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看過了戰狼和紅海,再來聊聊《集結號》上篇

看過了戰狼和紅海,再來聊聊《集結號》上篇

老周

摘要:2018年 春節檔的《紅海行動》被譽為中國軍事電影的里程碑,一時票房口碑雙豐收。不由讓人想起十年前賀歲檔另一部被譽為中國軍事電影里程碑的大片《集結號》,這就來聽聽軍迷影迷雙料發燒友是怎麼點評《集結號》的。

圖1:《集結號》的海報

中國軍事電影的里程碑

2008年12月,內地戰爭大片《集結號》在台灣第45屆金馬獎評選中,入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動作設計和最佳音效六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

縱觀《集結號》公映以來的情況,真可以用輝煌兩字來形容。先看票房,從2007年12月20日開始公映,至2008年1月30日,總票房逼近2.6億元人民幣,僅次於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2.8億元的票房,穩穩地坐上了內地電影票房的亞軍寶座。但是《集結號》的總投資僅8000萬元人民幣,只相當於《滿城盡帶黃金甲》3.6億元投資的22%,從投資回報率來看,《集結號》則應是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

再看獲獎情況,2008年4月22日《集結號》在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三項大獎。6月30日《集結號》在第八屆華語電影傳媒獎評選中獲得年度傑齣電影大獎和最佳男主角獎。9月13日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集結號》又成為了大贏家,囊括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再算上這次的金馬獎,《集結號》在華語電影界的四大評獎中可謂是滿載而歸了。

圖2:《集結號》票房大賺,還成了獲獎專業戶

在觀眾眼裡,《集結號》也是大受好評。中國影協產業研究中心2007年12月20日起在全國五大城市20家影院發放的1000份調查問卷,《集結號》以86%的觀眾滿意度成為歷年大片之冠。這個成績不僅刷新了馮小剛本人執導的《天下無賊》66.28%的華語片最高記錄,也超過了《金剛》創下的73.5%最高紀錄。

而筆者作為一個軍事和電影雙料發燒友,認為《集結號》完全堪稱內地戰爭影片的里程碑。

反思戰爭中的人性

到底是什麼原因,這樣一部真實再現戰爭的血腥與慘烈,充滿著凝重與悲情的影片會在傳統的花好月圓的賀歲片檔中叫好又叫座呢?

《集結號》最震撼人心的是通過戰爭場面以及和平年代裡執著尋找的過程,深刻揭示了對人性的反思。《集結號》給我們展現的戰爭與以往戰爭影片所展現的截然不同,在渲染殘酷慘烈的戰爭場景的同時也揭示著戰爭中的人性,在刻畫英雄的同時也努力還原英雄。影片中的士兵不再是以往影片中那些刀槍不入的「英雄」,而是面對血肉橫飛的戰場同樣也會恐懼,也會緊張的凡人。《集結號》的很多細節都更具人性化,比如汶河阻擊戰中,身負重傷的排長焦大鵬,曾經是穀子地最勇敢的部下,卻說聽到了集結號。而曾經是逃兵的指導員王金存,卻堅定地表示沒有聽到集結號,繼續留在陣地上,直至最後英勇戰死。這種角色的顛覆,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和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的雙重作用下共同完成,因此才能如此生動、真實、感人。「王金存」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形象飽滿的真正英雄,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在戰爭中的脆弱與掙扎。這種反差詮釋了馮小剛的觀點:「在戰爭面前,恐懼和懦弱是人的常態;對戰爭有恐懼的人能為別人做出犧牲,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圖3:《集結號》里的王金存是個形象飽滿的英雄

而影片後半段穀子地執著地近乎瘋狂的追尋過程更是令人唏噓,當穀子地聽說找到老部隊的那一剎那,他從高高的瞭望台上一邊下來一邊慟哭的場面,讓人禁不住熱淚盈眶。而當找到了號兵小梁子,在團長的墓碑前知道了根本沒有吹響集結號的真相,穀子地所表現出來的悲憤,更是讓人體會到了在戰爭中小人物的無奈和心酸。

對於影片的結尾,本來馮小剛準備了兩種方案:一是穀子地一直沒能找到戰友們的屍骨,最後凍死在尋找的路上;二是穀子地沒有為戰友們討回公道,在找尋的過程中因為不被人所理解而瘋了。這樣的結尾或許更為深刻,但編劇劉恆表示堅決反對,因為他知道觀眾是相信神話的,也就是穀子地會找到戰友。於是有了現在的結尾:當集結號在墓碑前吹響,當致敬的槍聲在墓地迴響,觀眾的眼淚也終於滾滾而下。

獨具中國特色的軍號

片名「集結號」,源自電影中團長命令9連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聽到集結號才能撤退的情節。軍號(Bugle)的歷史非常悠久,辛棄疾的名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就告訴我們,宋朝時號角已經是軍隊的特有要素。清代以降,源自英國的盤繞兩圈細管體的「洋號」逐漸成為軍號的主流。直到國共內戰時期,通訊手段相對落後的中國軍隊,軍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通訊器材,通過事先約定的音調來表達特定的內容,主要用於傳達簡短號令,如起床、緊急集合、火力支援和衝鋒等多達一百多種信號。而根據這些規定的號譜吹號的專業士兵就是號兵,其正式的名稱是「司號員」(translation)。解放軍從初創時期開始就設有司號兵,編製在通信兵序列中,連有司號員,營有號目,師和團有號長。號聲更是連以下單位最重要的聯絡和傳達信息的手段。直到1985年,解放軍百萬大裁軍時才正式取消了司號兵的編製,如今軍營中的軍號聲,都是光碟播放而不是號兵吹出來的。

圖4:在中國軍隊里軍號一直是重要的通信器材

更何況在解放軍標準的軍語中,根本沒有「集結號」的說法,最接近的應該是「集合號」。因為通常「集結」一般用於指師、軍等高級別單位,一個小小的連隊頂多也就是集合了。所謂「集結號」之說,無非是電影人為自己的作品有個更為響亮的名字而杜撰出的非典型軍語。

號聲在戰鬥中通常更多的是在衝鋒時,嘹亮的衝鋒號能夠非常有效地激發起士兵的勇氣。在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對志願軍的衝鋒號印象極其深刻,稱之為「魔鬼的狂嘯」或「來自地獄的回聲」,因為緊隨著衝鋒號吹響後,必然是令人膽寒的步兵衝擊!在中美兩軍首次對陣的雲山之戰中,美軍對此起彼伏的喇叭聲大為不解,認為志願軍是「在不合時宜的時間,吹奏不合時宜的樂器」,還將雲山附近的一個高地命名為「喇叭高地」。而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在《朝鮮戰爭回憶錄》里這樣描述志願軍的軍號:「這是一種銅製的樂器,能發出一種特別刺耳的聲音。在戰場上,她彷彿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她一響起,共產黨軍隊就如著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撲向聯軍。」

圖5:志願軍的衝鋒號給美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撤退時用號聲來指揮就非常罕見了,因為敵前撤退,最強調的是不被發現,要是用號聲來指揮撤退,那不等於是告訴對手,我要撤退了,你快來啊!——怎麼可能呢?

逼真還原真實的道具

《集結號》最成功的,也是最為軍事發燒友推崇的就是對道具的認真考據上,據說馮小剛專門請了幾位骨灰級的軍事發燒友對影片中的軍事道具進行指導。

所有道具中最大的工程就是改裝坦克了,當汶河阻擊戰中國民黨軍的坦克出現在鏡頭中時,小編不由大吃一驚——M26「潘興」重型坦克!確實幾乎是可以亂真的M26,雖然在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根本沒有裝備過M26那樣的重型坦克,只不過是M3和M5之類的輕型坦克,但確實讓我們感到驚喜,畢竟在內地戰爭影片不再隨意地用現在的坦克來充數,而是有意識地改裝成那個時代的坦克。而隨之有關這輛改裝坦克的話題,就迅速蔓延在各個軍事論壇上,到底是用什麼坦克改裝的,一時間成為軍事論壇上最火爆的話題。5個輻條式負重輪、平衡式懸掛、2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足夠讓坦克迷們熱烈地討論上一陣了。小編以為馮小剛之所以考慮將坦克改裝成M26,很可能還有成本上的考慮,因為在後面朝鮮戰爭的場景中也能使用,同一輛坦克可以用上兩次,在朝鮮戰場上,M26可是美軍坦克部隊的中堅。

圖6:影片中出現的改裝坦克

那門打爆坦克的山炮也是軍事迷討論熱點之一,很顯然這門山炮是在抗戰和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日制41式(也稱為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山炮的特點是重量輕,2個士兵就能推著走,因此機動性很好,在各種地形都能方便使用。和影片中不同的是,一般情況下41式山炮是不配備防盾的。當年中國許多兵工廠都仿製過41式山炮,主要有漢陽兵工廠的漢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廠的晉造13式山炮和瀋陽兵工廠的遼14式山炮。

圖7:仿日制41式山炮

但是《集結號》中穀子地將這門山炮稱為「小山炮」,而且在與團長的對話中也對這門山炮顯得非常不屑,那就明顯與事實不符了。從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直到抗戰和內戰,當時人們一般將除了迫擊炮以外口徑在57毫米以上的火炮都稱作大炮,而將口徑在45毫米以下的步兵炮、高射炮以及60毫米以下的迫擊炮稱作小炮或小鋼炮,而大於75毫米的,往往就被叫作重炮了。在國共內戰中,75毫米口徑的火炮幾乎當仁不讓地是國共兩軍的絕對主力火炮。

在國民黨軍隊中,即便有了美國的支援,美製105毫米的榴彈炮也僅僅裝備到少數幾個嫡系王牌部隊的軍一級直屬炮兵,而在師屬炮兵中,即使是像五大主力這樣的一等精銳部隊,依然也不過是12門75毫米山炮。而一般嫡系部隊,軍屬炮兵通常也就是75毫米山炮了。

而在解放軍中,到1948年,裝備最好的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全縱隊也就是75毫米山炮30門、75毫米野炮13門,105毫米榴彈炮9門,所屬各師則沒有師屬炮兵,所有火炮都由縱隊掌握。裝備最差的西北野戰軍,即便是頭號王牌第一縱隊,都沒有1門75毫米山炮,全縱隊只有13門各種口徑迫擊炮!而穀子地所在的中原野戰軍,由於千里挺進大別山,幾乎將重武器全部丟光。參加淮海戰役的7個縱隊全部火炮也不過是2門75毫米野炮、42門75毫米山炮和207門迫擊炮!所以穀子地對這門山炮如此不屑一顧,怎麼可能呢?不要說象他這樣一個小連長,就是團長師長,知道繳獲了1門75毫米山炮也會樂上好幾天。

對於山炮是否能在近距離打爆坦克,以當時情況來看,如果是41式75毫米山炮在100米距離上正面PK國民黨軍裝備的M3輕型坦克,從理論上講,即便沒有穿甲彈,也足以擊穿M3輕型坦克正面最厚不過44毫米的裝甲。不過要真是面對M26這樣的大傢伙,可就不大可能了。

炸藥包拋射筒也就是所謂的「飛雷」,是淮海戰役中的明星武器,與土工近迫作業並列為裝備低劣的中原野戰軍能戰勝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嫡系精銳黃維兵團的兩大王牌。在影片中也有出現。炸藥擲彈筒是依據爆竹原理,以空汽油筒作為發射筒,筒下用鐵管做成發火裝置,填入發射葯,點火後,可將20公斤重的炸藥拋射到150米遠,頗具威力。由於製作工藝簡便,很快被大量製造推廣,大大彌補了火炮的不足。國民黨軍官兵則滿懷畏懼地稱之為「特大威力炮」或「沒良心炮」,甚至還認為是蘇聯提供的新式武器。炸藥擲彈筒雖然沒有破片,殺傷力不是很大,但爆炸所引起的衝擊波相當強,爆心近處的人員多被震死震昏,死者身上均無傷痕,惟口鼻出血。同時對工事的破壞很大,爆心近處的工事基本都會被巨大的衝擊波夷平。解放軍通常會集中數十個炸藥擲彈筒,在極短時間內發射出數千斤炸藥,不過大多是在進攻作戰中使用,像影片中9連那樣在防禦作戰中使用是很罕見的,因為飛雷主要是用以消滅有工事遮蔽的敵軍,面對在開闊地形上的進攻之敵,衝擊波的威力會大打折扣。另外,飛雷的後坐力相當大,使用時都將下半截埋在地里,而絕不會像9連那樣就用根小小的竹竿來支撐。

圖8:影片中炸藥包拋射筒用竹竿支撐肯定不行

道具中最大的BUG就要算那顆地雷了,影片里說是法國的防步兵地雷 (Anti Personnel Mine),但從外形看,個頭比較大,更像是反坦克地雷。而且在朝鮮戰爭中,美軍主要使用的防步兵地雷是根據二戰德軍S系列防步兵地雷仿製而成的M16型,高約15厘米,直徑約10厘米的鋼製圓柱體,尺寸大小顯然與影片的不同。所謂不要你命只要炸你腳的法制防步兵地雷,也是到越南戰爭中才開始使用。當然,反坦克地雷也可以用來對付步兵,只要將引信爆炸的壓力設置調到最小值——通常是36千克就可以在人踩上時起爆,二戰時蘇聯紅軍就曾這樣使用,只是如此大的地雷來對付小小單兵,實在有些浪費了。

精彩紛呈的槍械

《集結號》里出現的槍械,也是精彩紛呈。首先引起軍迷關注的就是穀子地戰後在汶河舊戰場路遇收繳舊武器時,穀子地將眾人都不認識的一支步槍叫做英七七,並且評價到:「不好使!」——英七七是什麼槍?就是英國李·恩菲爾德(Lee-Enfield)步槍,因為口徑為比較另類的7.7毫米,而被稱為英七七。李·恩菲爾德步槍是個龐大的家族,從1888年問世一直到二戰,出現過很多改進型號,影片中的應當是1931年研製成功的No.4型,該槍是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才開始量產,因此在二戰後期也只是少量裝備了諸如空降兵之類的精銳部隊,只在歐洲戰場使用,幾乎不可能流入中國。在中國的英七七基本都是戰前流入的MKIII等老型號。影片中穀子地所說,他曾在抗戰打游擊時使用過,這種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

英七七是20世紀英國陸軍最為重要的單兵武器,採用開創性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使得步槍的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10發可卸式彈匣,使其具備了大大超出同時代手動步槍的高射速,一些德軍在回憶錄中曾提到英軍步槍隊的齊射火力之猛烈甚至超過了機槍。英七七是一支相當不錯的步槍,射速快,精度好,故障率低,操作便捷,維護簡單,因此穀子地「不好使」的評價顯然有失偏頗了。

圖9:英七七是款相當不錯的步槍

影片中由王寶強扮演的狙擊手姜茂財使用的步槍也頗受關注,那是一支美製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是美海軍陸戰隊預備役上尉梅爾文·約翰遜於1938年試製成功,射擊性能好,最大特點是輕巧,便於攜帶。因此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降部隊列為制式裝備。雖然約翰遜M1941不是正式的美援裝備,但隨著抗戰結束後,大批美國海軍陸戰隊來到中國,這種槍流入中國軍隊自然很有可能。而影片中姜茂財給這支槍被纏上了布條,在步槍上裹纏布條,目的無非這麼幾點,一是為了使用時更加順手,二是減少槍械的反光,三是防寒。這可通常是老兵的特享專利,只有類似於狙擊手這樣的神槍手才會被允許這樣做。這點和姜茂財的身份比較吻合。

圖10:美國制「約翰遜」M1941自動步槍(中)美國制M1卡賓槍(下)

穀子地使用的則是美製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led)M1903式步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田步槍,不過「春田」的翻譯實在有些不倫不類,完全是根據「Spring-filed」生硬地意譯而來,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日本槍。這種槍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特別是彈道穩定精度非常高,是當時狙擊槍的首選,9連狙擊手姜茂財沒有用斯普林菲爾德M1903而用約翰遜M1941,有些奇怪。二戰中美國向中國提供的步槍主要是M1917型,只有給駐印軍提供的才是斯普林菲爾德M1903,因此數量並不多,加之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是7.62毫米口徑,不是當時主流步槍的7.92毫米,因此在彈藥補給上有些不便。影片中穀子地的9連大量使用斯普林菲爾德M1903,而不是當時更為普遍的中正式或三八式,也與當時情況不大符合。

圖11:穀子地使用的美製斯普林菲爾德M1903式步槍

當時戰爭中一些主要槍械,如馬克沁重機槍、加拿大制「司登」MKII型衝鋒槍、美製M1卡賓槍、美製M1917步槍、美製BAR自動步槍、美製M1A2「湯姆森」衝鋒槍、捷克制ZB-26輕機槍、美製勃朗寧M1919A6重機槍等,都有出現,真實再現了當時「萬國牌」裝備混雜的情況。

另外,最受爭議的是出現了蘇制PPS衝鋒槍,PPS衝鋒槍是二戰期間蘇軍最著名的武器,在戰爭中總共生產了700多萬支,但是在內戰時期沒有大量流入中國的記錄。當然,從時間上來說,確實沒有錯,儘管需要比較牽強的解釋,但比起有些電影里內戰時就出現56式衝鋒槍這樣穿越時空的硬傷,是進步許多了。

圖12:PPS衝鋒槍在國共內戰還沒有流入中國的記錄

硬傷不少的服裝

對於服裝,《集結號》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9連的軍服完全是按照保存在軍事博物館裡當年中原野戰軍的軍服仿製的,從面料、針線甚至連紐扣的位置也完全一樣。只是在製作後期膠片調色時將顏色故意調得暗了些,使本來的土黃色看上去成了灰黑色,以更能體現戰爭的殘酷。

影片一開始,9連派出尖兵去偵察小鎮,穀子地特意讓湊出6頂鋼盔給尖兵。這點與以往內地軍事影片里解放軍從不戴鋼盔截然不同,其實歷史上解放軍也大量裝備繳獲的鋼盔,特別是擔負第一波攻擊的突擊隊更是基本都戴著鋼盔,這在很多歷史照片中都可以得到佐證。電影中純粹是為了表現解放軍的英勇,而將鋼盔刻意忽略。《集結號》在這點上倒是真正還原了歷史,畢竟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腦袋要遠比面子重要。

戰爭遠去後的和平年代裡,一隊穿著馬褲長筒皮靴頭戴船形帽肩背53式步騎槍的士兵從小河邊走過,夕陽如血,一幅恬靜致遠的畫面。這麼漂亮的軍服,這是解放軍的軍服嗎?沒錯,是的,這就是解放軍的55式軍服,被譽為解放軍最漂亮的一套軍服。1953年開始研製,1955年10月開始配發,因此稱為55式。在那個一切學習蘇聯的時代里,自然這套軍服也帶著非常鮮明的蘇聯元素。蘇式的大檐帽,但是根據中國人的特點進行了改進,帽頂放低,和比較低的帽牆更為貼切,再配上圓形的帽徽,非常美觀。55式軍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兩大類,將校禮服也是仿蘇式,只不過雙排紐長西服,大翻領,不大適合中國人瘦小的體形,所以將帥們穿著禮服拍出的半身照都不錯,全身照感覺就差多了,顯得上身長下身短,只有高個子、大塊頭穿上後更顯帥氣威風。55式將校禮服,尤其將帥禮服絕對是精工細作,可算是軍服中的極品。將帥禮服採用純毛華達呢面料,陸軍和空軍為海藍色,海軍為藏青色。領邊、袖口都綉有金線和金松枝葉,元帥禮服則還有金五角星。而且這些金線全都是用真正的黃金編製出的金線。

圖13:55式軍服

不過,士兵軍服除了騎兵、裝甲兵和傘兵是馬褲外,其他兵種可都是西褲式樣,所以影片中士兵穿著馬褲便是個瑕疵了。

55式軍服也是解放軍第一套使用標誌符號的軍服,這點小細節,《集結號》里也很認真地做到了。炮兵團長趙二斗的軍官領章上只有炮兵的交叉的推彈握把標誌,而士兵領章則是炮兵標誌加軍銜標誌。在趙二斗的婚禮上出現的女軍醫領章是金色襯底紅十字,穀子地老部隊已經成為防化兵,在烈士陵園門口接待穀子地的防化團政治部主任的領章正是防化兵的氧氣筒標誌!能做到這些細節,確實不簡單。只是影片在55式軍服上還是有處大錯誤——在汶河縣向烈屬分發撫恤金的少尉軍官,居然佩帶著列兵的領章!

圖14:趙二斗領章上的炮兵標誌

圖15:士兵領章是炮兵標誌加軍銜

圖16:女軍醫領章

圖17:老部隊領導的防化兵標誌

圖18:軍官卻佩戴列兵領章

在服裝道具上,雖然下了不少功夫,但硬傷還是不少,除了55式士兵軍服穿馬褲外。9連在小鎮戰鬥中繳獲國民黨軍的美式羊毛圍巾和手套的顏色錯誤,影片中的那種綠色(美軍編號OD7)是二戰以後才出現,幾乎沒有流入過中國。當時流入中國的美軍圍巾手套都是在二戰中的剩餘物資,顏色綠中偏黃,在美軍中的編號是OD8。

還有在朝鮮戰爭場景中,美軍士兵居然還使用M1938綁腿,要知道1944年之後,隨著M43雙扣戰鬥靴的大量配發,美軍已逐漸停止使用綁腿,到1945年,美軍中除了海軍陸戰隊還使用綁腿,以防止在登陸作戰時海水灌進鞋子外,陸軍中幾乎已經見不到綁腿了。而到了朝鮮戰爭,即使是海軍陸戰隊也因為高腰皮靴的大量配發,也逐漸停止使用綁腿。因此影片中美軍坦克車長還使用綁腿,顯然是個BUG了。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春節不只是團圓、紅包和年夜飯大餐,還有戰爭
「風箏」的原型是周恩來放飛的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