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歐陽修一般的人物——歸有光
明代中後期的「唐宋派」除了唐順之,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名叫歸有光,中學語文課本曾經選其著名散文《項脊軒志》,因此歸有光在當代的知名度要比唐順之高。與唐順之不同,歸有光一生九次科舉,八次落第,直到六十歲才中進士,而與他同歲的唐順之22歲就高中進士,並且是當年會試第一。但是歸有光百折不撓、潛心學問,活的時間比唐順之長11年,在治學教書方面有更大的貢獻,受到時人的尊敬,成為「唐宋派」代表人物。
歸有光官做得並不大,六十歲還去當知縣,後來到河北去當通判(相當於主管監察和水利的副市長)。晚年比較受重用,被內閣大臣高拱、趙貞吉推薦任南京太僕寺丞(太僕寺是負責養馬和皇家車馬出行的部門,屬兵部,明代設在在安徽滁州),後來又被內閣首輔李春芳借調到內閣給嘉靖修《世宗實錄》,這對一個文人而言,是莫大的榮譽。最後在內閣工作期間病死。
歸有光的文章特點就是非常清新自然,不艱深、接地氣。當代文人給他極高的榮譽,稱為「明代歐陽修」,所寫文章被稱為「明文第一」。這個風格從《項脊軒志》就能看出來。項脊軒在歸有光的老家江蘇崑山,歸有光後來一直在浙江嘉定定居講學,不怎麼回老家,這一點在文中也有提及。
《項脊軒志》中學課本里收錄過,在文中,歸有光幾次提到自己的髮妻: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而最令人感動的是文末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此文語言之平實,從他對項脊軒的描述就能看出,與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異曲同工之妙: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項脊軒其實很簡陋,北向坐落,採光不佳,但是因為主人營造小而美的環境,心中竟然十分自得。然而,憶起小時候的事,不免觸景生情: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迹,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想起祖母跟自己說的話,認為孫子這麼愛讀書,肯定能進入朝堂。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是幾十年,歸有光直到花甲才考中進士,有的人天生適合科舉,有的人有才但就是難以考中,唐有孟郊46歲中進士,宋有梅堯臣49歲中進士,但都比不過明代的歸有光中進士時的年紀大。寫《項脊軒志》的時候,歸有光已經成年,回想當時祖母的期盼,不免想要大哭一場。
關於《項脊軒志》和歸有光的家庭,有幾點需要說明:一、這篇文章其實是分兩次寫完的,第一次大約是在18歲,第二次是32歲左右,這時候他第一任妻子魏氏已經去世5年了,項脊軒是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二、寫此文之後的第二年,33歲的歸有光終於中了舉人,此時他已經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氏,中舉後兩人就已經移居浙江嘉定一邊備考、一邊講學,幸運的是王氏非常能幹,以一人之力供歸有光和學生吃用。不幸的是,10年後歸有光的長子和王氏先後去世,此時離歸有光中進士還有15年的時間;三、王氏去世後,歸有光又娶了第三任妻子費氏,一直陪他到終老。
從歸有光的一生來看,他一生都把考科舉當作第一事業,為此他的三位夫人都做出了巨大犧牲,《項脊軒志》主要是懷念他的第一任妻子魏氏,魏氏去世後,他就離開了故地。但是歸有光沒有因為接連的打擊沉淪下去,因為講學結交了天下才子,王世貞、徐文長等當代名流都被他的毅力和才學折服,不走捷徑(曾拒絕宮內大太監主動要求推舉他的提議),最終成為文壇響噹噹的人物。
總之,《項脊軒志》是一篇非常細膩、又非常平實的一篇散文。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再翻出來溫習一番。除了這篇文章,歸有光還有兩篇文章傳世,一篇是《滄浪亭記),一篇是《吳山圖記》,兩篇文章都比較平實,但是跟《項脊軒志》相比,又是另一類風格。
滄浪亭不只是一座亭,而是一座古典園林。現位於蘇州市三元坊滄浪亭街3號,是北宋文人蘇舜欽被貶之後修建的花園,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列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其中滄浪亭時代最為古老,始建於五代,本是吳越國廣陵王修建的一座王府花園,宋代時到了吳軍節度使、吳越王錢俶妻弟孫承佑手中。筆者去過蘇州名氣最大的拙政園,但是更古老的滄浪亭卻被遺漏了。由此看來,書要讀透,才能到達別人所不能到達的地方。而蘇州園林每一座都是歷史悠久,都值得再三遊覽。
《滄浪亭記》也不止一篇,滄浪亭的建造者蘇舜欽就曾寫過同名的一篇記。北宋慶曆四年,也就是岳陽樓開始修建的時間,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因與「改革派」主將范仲淹、杜衍關係密切,被政敵打擊罷職,到蘇州發現這座廢棄的園林,以四萬錢買入,大約測算合算人民幣2萬到3萬,簡直是白菜價。裝修花了多少不詳,但在當時可算極具投資眼光。歐陽修曾賦詩談論此事表達艷羨之情:「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
蘇舜欽買下園子之後,就在水邊修建了滄浪亭,自號滄浪翁,自己寫了《滄浪亭記》,從此逍遙自在,在這個院子里跟歐陽修、梅聖俞等當代大文豪互相唱和,優哉游哉。除了獅子林和留園,滄浪亭和拙政園都是宋、明官員士大夫退隱之後用以排憂遣懷,反而成為傳世經典。蘇舜欽在《滄浪亭記》開頭就提到:「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如今,蘇州的房地產發展如火如荼,這幾座園林早已成為無價之寶。
歸有光這篇《滄浪亭記》則是應僧人文瑛所請所作,蘇舜欽之後,滄浪亭歷經滄桑,原亭已經不在,園子已經變成了佛教寺廟大雲庵,文瑛和尚尋訪古迹重新修建了滄浪亭,於是請歸有光寫一篇記如下: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
前兩段交代了作記的緣由以及滄浪亭的歷史變遷,接下來就開始發表議論: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雲。
意思比較淺顯,蘇州這個地方,從春秋戰國以來,就被歷代豪傑所看重,經歷過無盡的繁華,如今都已煙消雲散,只有蘇舜欽修建滄浪亭的故事流傳至今,並被僧人文瑛繼承,延續著滄浪亭的文化傳統。蘇舜欽自號滄浪翁,文瑛自號滄浪僧,一脈相承。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大園林獅子林起初是佛家園林,系元代天如禪師惟則的弟子為其建造的一座寺廟園林,這與滄浪亭後來被僧人持有存在共同之處。
歸有光的另一篇文章《吳山圖記》,也是應友人魏用晦所請而作,魏用晦曾任吳縣縣令,把當地治理得不錯,離任的時候當地百姓送給他一副《吳山圖》。吳縣(現蘇州吳中區)治下有很多風景名勝,比如虎丘、劍池等等。寫作此文時,魏用晦已經離任三年,但對吳縣仍然念念不忘,所以就請歸有光看了這幅圖,歸有光根據此圖寫了《吳山圖記》如下: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
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迹;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先是介紹吳縣的地理風貌,有哪些名勝,當然這些可能都是從圖上看來的。自己的朋友魏君在此地幹了三年就調任給事中(皇帝秘書班子成員),百姓對他戀戀不捨,所以贈他《吳山圖》。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
此段論述縣令對於一方百姓的重要性,做得好山川也感到光榮,做得不好山川也感到羞辱。魏君就做得好,所以百姓會記得他,給他燒香祭拜。但是為什麼,魏君對吳縣如此念念不忘呢?
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原來,賢者之所以是賢者,不但在於能讓一方百姓記得他,也在於他自己不忘記這一方百姓和治所。就好比北宋名臣韓琦曾經在黃州為官,離開四十年都忘不了黃州,還寫了《思黃州》的詩句,蘇舜欽為黃州人刻在石頭上作為紀念。這一點,歸有光說得很好,韓愈治理潮州,當地百姓念念不忘給他修建祠堂,蘇軾還為他寫了《潮州韓文公廟碑》;白居易治理杭州,離開杭州後寫了《憶江南》三首;歐陽修離開滁州卻難忘滁州,《醉翁亭記》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古代文人士大夫對於自己治理過的地方,總是念念不忘。
總得來看,歸有光被稱為「明代歐陽修」,可能主要來自於他淺白樸實的文風與歐陽修相近,在文壇的地位也接近但是並沒有達到歐陽修的高度。主要是他八次科舉落第,仍然堅韌不拔的精神催人奮進。他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加上在民間研究學問長達四十年,文章風格和其他二三十歲就高中進士的「前後七子」大為不同,從不刻意掉書袋,也從不刻意模仿古人,已經達到深入淺出、清新脫俗的境界,是大家學習古文絕佳的入門教材。
※朱元璋朝第一文人宋濂其人其文
※倒在「黑天鵝」事件里的方孝孺
TAG:漢語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