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施恩、報恩的智慧

施恩、報恩的智慧

常禮舉要

處世篇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科技也日新月異,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然而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也使得許多知恩報恩的優良品質逐漸減少,這對祖國未來的發展埋下了很大的隱患,我們要如何面對和解決呢?

許多好的「老習慣」和讓人受益終身的「老人言」,年輕人之所以難以奉行,就是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常禮舉要》處世篇第九章來學習這句:「施恩求忘,受恩必報。」

我們幫助別人的事,自己沒必要去記住,也希望對方可以忘記,而我們自己一旦受人恩惠,卻一定要報答。

看上去淺顯易懂,卻含有很深的道理。

施恩本身帶來的好處

科學研究表明,付出確實會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感覺:

台灣著名神經學教授洪蘭說:我們在幫助他人時,大腦會產生激乳素,帶動多巴胺及腦內啡的分泌。

多巴胺是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腦內啡是大腦自己產生的嗎啡,這兩者的出現,都會使我們感到快樂。

大腦在助人時,隱性優越感會增強,能提高自身自尊心及免疫力, 人會變得很快樂和滿足。

施恩有哪些好處?

我們都知道幫助別人有好處,可是有多少好處卻很少去留心過,這裡我們就簡單歸納一下:

1、他人會很感激,人際關係有良好的互動,會讓友誼加深及更加堅韌,從而自己困難時他人也會幫忙,俗話說:人在江湖走,關鍵靠朋友。

2、我們自身內心會很平靜,有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價值感,從而產生幸福感,要知道,幸福感,可是會良性循環的。

3、時常幫助他人可以培養自身厚道的質地,這個質地最厲害,他能提升我們的心量、能夠提升我們的眼界、甚至是悟性!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比到最後,往往就差在這個悟性上。

所以愛出者愛返,到頭來,助人還是對自己最有利。

施恩為什麼要求忘?

好不容易幫助了別人,他記住我們的恩德多好,幹嘛還希望他忘掉?

讓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話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韓信只好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韓信吃。連續數天皆如此。最後一次告辭前,韓信向漂母深深施了一禮,感激地說:「承老大娘這般厚待,我永生難忘,將來我得了志,一定會報答您老人家的!」 漂母聽了,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說這種話幹什麼!我看你相貌堂堂,卻不能養活自己,不忍你挨餓,才分飯給你吃,哪裡想要得到你的報答!」說罷,拿了洗好的衣服離去。韓信又羞又愧,發誓一定要報答漂母施食之恩。

後來韓信幫助劉邦打敗項羽,被劉邦封為楚王后,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並且漂母死後還幫漂母操辦喪事及立碑。

這是一飯千金的由來,也告訴施恩不求報反而得到更大的回報。

為什麼?因為用求報的心去施恩,還是自私的,而真正不求報的心去施恩,才是無私的,無私的人最令人敬重和珍惜。

施恩不忘的過患

施恩求記,這施恩的出發點就不夠純粹了,剛開始還好,最怕總覺得我有恩於某某,反而長了驕慢,而如果後面沒有得到心中期望的回報,反倒變得喜歡抱怨,這就必然招人厭惡。

《三國演義》典故中有個謀士叫許攸,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隊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算是大功一件。可是後來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常常不分場合而口出狂言,經常直呼曹操小名「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終因屢次觸怒曹操而被斬殺。

施恩不求報,這不符合人性,但如果施恩時心裡很介意回報,那這個恩還不如不施,否則反而會扭曲了施恩的本質,變成壞事一件了。

受恩必報:

常人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是不是太吃虧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當一個人有了受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思想時,他獲得的動力和正能量就越大,就像韓信一樣,更加用心在人事上,事業更容易成功。

報恩心會使人變得更強大。

報恩心從哪裡開始培養?

報恩心要從身邊的親人開始,父母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恩田,如果連父母恩都不報,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孝經》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

受恩不報,不就成了忘恩負義之徒?任何人都不會和忘恩負義之徒交朋友。

受恩不報,我們的好朋友就會慢慢離開,小人反而來親近。小人刻薄寡恩,有利益可圖,算計好了來幫忙,不論達成與否,早晚都會翻臉,最終損害的是自己。

學而思

結語

施恩求忘,就算他人忘記或者不報,我們自己也不會起煩惱,受影響及困擾。

受恩必報,自身就會變得有感恩心、責任和擔當。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唯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進而影響身邊的人,社會的厚道風氣才有可能慢慢扭轉和向上提升。

厚道的人更需要智慧,更要找明師善友學習,只有透過道理的聽聞和觀察,人情世故的了解,或是深入經典的學習,來充實自身的內涵、提升智慧,然後再去利益他人,才不會弄巧成拙,才會不斷地增上。

一切付出總有回報,

越不這麼想而去付出的人,

回報也總是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論同理心的培養

TAG:福建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