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的意義在何處?

人生的意義在何處?

導讀:

在積極心理學課堂中,講述最佳自我的故事已成為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活動。當我們講述自己最引以為傲的事,彰顯自己優勢和美德的事,不論是我們自己還是聽者的內心都會獲得振奮的力量。由倫敦商學院、哈佛商學院和密歇根大學聯合開展的一系列實驗研究發現,講述最佳自我的故事能夠有效激發人們的積極情緒,提升身體免疫力、抗壓能力、創新問題解決能力,讓人在壓力下依然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現,並且顯著改善人際關係。今天這篇文章來自幸福知道讀者一一的投稿,她為我們分享了她在成長曆程中的最佳自我故事,以及她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正文:

人生的意義在何處?

by 一一

我們現在的社會一味地追求物質,忽略了精神世界引導,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買房、買車等等,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按著世俗的標準要活得像樣一些。現在大量的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價值和意義,形成所謂的「空心病」,我想以個人的經歷,淺談一下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01

誰的人生不迷茫

現在的社會物質發達,人們在物質滿足後,開始尋找精神追求,現在年輕人不缺錢,他們發出人生意義的疑問後,其實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也代表著中國社會從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轉變。

我是一名八零後,大學畢業後在家有一段空窗期,我在家中讀書、學習,並思考以後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這一段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因為現在的生活就按我當初設想一樣在運行。

人需要深度思考,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裡,並沒有真正體驗世界,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

我僅以我的經歷,來分析我是如何找到自我的。大學期間我們是半軍事化管理,對衛生檢查的苛刻程度讓我覺得這種事情毫無意義,雖然校方認為這對於培養我們生活習慣和紀律意識有幫助。從那時起,我對世俗的標準有了質疑。大學裡我擔任班裡的社團負責人,負責每月為班上組織活動,隨著社團人員增多,每個人工作理念不同導致有了分歧。我認為一個活動在分工明確後應高效完成,而有的人卻拖沓利用晚上睡覺的時間來搞活動,以此來博得班主任和同學們不辭辛苦的讚揚。幾次溝通無效後,我辭去了社團負責人的工作,而班主任以個人榮譽和獎勵脅迫我,但我堅決請辭。後被班主任作為典型批判,認為我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勘重任。但我認為從這件事我更加找到了自己,不要一味地做符合別人標準的事情。

參加工作後,我偶有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剛開始還很興奮,自己文章發表於全國、全省的報紙上,很自豪。但時間一長,我又開始了反思,這些文章背後的真實情況我只是一知半解,文章中有部分內容有虛假臆構的成分,這樣的文章發表有何意義?只不過是多拿稿費罷了,自此轉向寫小說,想用虛構的人物、故事給人們帶來思考,有部分小說在全國、全省的雜誌中得以發表。我工作十餘年,其中承擔文秘崗位四年,終日撰寫材料、上傳下達,閉門造車居多,此時雖已得一小職位,但發現此項工作已給我帶來負擔,毅然辭職並且學習心理諮詢,想成為一名能夠自助和幫助他人的人。

其實說了這麼多,只說明了一點,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是迷茫困惑的,在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夢想和自我存在的價值感。

人們對人生意義產生困惑是很正常的,它是人類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一個人如果面對自己的困惑,不逃避、不麻木,積極去思考,是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感的。每個人都想人生活得明白一點,活得踏實一點,誰也不想糊裡糊塗地過一生。人最終就是要找到自己、成為自己,感受自己、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感覺自己是真正在活著。

02

信仰與人生意義

來自《境界》雜誌發表的《誰能醫空心病-談北大四成新生稱活著無意義》文章中,採訪了三位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90後基督徒學生,他們也經歷了類似的心理掙扎和價值觀失落。從他們的分享中,他們把基督教作為自己的信仰後,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我個人認為宗教中大部分內容是教導人們追求愛、寧靜、感恩等觀念的,儘管能夠給人帶來一些安慰和起到心理平衡的作用,但是宗教信仰不能等同於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我的建議是多學習哲學、心理學相關知識,從科學的角度來尋找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價值。

大體來說,世上大概分兩種人,一種是樂天派,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骨子裡就有樂觀,他們不需要心靈的修鍊,就能把這個世界看得很簡單,所以能生活得很好。另一種人則不那麼幸運,他們對這個世界有各種疑問,如果想不清楚就吃不香、睡不甜、活著不踏實。如果我們不是樂天派,就一定要通過沉思來獲致心靈的寧靜,通過自己後天的思想努力,學著看穿生活的本質,認清對我們最有用的那極少的東西,從而過得越來越從容、越來越自在。

在如今這個極易迷失自我的年代,我們之所以痛苦,最主要的並不是因為我們無法得到什麼,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想明白一些道理。如果理論解決不了生活的問題,那不是生活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理論已顯現出局限。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學習、沉思、實踐來解決問題。

很多人不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個人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雖然夢想、享受、快樂、成就也很重要,也能夠給人帶來自我價值,但決定人的幸福感和價值感的是親密關係,如果你學會了如何愛,就能用豐沛的情感填滿你內心的「空洞」真正的愛包括愛自己、家人、朋友、周圍的人甚至一個陌生人。用同情心和責任感給予他們你應該給予的東西。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

宗教里也教導人們要愛、要感恩,但只是一味的祈禱。自我反思比較多的人,也許能夠找到生活問題背後的原因,來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但領悟不高的人通過宗教信仰只能是自我安慰,所以說要通過學習哲學、心理學,來找到自己人生問題背後的原因和行為模式進行改變,才能離我們的靈魂更近一步,才能讓自己的心靈能夠得到寧靜。

哲學家周國平說過:價值觀決定幸福,一方面,人們對幸福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說:幸福是一個主觀的東西。 這種差異有很多原因,包括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興趣愛好者不一樣等。但追究到最後,最大的差異是價值觀的差異,也就是你看重的是什麼,你認為生活中、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人們總是認為,看重的東西自己得到了,就是幸福。但是看重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價值觀差異的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價值觀是錯誤的話,你認為幸福的東西,實際上為你帶來的不是幸福。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它給你帶來的是痛苦。比如對金錢、對名利無窮無盡的追求,犧牲了個人健康,沒有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這樣的人生必然是缺憾的人生。

所以,有志青年們,給自己一點空白的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儘早想明白自己要走的路。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做選擇,既然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就要誠然面對,活在當下,不要羨慕旁人所擁有的,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選擇。人之所以會焦慮,就是不肯接納現實,不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肯接納不完美的生活,導致向外攻擊他人,向內攻擊自己。

人活在世上不容易,每個人終究會死,所以感恩我們可以在世間走一遭,來體驗這世間的美好;感恩我們有健全的身體,不必面對殘疾的苦惱;感恩我們有安定的生活,不必在戰火紛飛中求生;我們要深刻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刻美好,深入生活,全身心體驗生活,全身心投入去愛,不要再讓我們飄在雲端,失去了體驗的能力,變得麻木和茫然。

03

拒絕實用教育

現在的社會,不僅僅是年輕人缺失意義感,許多成年人也是忙忙碌碌空虛迷茫。許多人一旦走向工作崗位,就停止了學習和思考,一味著圍著職位、金錢、房子、車子、孩子轉,放棄了自我意識提升。這樣的人如果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可能也相安無事,一旦伸出頭,看著周圍有人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們就開始焦慮不安了,想干點什麼卻又無從做起,眼神里只剩空洞和茫然。

還有一些成年人,為了安頓自己躁動的心,不停地忙碌,忙著工作、掙錢,沒有時間反思,到最後發現忙碌一輩子的東西竟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最可惡的成年人就是將自己的夢想、成就感強壓在孩子身上,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名義,拖著孩子去上各種速成班,為了全能的素質而拼盡全力。造成了孩子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生活樂趣所在,會因為生活、工作而茫然不知所措。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父母不要把人生的意義放在孩子身上,要有自己的事情,致力於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另一方面,杜絕功利性教育、實用教育,要喚醒孩子的自律、自覺、自省,激發他們潛藏的能力、志趣、愛好,用閱讀、思考、交流來充實更加厚重的人生。

只有當孩子們認真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深刻體驗生活、感受到愛的時候,他們才不會因為生活的艱辛而失去創造的靈感,不會因為大學的自由而變得鬆散怠惰,也不會因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只有我們自己找到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自尊、自由、激情燃燒自己的生命之火,那我們孩子也自然會走向他們自己的人生。

作者:一一,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文章寫手,八零後新疆基層警察

編輯:幸福知道團隊

專業審校:Helen Yan

=end=

幸福正在流動

期待更多鐵杆讀者給我們投稿

SHOW出你的最佳自我故事

投稿入選者將有機會獲得Helen老師親筆簽名的

《反脆弱: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知道Flowell 的精彩文章:

TAG:幸福知道Flow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