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三)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三)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三)

張世英

選自《哲學導論》

3.普遍與個別、一與多的關係問題

西方哲學史是對一與多,包括普遍與個別、統一性與多樣性、不變與變的關係的認識的發展史。

古希臘哲學關於本原究竟是水還是氣或者是火等等的討論,實際上都是要在個別的、多樣性的、變動不居的東西中尋找普遍的、統一性的不變的東西。柏拉圖的「理念說」所說的感性事物就是指個別的、多樣性的、變動不居的東西,理念就是指這些東西的型式,即普遍的、統一的、不變的東西,他認為後者在前者之外,先於前者而存在,他是重普遍輕個別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批評了柏拉圖的「理念說」,他比較重視個別,而且他的基本傾向是認為理念不在感性事物之外,而就在感性事物之中,普遍不在個別之外,而就在個別之中,但他在這個問題上往往陷入混亂和困境。

古希臘哲學家主要是從本體論的角度討論普遍與個別的關係問題,新柏拉圖主義者波菲利(Porphyry,234—305?)曾從本體論的角度把古希臘關於這個問題的各種討論總結概括成為三個問題。波愛修(Boethius,480—525)是第一個正面回答波菲利的問題的中世紀哲學家。中世紀哲學的主要爭論實在論與唯名論之爭,從一方面看也可以說就是重普遍與重個別之爭,不過中世紀哲學是既從本體論的角度也從認識論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的,這兩派各有片面性,他們從不同方面把普遍與個別做了形而上學的割裂。

(1)波菲利的三個問題是:l.種和屬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單純觀念性的東西?2.如果它們真實存在,那麼,它們是有形的東西還是無形的和單獨的?3.它們是存在於感性的東西之中還是存在於感性的東西之外?

近代哲學著重從認識論的角度討論了一多關係問題,總的趨勢是要求把二者結合起來。近代哲學中的唯理論與經驗論之爭包含有一多關係問題的討論。經驗論者重多:洛克以個別為實在,巴克萊和休謨是極端重視個別,否認普遍的哲學家;唯理論者重一,其中斯賓諾莎尤其突出,他只崇尚惟一的實體,把多樣性的事物看成是惟一實體的變形,根本否認了多樣性、個別性,他把實體看成鐵板一塊的東西,他的哲學發展到以普遍性吞滅個別性、統一性吞滅多樣性的地步,這在西方哲學史上是少見的,黑格爾把斯賓諾莎的哲學稱為不符合西方哲學一般特徵的「無世界論」,不是沒有道理的。康德看到唯理論與經驗論各有片面性,企圖結合普遍與個別而構成科學知識,但他並沒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的理念是理性所追求的無限統一體,但他割裂了無限和有限,使最高統一體脫離了有限的多樣性事物。只有黑格爾才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系統地闡發了一與多的辯證關係,他不但達到了多樣性的統一,並進而達到了對立面的統一,他的「具體普遍」的思想和對立統一的思想是他的辯證法的核心,這使西方哲學史在一多關係問題方面,也在整個辯證法的發展方面,達到了近代哲學史上的最高水平。現代西方哲學諸流派大多反對黑格爾把統一看成最高原則的觀點,而強調多樣性和個體性。

二、西方哲學史的主要發展階段

1.古希臘哲學

西方哲學史開始產生於古希臘奴隸社會。古希臘哲學是在東方、埃及巴比倫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它從神話傳說中,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與本性,集中於對宇宙本原的研究。最早的有米利都學派,以後有畢泰戈拉學派、赫拉克利特、愛利亞學派和原子論者,一般稱之為自然哲學家或宇宙論者。

最初的自然哲學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們很重視自然科學的研究,但他們畢竟處於哲學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他們的思想不能不打上宗教神話的烙印,他們把人和自然,看成是渾然一體的東西,不分主體與客體,因此,他們有些人主張「物活論「。「物活論」以為萬物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如泰利士認為一切都充滿神靈,阿拉克西美尼認為氣是世界的有生氣的原則。「物活論」是17世紀的劍橋柏拉圖主義者Ralph Cudworth所造的一個詞。

米利都學派的泰利士(Thales,624?—547B.C.)以物質性的「水」、阿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610?—547? B.C.)以「無定形」、阿拉克西美尼(Anaximenes,588—524B.C.)以「氣」為本原,乃是從質料和性質方面研究多樣性事物的統一性。畢泰戈拉學派的創始人畢泰戈(拉Pythagoras,584?—493?B.C.)以「數」為本原,是從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樣性事物的統一性。他們的思想中都暗含著一個如何用不變的東西來解釋變的東西的問題。當然,他們都沒有深究這個變與不變的關係問題。赫拉克利特和愛利亞學派從兩個正好對立的方面發揮和發展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赫拉克利特強調變的方面,認為只有變才是真實的,沒有永久不變的東西,他以「火」為萬物的本原,就是因為在他看來「火」具有最鮮明的運動變化的性質;他關於對立統一和鬥爭的思想使他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的辯證法的一個重要奠基人。相反,愛利亞學派(Eleaties)的創始人巴門尼德( Parmenides,515?一?B.C.)則強調不變的方面,認為存在的東西既不能產生也不能消滅,因為那將意味著它產生於無或變成無,而無在本性是不存在的。世界上只有「存在(」有),沒有「不存在(」無),只有「一」才是真實的,「多」不過是幻象,因而只有不變才是真實的,變不過是幻象。巴門尼德明確提出了思維與存在兩個範疇,對以後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問題,後來的自然哲學家認為赫拉克利特與愛利亞學派都各有片面性,必須既承認變又承認不變,只是對這兩者要做出新的解釋。這就是後期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495—433B.C.)、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500—428 B. C.)和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460—370B.C.)等哲學家的任務。他們認為不變的東西不是一個,如水或火那樣,而是許多個,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土、氣、水、火),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seeds),德謨克利特的「原子」那樣,變不過是這許多不變者相互組合上的不同。後期自然哲學家既然認為萬物之基礎不變,可是他們又不否認變,這就必然產生變的原動力從何而來的問題。他們中間有的人傾向於把原動力看成是來自不變者之外,如阿那克薩戈拉認為這種原動力是「奴斯」(nous)。這種思想是一種模糊的二元論,使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物活論」思想開始遭到破壞,在一定意義下,有分離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因素。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興趣由研究自然轉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481—411B.C.)、高爾吉(亞Gorgias,公元前5世紀)就是這樣。在他們看來,自然哲學時期的各派學說都失之獨斷,他們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的真理。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為一切都同樣的真,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他的思想是相對主義的。高爾吉亞認為一切都同樣的假,他的思想是懷疑論。

蘇格拉底和智者一樣,也是研究人的哲學家,他同樣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同樣反對未經批評的獨斷,但他與智者相反,主張有客觀真理,主張認識是可能的。在他看來,真理不在個人,而在人類一般,不在感覺,而在思維。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就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道德的普遍定義,而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化時期,代表人物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總結了以前各派的哲學思想,創立了自己的哲學系統。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他的理念主要來源於愛利亞學派的不變的本質和蘇格拉底的普遍性定義以及畢泰戈拉派的數的概念;他關於感官事物變動不居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對的思想,主要來源於赫拉克利特和普羅泰戈拉。柏拉圖綜合了這兩方面的思想,又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和價值。柏拉圖把理念看成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個別之外,這使他在本體論上初步具有分裂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普遍與個別的思想成分。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來源於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因此,他重視理念(他稱之為形式);但他又注重經驗事實。亞里士多德把這兩個方面結合為一,創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他批評柏拉圖將理念看成是和個別事物分離的、獨立存在的實體。他認為理念或他所說的「形式」不能離開感官事物而獨存,普遍不能離開個別而獨存。亞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與個別之間建立起聯繫,而這種聯繫的關鍵在他看來就是有目的的發展,發展就是由潛能到現實。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使辯證法特別是一與多的辯證關係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統化。

公元前332年亞里士多德死後約八百年的期間,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純粹的希臘哲學漸成過去。

這八百年的前期,主要哲學流派有伊壁鳩魯學派(Epicureanism)、Pyrrho,斯多葛學(派Stoicism)和以皮(浪 365—270 B . C .)為代表的懷疑論。除伊壁鳩魯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義外,他們都集中於倫理問題的討論。這個時期中對於某些具體科學的興趣也出自倫理行為的需要。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倫理思想以小蘇格拉底派為其前驅,懷疑論則源於智者的思想。三派關於倫理問題的爭論導致西塞羅的折衷主義。大約從公元前100年起,羅馬哲學由倫理的興趣轉向了宗教,新畢泰戈拉派和新柏拉圖派都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哲學,而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學」則更是一種十足的宗教哲學。在這個時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羅馬唯物主義者盧克萊修(Lucretius,99—55B.C.)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Epicurus,341—270B.C.)的原子唯物主義;新柏拉圖派的波菲利和普羅克洛關於普遍與個別、一與多的關係問題的概括。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史的誕生地,西方哲學史上各式各樣的思想學說都可以在古希臘哲學中找到自己的起源和萌芽,隨著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古希臘哲學所闡發的各種思想又都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特點。

(未完待續)

哲學思維是

一套思維工具包

歐洲哲學巨匠為孩子們

精心打造的哲學啟蒙繪本

為中國孩子打開全新的思維世界

正如廚具之於廚師,畫筆之於畫家,word、ppt等辦公軟體之於公司職員……各工種各行業到各人都需要一些工具來輔助作業,那麼哲學思維就是一套輔助生活的工具包,受用於每一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杜威:教育哲學
送大家一份新年禮物,22個非常棒的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