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孟子對君道、臣道、師道的原則結論

孟子對君道、臣道、師道的原則結論

孟子對君道、臣道、師道的原則結論

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離婁》

【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嚴重的結論來了。所以《孟子》全篇連起來就可以看出來了,如果只在中間抓到幾句,往往把《孟子》了解錯了剛才已經先給大家點出題目來,他開始就指出,戰國時候所有這些領導人都是玩弄小聰明,不是真正的大智慧,更沒有人品。這一段是講戰國當時領導人的罪過,因為君道的錯誤,孟子提出來中國文化君道的精神,以堯舜為標榜。

其次,他指出一般臣道的錯誤,換句話說,整個教育文化失敗了,沒有把人教育好,君道的人格沒有教育好,臣道的根本也沒有教育好,然後師道也不對,他痛恨這三個方面,重點在這裡。所以他說領導人固然錯了,可是那些為臣的錯誤更甚,這都是師道的問題。

我們舉最有名的孟嘗君來說。當時孟嘗君可以左右齊國的國君,如果他走上正路,齊國國君乃至社會,都會跟著他走的。但他不走正路,孟嘗君的做法等於是幫會,就是流氓,他反而向壞的路上去帶領大家。戰國四大公子這個階段,跟孟子差不多是同時的,還有很多名人,都是壞的臣道。他痛恨臣道的錯誤。他說這些人啊,不盡心力,沒有仁慈之心,對社會國家人民不仁愛、不負責,只玩弄自己的聰明,玩弄自己的權力。

因此他提這三個原則,所謂「責難於君謂之恭」,就是剛才我說,中國文化幾千年,講起來是帝王政治,但是常常碰到臣道的宰相、或高級幹部當面批評皇帝。那些人的精神就是「責難於君」,對於皇帝責難,你不對就是不對,充其量是死,但我不能對歷史沒有交代,不能對不起國家和老百姓。這是中國讀書人的精神,所以大臣名臣立朝非常正直,皇帝不對的就是不對,就要批評,也就是責難於君,這樣才是恭。

「陳善閉邪謂之敬」古代的大臣對皇帝,是盡忠服從,但文化的精神是要暗中對皇帝教化。「陳善」,是把好的報告上去;「閉邪」,是使上面不走上錯路。譬如當年范仲淹當了宰相,那時皇帝年紀比較輕,有一個人犯罪,皇帝批示要殺掉;范仲淹就把公文退回去,說,這個事情還不至於殺頭。有人就問,這個皇帝的決定也沒有錯啊,他說年輕當皇帝,不要給他殺成習慣,殺順手了,天下人就遭殃了。這就是對皇帝「閉邪」,先防止他,如果他那個權力使用慣了,後來可能把殺人當切蘿蔔一樣,那就不好了。所以「陳善閉邪謂之敬」,這個叫做敬。「吾君不能謂之賊」,一個臣道的人,對於時代的責任、政治的責任,都要做到,如果君王不聽你的建言,那是他有問題,那就沒得辦法,所以吾君不能就謂之賊了。這是孟子對於君道、臣道、師道的一個原則的結論。

孟子說的君道、臣道、師道的要點,也就是延續孔子著《春秋》的精神,這在孔孟思想里,可以說是一個奧秘。

至於說一個人臣怎麼樣做到「責難於君」,怎麼做到真正的恭敬,待我們把這一段的精神講完再加討論。這個所謂恭敬,並不只是聽命,像唱京戲裡的「末將聽令」那一套,那不是真恭敬;真的恭敬是「責難於君,陳善閉邪」。在歷史上有許多事實都說明這個道理,但是有一點首先要與諸位同學研究的,是古代的教育精神與現代的不同之處,究竟哪一個對,我不下結論,只是做一個比較。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宗性法師:走出失落的怪圈
書法學習:教育部推薦書法臨摹範本,書法初學者必備!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