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Dalio和中國槓桿往事

Dalio和中國槓桿往事




虎嗅註:前兩天,很多人尤其是科技、創投、金融圈的人,被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刷屏,老爺子來一趟中國不容易,於是主辦方給他安排了緊鑼密鼓的採訪,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所謂的「專訪」。虎嗅作者戴老闆也受邀去了現場,他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思考呢?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飯統戴老闆

」(ID:worldofboss),虎嗅獲授權轉載。




受華爾街見聞的邀請,我在本周參加了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在上海的見面活動。周三晚上見到這位全球最大對沖基金的創始人後,心裡還是有點兒小激動的,不過很快,這種激動就被提問環節的嘉賓們給我的震驚所取代了。




在接近2個小時的對話環節,先後有四位嘉賓上台跟Dalio提問。應該說,見聞邀請的這四位,在各自的領域裡都是大拿,幾乎可以代表半個中國金融圈,但可惜的是,向這位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創始人提問的機會,大都被浪費在一些五花八門的問題上了。




有嘉賓問:金融圈人士養孩子都很焦慮,怎麼辦?Dalio回答:好像也就中國有這種問題。有嘉賓問,哪本投資類的書對你影響最大?Dalio回答:我已經很久很久沒看過投資類的書了。




焦慮和薦書,我差點兒懷疑這是羅振宇的粉絲見面會。



這些提問並非都很差勁,只不過在這種珍貴的場合,理應有更重要的問題值得去問,尤其是在當前這個微妙的時間點,一些宏觀問題值得反覆向Dalio請教。而要抓住這些重點,首先需要了解下面的四個事實:




1. Dalio與中國淵源深厚而且有頂級的朋友圈


2. 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宏觀事件就是去槓桿


3. 橋水基金是全球研究去槓桿最深刻的機構


4. 中國去槓桿關鍵決策者之一是Dalio的粉絲




本文將圍繞這四個事實來展開。




1




Ray Dalio的傳奇經歷基本上已經廣為人知。他將一家在兩居室里辦公的小公司BridageWater

(橋水基金)

,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目前管理資產規模1600億美金。從1975年起,直到2017年底,Dalio共給客戶賺了492億美金,比索羅斯還多60億美金。



Hedge Fund或者Macro Research這類事物可能離生活太遠,不過Ray Dalio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筆生意卻離大眾很近:麥當勞想推出Chicken McNuggets

(麥樂雞塊)

,但擔心雞肉價格波動太大會導致虧損,Dalio幫助麥當勞用玉米/豆粕期貨來對沖,推動了麥樂雞在1983年面世。




Dalio在中國聲名鵲起,是近些年的事情,主要是他的一篇科普性質的文章「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宏觀經濟運行的框架)

在中國受到廣泛追捧,甚至讓一些多年研究宏觀的金融人士醍醐灌頂。之後他的「黑寶書」《原則》更是紅遍金融圈。




但Ray Dalio跟中國的淵源,其實可以追溯到1984年。在那一年,Dalio訪問了百廢待興的中國,牽線搭橋的是「窗口公司」中信集團的一名高管。在華爾街絕大多數人還對這個剛剛開放國門的神秘國度感到陌生時,Dalio就已經在北京喝茅台了。




上世紀80年代末,Dalio再次拓展了他的中國朋友圈。一群背景深厚的年輕人,在北京建立了「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Dalio向聯辦捐了一筆錢,幫助他們建立中國的證券市場,藉此認識了一大批人,而這些他終身的朋友,日後均位高顯赫。



在橋水還是小公司時,Dalio就有如此眼光,令人佩服。到了1995年,他更是將自己11歲的兒子Matt Dalio送往北京,就讀於高層子弟雲集的史家衚衕小學,受中信的一位領導監護。所以,早在羅傑斯用講中文的閨女刷屏的20多年前,Dalio便派兒子打入社會主義內部了。




不過,中國資本市場的相對封閉,使BridageWater在華並沒有太多的業務。橋水1995年在中國成立過一支基金,很快就關掉了,之後便毫無進展。2015年股災期間,高頻對沖基金Citadel被證監會譴責,Hedge Fund在華便陷入尷尬境地:既不討領導喜歡,也沒足夠工具可用。




但這絲毫不妨礙Dalio在中國的影響力突飛猛進。《原則》在中國出版後,便橫掃金融街和陸家嘴,精英們便像集體補鈣一樣,言必稱Principles,深圳有家私募依葫蘆畫瓢,給員工定下80多條「原則」,要求堅決執行,沒多久就把前幾年賺的錢都虧完了。




鐵粉如此眾多,Dalio的中國行自然是盛況空前。聚光燈下見的都是各路金融領袖,聚光燈外陪同的是當年通過「聯辦」結識的頂級朋友。在密集的交流中,

這位善於從全球宏觀經濟變化里攫取暴利的對沖基金教父,最想弄清楚的恐怕就是: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2




從2017年開始,中國最大的宏觀關鍵詞,就是「去槓桿」。你在新聞中看到那些金控大鱷們的資本敗局、斷臂重生和隱秘故事,大都跟這三個字有關。




世事無常,槓桿在2017年之前還是小甜甜,現在已經變成了牛夫人,未來不排除變成馬夫人。在《天龍八部》里,馬夫人有三個關鍵點:一是儘管有違倫常但男人們都想和她上床;二是那個拒絕上她的英雄死了;三是她最後被折磨毀容死得更慘。




所以,槓桿看起來危險,背後卻很誘人,每個人都想加槓桿,而那些從不加槓桿的人,結局好像也不怎麼好。在2017年之前,從地方政府到實業巨擘,從商界大鱷到平民百姓,無一不是這麼想。事實上,從2008年開始,中國經濟經歷了三次明顯的「加槓桿」。






第一次:




時間範圍從2008 年到2010年,主力是製造業、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出發點是用加槓桿來對沖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在大規模信貸的刺激之下,債務水平史無前例的狂飆,經濟在2009~2010年短期回升,但2011年之後便陷入到嚴重的產能過剩,並導致經濟再次下滑。




第二次:



時間範圍從2012年到2013年,主力是地方政府,工具是被放出潘多拉魔盒的非標融資,方式是銀行通過表外理財,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加槓桿,此舉導致信託貸款增速從2012年初的18%飆漲到2013年中期的100%+。2013年下半年中央開始清理非標,2014年後經濟重新下滑。




第三次:




時間範圍從2015年到2016年,主力是居民部門和房地產公司,方式是「漲價去庫存」和「舉債賭國運」。一個明顯的結果是:2015 年時居民部門年度新增負債4.6 萬億,到2016 年上升到7.1 萬億,2017 年預計又上升到8萬億,明顯已經剎不住車。與此同時,許家印孫宏斌們在胡潤百富榜上排名躥升。




這三次加槓桿,第一次推高了企業債務,第二次推高了政府債務,第三次推高了居民債務,三次加槓桿完成後,中國經濟各部門幾乎已經沒有負債窪地。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信託、券商、保險、互金輪番登場,用各種「創新」姿勢,來為實體企業和居民部門輸送了大量子彈,膨脹速度遠高於實業。對此,原財政部長樓繼偉在2018年初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金融亂象。




以上就是「去槓桿」的大背景。2017年,去槓桿的重點在實業,那些以前橫著走的巨頭們,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要麼停止擴張,要麼斷臂求生,要麼身陷囹圄。到了Dalio本次中國行的2018年,去槓桿的重點已經從實業部門,轉移到了金融行業。




有人預警到:金融行業哭爹喊娘的日子要來了。但可惜的是,在Dalio見面活動的台下,95%的觀眾是金融行業人士,在近2個小時的提問和對話里,去槓桿這個話題被談論的時間沒有超過3分鐘。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問Dalio關於去槓桿的問題,他懂去槓桿嗎?事實是,他不僅懂,而且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懂的人。




3




不同於只會嘴炮的經濟學家,Dalio和BridageWater對宏觀債務的研究,是要給真金白銀的投資提供決策依據,這就意味著他們犯錯的成本非常高。事實上,Dalio在1980年代初期栽的一個大跟頭,就是因為其對債務、槓桿和違約判斷完全錯誤。




1979~1981年,美國陷入經濟衰退,Dalio認為「我們債務的龐大規模意味著這場蕭條將和1930年代一樣嚴重,甚至更糟」。1982年,Dalio出席國會聽證會,在電視觀眾面前留下了這段影像。事實證明,美國經濟並沒有崩潰,但「押注崩盤」的橋水卻差點兒倒閉。







在此之後,BridageWater慢慢建立起體系化的研究方法,便再也沒犯過致命的錯誤。在之後的幾次金融危機和股市暴跌中,BridageWater基本都安然無恙。橋水的研究能力之強,讓原美聯儲主席Paul Volcker評價道:橋水對經濟細節的把握能力令人震驚,他們擁有比美聯儲更多的人才、數據和成果。




比如對於去槓桿,橋水早在1990年代就開始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他們一共搜集了過去150年里的46個去槓桿案例,用他們獨有的分析框架來處理不同時代的數據,找出共性,揭示本質,得出結論,應該說,全球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在研究「去槓桿」問題的深度上匹敵橋水,包括各國央行。




2012年2月,Dalio發表了一篇半科普性質的報告: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裡面展示了46個案例中的6個,並歸納出去槓桿最關鍵的四項措施,報告中對歷史數據進行歸因的獨特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這6個案例,包括:




1. 1930年代的美國


2. 1950-60年代的英國


3. 過去二十年的日本


4. 2008年-至今的美國


5. 當今的西班牙


6. 19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




這6個案例中,既有先痛苦後成功的去槓桿,如案例1,也有徹底搞砸的去槓桿,如案例3和6,還有成功的去槓桿,如第2和第4。橋水用自己設計的模型,將案例的歷史數據進行了結構拆分,得出一些核心的結論。這裡我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




去槓桿一般有四項措施可以做:1. 債務減記 2. 緊縮政策 3. 財富轉移 4. 債務貨幣化。一場典型的去槓桿,就是拿這四項措施來混合實施,像和面一樣,控制好比例,你就能做出一鍋香噴噴的饅頭

(「好的去槓桿」)

,沒控制好比例,你只能得到一灘麵糊

(「糟糕的通脹/通縮去槓桿」)




除了上述結論,如果你把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進行對比,就會發現,一個隱含的結論就是:在掌握分寸的前提下,去槓桿需要:




敢於違約!敢於印錢!敢於通脹!




尤其是印錢

(e.g.央行用各種手段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

,早印比晚印好,印的太少不頂用

(如1990年後的日本)

,印的太多也不行

(如1920年代的德國)

,用印錢來對抗通縮,同時壓低名義利率至名義增長率之下,基本上就能完成一次成功的去槓桿。




這篇報告曾經有人翻譯成中文,但質量令人不敢恭維,於是我又重新翻譯了一遍,並微調了部分段落結構,使之更容易閱讀和理解。全文發表在本次推送的第二條,在當前去槓桿的環境中,這篇報告值得所有專業投資人士精讀10遍以上。




當然,精讀10遍的原因不僅僅是報告質量高,更是因為中國這場去槓桿背後的決策人物,對Dalio的推崇和重視,恐怕要比你想像的大的多。




4




2017年,去槓桿戰役開始緩緩鋪開。無論普通散戶,還是金融機構,都在問同樣一個問題:去槓桿到底是怎麼個思路。這個問題太難以回答,於是他們轉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研究:領導寫過什麼文章,領導寫過什麼書。




比如某券商宏觀研究團隊,就將領導30年以來發表的68篇學術論文和23次公開講話都研究了一遍,試圖梳理出其中的脈絡。除了這些,一本書也頻繁地被各類文章提起。







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本論文集,其中第一篇和第二篇的課題是由領導親自執筆。在第一篇的名字就叫做《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這篇文章對去槓桿的闡述,能夠看到不少Dalio的思想,而且他作為唯一的非經濟學家,出現在了文章中。







同時,在今年年初的Davos會議上,Dalio也給領導以非常高的評價:







應該說,中國的去槓桿是政府主導的主動修正,而非金融危機後的被迫行為,所以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不過Dalio報告中提到的四條措施

(1. 債務減記 2. 緊縮政策 3. 財富轉移 4. 債務貨幣化)

,很顯然已經在財政中樞的工具箱之中,目前拿出來使用的,只有第一項:債務減記。




何謂「債務減記」,簡單說就是償債、違約、重組等一切能夠將賬面債務降低的方式。為了做到「減記」債務,一方面,通過越來越嚴格的金融監管,來堵住金融行業向實體和居民提供"子彈"的通道,無論是清理非標,還是買房限購,目的都是一樣。




另一方面,通過樹立標杆,「引導」企業降低槓桿率。例如萬達集團,在賣掉無數資產之後,債務槓桿大幅度降低,從搗蛋鬼變成了好學生。儘管在「斷臂」過程中損失了一些機會和財富,但卻換來了安全上岸。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首富段位,要明顯高於還在蹦躂的那幾位。




但主動的債務減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整體債務的結構,但對槓桿率的下降,作用並不明顯。如果你仔細審視中國非金融部門的總負債/GDP,你會發現一直到2017年底,槓桿率並沒有任何的扭頭的跡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領導的決心不變,這場去槓桿的戰爭,持續的時間恐怕要超過我們的想像。目前掏出來的武器,僅僅是主動債務減記,工具箱里還有各式其他兵器,那些玩意兒威力更大,副作用也更大。




所以,在未來的若干年中,無論是五年成精的保險巨頭,還是進場買房的接盤老鄉,別聽《愛情買賣》里諸如「當初是你要分開,分開就分開,現在又要用真愛,把我哄回來」此類靡靡之音了,來一首大張偉老師勁爆動感的《嘻唰唰》,比什麼都直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標題文字


內容描述.




 虎Cares 





凌晨三點的區塊鏈群是什麼樣的我不太清楚


諸如此事吧,或許更適合「不懂裝懂」


背上「裝什麼裝」系列原創帆布袋


讓我們對「新概念」們「表達喜愛」,互聯網最棒了


送給每一位親愛的朋友,你值得擁有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網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抖音像五年前的知乎?來聽聽我們尬聊快手與抖音
ZARA、優衣庫們要在中國背水一戰?

TAG: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