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看了這部電影,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馮海陽兩度上台,真情流露……

看了這部電影,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馮海陽兩度上台,真情流露……

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期間,11部國產最新優秀影片來到德國法蘭克福和杜塞爾多夫,使當地及周邊特地趕來的觀眾得以一飽眼福,多場電影一票難求。多部電影的導演、出品人也親自來到德國,在放映結束後與觀眾面對面交流。觀眾有人踴躍提問,有人講述自身感觸,各場見面會的氣氛都相當熱烈。

《芳華》

馮小剛導演的《芳華》來到德國,場場爆滿。3月4日晚,杜塞爾多夫《芳華》上映現場以及放映結束後的影迷見面會更是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馮海陽。馮總領事一直靜靜坐在人群中觀影,直到影片結束,大燈亮起,好幾位觀眾發表觀後感後,才被看向觀眾席的見面會主持人認出來。

主持人邀請馮總領事也談一談自己對觀看《芳華》的感言。無獨有偶,馮總領事也出生在軍人家庭,到德國杜塞爾多夫工作之前,就在影片的主要取景地雲南省紅河州供職,而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最後相逢的地方蒙自正是紅河州的首府,片中出現的烈士陵園也是馮總領事在州里工作時每年必去祭掃和緬懷之地。因此,對於馮總領事來說,看《芳華》不僅有重回故地之感,也有一番真摯的感觸。

馮總領事表示,電影《芳華》敘述的往事以及設計的情節,對於外國人以及年青的華人觀眾也許顯得陌生,但影片所觸及的每個自然人的兩面性,如正與邪、善與惡、勇敢與懦弱、光明與黑暗、成功與失敗,以及所傳遞的人類情感,如愛心、同情心、自尊心以及榮譽感和犧牲精神,在任何國度和年代都具有普適性。自己在看電影前特地瀏覽了一些關於《芳華》的影評,也傾聽了幾位現場觀眾的觀後感。顯然,對於《芳華》講述的故事,有的感動於其中蘊含的堅強、質樸、隱忍、熱心善良以及「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豪情,有的認為令人酸楚、困惑甚至發出種種抱怨。這也許就是電影的特性和魅力。但無論對影片故事及敘事手法有什麼樣的體驗,人們是不是都可以從《芳華》中找到一個最大的「公約數」,那就是不能忽略我們每個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都一定會認同:人類對美好世界的嚮往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會是人間永不逝去的青春、永不褪色的芳華;那些為了國家和人民捐軀、致殘的英雄人物,在任何國度和年代,都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他們的功績永遠鮮活,他們的精神萬古長青。

馮總領事還針對現場觀眾的提問,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講述了退伍老兵結伴回紅河州祭奠犧牲戰友時所表現出的「軍人氣質」,介紹了國家對傷殘軍人的高度關心和持續改善的優撫工作。為與在場的德國觀眾能夠有更好的交流,馮總領事還不時從翻譯手中接過話筒,自己用嫻熟的德語、以複述方式與在場的德國觀眾進行互動。馮總領事樸實的體驗分享引來全場陣陣會意的掌聲。

《西小河的夏天》

在青年導演周全的眼裡,《西小河的夏天》這部電影講述的主題是「成長」。

「創作的開始階段,我們原計劃把故事主線放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上。但隨著拍攝的進行,對人物的發掘愈加深入,我們發現,成長並不是由小朋友獨佔的話題。每個人在他們各自的生命里、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里,都需要有機會去成長。」

在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的一場觀眾見面會上,周全這樣表示。《西小河的夏天》最終講述了三代人的成長故事。三代人各自擁有一條情節線,彼此間又相互勾連影響,三條主線構成了故事的筋骨。在周全看來,成長的代價是失去純真,但成長同時又是所有人必須經歷的事,因為成長過後,才有能力與世界和解。

本片中展示出的水鄉台門生活圖景,也令許多觀眾感到新鮮。在紹興,具有一定規模、封閉獨立的院落稱為「台門」。導演周全就出生在台門,在院落里長到十一二歲,影片中展示的正是周全熟悉的幼時生活情形。對於周全而言,這部影片中的故事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承載的回憶、抒發的情感卻是再真實不過的,這也正是本片的動人之處。

下一部電影會選擇什麼題材?周全坦稱,目前仍在和團隊討論,尚沒有明確的計劃。他認為,創作的過程並不會太快。要把故事做得細緻,準備的時間就必定漫長。因此,觀眾要再次在銀幕上看見周全的作品,可能要耐心一些,等上兩三年了。

《引爆者》

「感謝這麼多的中德朋友前來捧場!」常征在與影迷的見面會中說道。3月3日晚,由他執導的懸疑犯罪片《引爆者》,在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中的首場展映上座率超九成。

該片講述了礦山炮工趙旭東,無辜被捲入多派勢力的利益爭奪中,化身孤膽英雄自我救贖的故事。整片劇情緊湊,環環相扣,情緒基調嚴肅、緊張,同時也加入了不少黑色幽默的戲份。

「我的命,我說了算」,這是主人公趙旭東在影片中的一句經典台詞。常征表示,撇開犯罪片、懸疑片、動作片等標籤,影片反映了一個小人物在絕境中的反抗,也在最現實的情境中,探討「最底層人的命運由誰來決定」的問題。

常征介紹道,當前中國商業電影全娛樂化是主流。而他希望去做的是,有人性關懷基礎的商業電影,體現對於身處社會和時代的理解。對於電影中的各種「引爆」場面,他解釋道,作為一個青年人,一方面是理性看待社會,同時也要對存在的各種不公保持憤怒,呼喚普通人的正義。

常征說道,內在的價值觀是一部電影的內核,輸出價值觀是一個創作認識觀的問題。隨著年輕一代導演的成長,他們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是輸出價值觀的一種體現。電影只是一個表象,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與進步,能夠通過電影折射出來。他引用作家村上春樹的一句話,「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來表達看待身處社會、時代、普通人生活的角度,以及自身創作的視角。

《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

在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影迷見面會現場,導演韓天表示:「在這樣一些特別的人物和故事裡,其實我們都是在找尋青春共有的感動。」

「青春」這個話題,最吸引韓天的是什麼?答案是:義無反顧、奮不顧身。電影上映後,有句網友的評論讓韓天記憶猶新:「青春的意義就是愚勇。」韓天認為,青春和愛情很像,有時都不遵循世界的規則,有些不顧一切對抗世界的行為,只能發生在青春里,這也正是青春的迷人之處。

「電影中那個年代的青春,和當下年輕人的青春,您覺得有什麼時代帶來的不同嗎?」對此韓天表示,電影里展示出的那個年代特別簡單,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智能手機,如果要和一個人表白,就一定要去見他。而雖然當前的社會已經完全變了模樣,生活繽紛多彩得多,但在他眼裡,青春最核心的東西仍然沒有變化。

有觀眾提到,影片中展示的並不是大多數普通人的青春,擔憂這種「暴力青春片」會不會帶偏年輕人,影響國外觀眾對中國的印象?韓天對這個問題給予了肯定和詳細解答。一方面他認為,既然看戰爭片的人不需要經歷戰爭,看青春片的人其實也不需要經歷影片中的同款青春,只要能通過影片找到屬於自己的青春感覺就很好。另一方面他也舉例稱,美國有那麼多犯罪片,但中國觀眾也不會因此就認為美國是地獄,電影的功能其實並沒有那麼強大。

《塬上》

見面會後,一名德國中年男子找到導演喬梁,興緻勃勃地搭話。「我看了這個片子,在想是什麼時候拍的,我看到了現代中國的東西,也看到了更加早的鏡頭,中國這個地方現在還是這個樣子嗎?電影是哪一年拍的?」他的中文很流利,幾乎沒有什麼口音。

「是去年拍的。2017年的秋冬季節,在陝西省拍的。」

「應該是黃土高原?」

「對。」導演肯定了他的猜測。

「我最喜歡的鏡頭是墳墓。那裡的樹榦樹枝好像在跳舞一樣,很有意思。我覺得,不僅是講一個故事拍得好,我看得也很舒服的。」這名德國觀眾八十年代就去到了中國工作,後來回到德國,中國也逐漸淡出了他的生活。但那些年的回憶和感受,成了他始終不忘的記憶。

《塬上》導演喬梁在見面會上分享了他拍攝影片時調查得到的一些感受。他表示,現在政府下了強制性指令,要求每個廠必須配備除塵凈化設備,但總有人在檢查團在場時打開設備,在檢查團走之後關掉設備。因為持續開啟除塵設備意味著成本上升,產品就失去了相對競爭優勢,長期沒有銷路就意味著破產。在很多中國的小地方,一家工廠倒閉,代表著周邊幾個村鎮的農民都失去了工作掙錢的地方。「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就發現越難去下一個結論。」

其實,劇中男記者康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導演自己的體現。康文拒絕說家鄉話,嫌棄家鄉的落後和愚昧,嫌棄那些把家鄉之美糟蹋掉的無知者。而導演喬梁生於東北,他坦言自己年少時也曾拒說方言,現在內心更加成熟,對家鄉的態度已有了變化,就像影片中執意報道朱?的記者,到最後也有了新的想法。

《塬上》整部電影,僅有兩個鏡頭是彩色的,一個是對童年歡樂的回憶畫面,一個是片尾少年鏡頭裡攝下朱?的身姿。喬梁說,不管問題多麼複雜,希望青少年眼中的世界仍是美好的,他們的未來仍是充滿了希望。

(歐洲時報德國版張喬楠、關夢覺、陳磊現場報道,轉載請註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

道德經(GermanReport)】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最火微信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德經 的精彩文章:

未來20年,德國一半崗位將消失……
出國後,我從站著噓噓變成了坐著噓噓……

TAG: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