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華民族,認識中華文化,必須重讀《孟子》
文/周淑萍
孟子的人性論培養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形成了中華民族自信自強、積極向上的品格。孟子認為,人人皆有四心,這是人之所貴,人們出生、生存的外在環境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在決定人之為人的道德性上,人們先天是平等的。孟子這一思想給後世身處貧寒的仁人志士以極大的精神鼓舞,成為催人奮進的力量,使人們孜孜不倦恆心向善,面對權勢與富貴敢於挺起脊樑而毫無愧色,因為他們堅信在人的道德性上,他們並不輸於任何人。
孟子「養吾浩然之氣」,主張通過道德修養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思想,成為後世儒家修養功夫的一個重要方面,涵養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民族精神。文天祥在獄中寫下的著名的《正氣歌》有言:「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在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在中國許許多多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種無所畏懼的凜然正氣。
孟子推崇的「大丈夫」氣概培養了中華民族自尊獨立的人格、傲岸不屈的氣概。孟子所說的「大丈夫」氣概,就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道德操守,唯義是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既不依附權貴,也不屈服強權。孟子這一思想培養了許多剛直不阿、寧折不彎、不懼威權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
孟子對「父子有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親、敬長的人倫道德的堅持,促進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形成。而孟子提出的胸懷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與國家、民族同歡樂、共憂患的精神,所高揚的淡薄物慾、以義為歸、自貴其德、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和價值選擇原則,鞭策和激勵著中華兒女以民族昌盛為己任,為捍衛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取義」,譜寫出了一曲曲催人淚下的英雄壯歌,從而使災難頻仍的中華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當我們打開《孟子》,回望我們民族的歷史,梳理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華文化的演變,中華民族品格的形成,都滲透著孟子思想的精髓,這是剪不斷、斬不下的。因此要了解中華民族,認識中華文化,我們必須重讀《孟子》,越過千年阻隔,再與孟子對話。
選自「大家精要」叢書之《孟子》第六章《孟子的思想要旨》
※紅柯:學術性的散文隨筆算是向巴烏斯妥夫斯基《金薔薇》致敬
※紅柯:從葉至善《詩人的心》中,我看到一個時代的良知和良心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