展至今,已經積攢了各行各業大量的數據,比如銀行每一筆信用卡的交易數據,在互聯網都會被記錄下來,這是讓IT有更深度發展的基礎。我認為有三點需要注意:
1.有沒有辦法讓人工智慧技術在行業里幫助人和系統更好地交互,提供更方便的服務。比如,你來到一家酒店,服務生可以叫出你的名字,上次住了什麼房間,喜歡什麼樣的配置。
2.IBM關注行業,在行業里能否讓效率提高,在整個流程里可以做更多的自動化。因為傳統的自動化是結構化數據,但還有很多流程上的非結構化數據,人交流的行為、手寫的文檔,這些東西是否可以用AI分析。
3.積攢足夠數據,能提供不一樣的洞察。這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的,投資領域人士希望知道哪個公司最有前景;新聞行業人士希望知道下一個熱點新聞是什麼。對於這些,AI都能扮演更好的角色。
吳甘沙
馭勢科技CEO
AI讓創業者「從無名山丘崛起為峰」
我覺得AI技術的發展恰恰給了很多普通創業者巨大的機會,這是一個「從無名山丘崛起為峰」的時代。
2017年的CES展上我們推出了一款概念車——城市移動空間。這款車非常獨特的地方在於,以前我們都是在有人駕駛車上修修補補,給它加上無人駕駛功能,而這款車是完全從零開始,為無人駕駛而設計的汽車。
無人駕駛其實可以被形容為一位「武功高手」,這位高手應該既會「少林七十二絕技」,又會「降龍十八掌」,甚至還精通「六脈神劍」。
「少林七十二絕技」放在無人駕駛領域,就是能最快進入人們生活、最快商業化的一些技術。比如,我們跟白雲機場以及其他一些機場做合作,提升乘客在機場的體驗。大家想像一下,過了安檢口,一看時間,發現登機門快關了,你可以叫一輛車過來,登機牌在上面一掃,車就知道你應該去往哪個登機口,直接就把你送過去了。還有,機場很多行李都可以通過極長的無人駕駛車,最快地從飛機傳送到導航站樓。
「降龍十八掌」這種招式,沒有內功的配合沒辦法發揮威力。比如,無人駕駛要想在高速公路、在結構化的環線道路上適用就需要很強的內功。因為在這種道路上行駛,無人駕駛的每一項技術,每一個零部件都必須非常可靠,我們叫做「車規體系」。再比如,汽車最低的工作溫度可能是零下40多度,最高甚至達到80度到100度,要防震、防水、防塵、防電磁干擾,這是需要長期培養的內功。我們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在這方面需要跟一些行業的合作方協同創新,因為他們在研究這樣的技術上很有經驗。
至於「六脈神劍」這樣的武功,就是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現在世界範圍內最領先的是從Google拆分出來的WAYMO,能夠實現每自動駕駛5600英里需要一次人干預,這種水平相當棒,但是離人類的平均水平還差不少。在美國,人類平均水平是每16.5萬英里出現一次普通事故,每9000萬英里出現一次致命事故。
探討:
人工智慧VS人類智能,孰高孰低?
主持人:
剛才四位的介紹中,除了騰訊「絕藝」戰勝了人類棋手外,其他三項都只是輔助技術。請問,現在人工智慧距離人腦到底還有多遠?
魯白
《知識分子》主編
清華大學教授
機器無法取代人腦的想像力與情感
首先談一下我對人工智慧的看法。一個技術的產生,往往會改變人的生活。以翻譯AI為例,假如它像病毒一樣傳到全世界的話,就會讓各種不同的語言最後死掉。再比如,打算盤。今天還有人學打算盤嗎?我們子女這一代甚至已經不會寫字了,都是語音輸入,連打鍵盤都不會用了。所以發展AI技術要考慮到如何保護人類自己的文化,如何讓我們的歷史延展下去。
至於人腦和人工智慧的比較問題。我曾在清華專門開了一門課,請企業界做IT、人工智慧的科學家、技術人員來上課,第一堂課專門講人腦和機器腦的差別,人腦有五個方面的功能:
1.通過視覺、聽覺,能夠感知外界,信息進入大腦以後進行處理,讓信息變得有意義。
2.運動,當需要做一件事情時,通過肢體可以實現某一種任務。
3.記憶儲藏,可以把外界信息儲藏到腦子裡去。
4.人腦有情感,有情緒,包括憤怒、悲哀、高興、快樂……
5.認知,比如邏輯推理、做決定。
我覺得機器在兩個方面遠遠超過人腦,一個是記憶,一個是計算。因為人腦不是主要來干這兩件事情的,只是順便干一些這樣的事情,人腦總有一天會發明一種機器幫助自己干這兩件事情。
接下來是認知。認知里包括怎麼做決定,其實人工智慧越來越多地應用在這方面。所謂認知,包括的內容非常多,其中有一部分,比如想像力,我認為機器做不了,但推理、邏輯這方面機器是可以做的。
最後是情感。為什麼人需要有情感,為什麼機器不需要有情感?你可以設計機器有情感,但不是真的有情感。比如,騰訊今天現場給我們準備的這個AI寫對聯的機器人,雖然只要我們任意提供兩個字,就可以出來一對「藏頭」的春聯,還有橫批。但它不依靠想像力,是按照規則來排布文字,沒有李白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
劉永升
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
通過數據和規則打造春聯機器人
關於春聯機器人,我補充一下:這個應用不僅僅用到春聯的數據,也不僅僅是規則的運用,這個春聯機器人還加入了中國大量古詩詞的數據,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表示新年吉祥的含義,還有一些古詩歌中建功立業情懷的東西體現出來。這個是通過不同類型的數據組合,通過大量的迭代形成的。不過,它確實很難取代詩人的靈感。
潘天佑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
翻譯AI恰好能保護少數民族語言
我的觀點與魯白教授正相反。微軟,尤其是微軟研究院,有很多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他們所思考的就是AI對人和社會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僅考慮做產品、做技術、做服務,更要看AI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至於說到機器翻譯,我認為如果一種語言在今天是相對弱勢或少數人使用的語言,這個語言沒有辦法被使用,那它的子孫就不會去使用它。
機器翻譯剛好提供這樣的空間。如果有一個小孩只會說某一種少數人使用的語言,還能不能跟別人溝通?這個小孩沒有選擇,他只好選擇一個多數人使用的語言。相對的,如果有一個人天生是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但以後通過機器翻譯,比如Microsoft Translator,跟全世界的人溝通,那麼他不一定需要學英文這種更大眾化的語言了。
未來:
探索人工智慧是全人類的事業
主持人:
接下來討論一個更嚴肅的話題,各位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到底是怎樣的機會?
魯白
《知識分子》主編
清華大學教授
在AI理論研究和人才儲備上
中國與西方有差距
人工智慧在中國的現狀與前景,我認為:首先,大數據產生結構化的數據,舉一個簡單例子,滴滴打車在很短時間裡就收集了這麼大量的數據,而大數據的採集本來就是中國比其他很多國家都有優勢的地方。
第二,我覺得中國的年輕一輩,比如90後,比一些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第三,移動互聯網最後一波進步非常快,特別是把支付這件事情給解決了,很多數據跟錢有關,這給中國又帶來了一個相當大的優勢。
當然,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也有劣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第一,對人工智慧的理論、原創性研究,中國比較落後,大家集中精力在想辦法做應用,把這個產業做出來。以後大的突破很可能還是在西方,應用在中國。
第二,人才。總的來說,在中國能夠從事原創研究、能夠在AI領域裡做出新的演算法的人才還是相當弱的。
吳甘沙
馭勢科技CEO
中國的人工智慧技術與美國零時差
我個人認為:首先,比起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而言,人工智慧技術在中國和美國幾乎是零時差。
其次,中國現在講第一還不太客觀,但是第二我覺得問題不大。這裡蘊含著魯教授說的在應用能力上非常強,而且在原創方面,如果原來說美國、加拿大、英國做0到1,我們做1到N;現在可以說我們是做0.1到N,我們在原創能力上已經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至於人才差距,我覺得海外人才的迴流,已經極大縮短了我們與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差距。
蘇中
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正為AI發展鋪路
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在各方面都是全產業鏈。AI在這一輪里可以幫助做產業提升,即智能製造,這會成為很大一個亮點,因為中國在這方面的基礎非常好。
這一輪AI的發展實際上來自於數據,像深度學習,是通過海量的數據產生很多不一樣的結果。因為中國人口最多且多樣化,而且我們已經生活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會成為我們很重要的領先方面。
我特別同意吳甘沙講的,現在中國可能是0.1,從趨勢角度來看,先是從一些領域走到前列,慢慢積累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市場,可能在某些領域真的會引領世界。
潘天佑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
人工智慧的競賽才剛剛開始
其實誰第一、誰第二,我們沒有一個客觀比較的標準,競賽才剛剛開始,人工智慧不能跟產業或今天存在的所有問題做切割。
比如金融領域,人工智慧可以在其中做太多的事情。但事實上,到今天為止,做得還非常有限。
每一個產業在做數字化轉型時,都有其困難。我們曾經幫助製造業做人工智慧轉換,但是進到工廠里發現,每一台機器都牽涉到很大的硬體,所以要對這個流程做人工智慧轉換就需要牽動整個機器,把整個機器改變了之後,可能它也只是整個流程裡面的一小部分變得智能化,所以這個路程非常長。
劉永升
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經理
用AI技術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認為人工智慧技術是一個全人類的事業,並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就能夠承擔的。中國跟美國是兩個充滿競爭的大國,但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路還非常長,開放、合作、共享和共贏是主旋律。
現在人工智慧已經上升到騰訊公司非常高的戰略層面,我們對人工智慧的重視也是希望能夠賦能傳統行業,希望人工智慧技術通過雲的方式讓更多行業開發者使用。
人工智慧一定不能成為一部分人的權利或獨享,我們希望更廣泛的人群以更低成本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這就是我們的願景「Make AI Everywhere」的由來。
魯教授提到保護傳統文化問題,其實傳統文化里還有很多可以用AI幫助弘揚和傳承的內容。比如猜燈謎也很好玩,但非常可惜,已經慢慢被人遺忘了。
春聯機器人的應用提示我們,人工智慧有可能賦予這些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我們認為,人工智慧技術與傳統文化結合成為未來應用落地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落地的靶場。
觀眾互動:
應明確界定AI採集數據的所有權
問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美國已經有了人工智慧倫理、安全方面的研究機構。在中國,如何保證人工智慧安全發展?
魯白:
人工智慧里特別需要關注的是數據屬於誰,因為人工智慧發展得好還是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大數據,有沒有辦法採集到數據,這個大數據的質量怎麼樣。
這個問題在我所熟悉的醫療領域比較嚴重。首先醫療界各種各樣的數據屬於各種各樣的醫院,沒有標準化、結構化。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數據是屬於誰的?是屬於國家的嗎?是屬於醫院的嗎?還是屬於病人?要是這個問題不解決,每一個醫院就會把它的病人數據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提高到倫理方面或法律層面,數據應該屬於誰?我們應該創造一種機制,讓我自己擁有一個數據密碼,自己決定給誰用,用來做什麼,用完了以後這個數據還要歸還給我。假如能到那一天,我們的數據應用水平就相當高了。
來源| 騰雲
騰訊AI加速器第二期項目招募(可點擊進入招募鏈接)已經啟動,懷抱著在AI時代改變世界的小夥伴們,快快行動起來吧,騰訊AI加速器與您攜手,共建前所未見!
開放生態召喚英雄聯盟
五位一體多維全面加速
深度加速首戰捷報頻傳
厲兵秣馬王者再創榮耀
加速!共建前所未見
【騰訊AI加速器第2期項目招募 報名開啟】
※青出於藍,樂聚新一代機器人Aelos 1S問世!
※埃森哲報告:數字消費者正在尋求什麼?
TAG:騰訊AI加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