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第二艦隊的南洋水師,為何面對北洋艦隊的困境卻選擇見死不救呢?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號稱第二艦隊的南洋水師面對北洋艦隊的遭遇卻選擇見死不救呢?
眾所周知,雖然南洋水師號稱清廷水師中的第二艦隊,但其水軍素質和武器裝備較北洋水師差距很大。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含鐵甲艦和速射炮艦等)25艘,輔助軍艦50艘,在當時的實力是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南洋水師主力軍艦(巡洋艦和炮艦等)共17艘,後來的中法戰爭又損失了三艘。試想如果連北洋水師都打不過日本海軍,南洋水師去了又有什麼用呢?還不是送人頭嗎。
在北洋水師敗跡出現的時候,清廷里也有不少的大臣請奏南洋水師去北上輔助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的掌權人李鴻章也曾求助過南洋水師的掌權人張之洞,結果被張之洞回絕了,原因就是南洋水師缺乏訓練,裝備簡陋,加之軍官們對北上作戰缺乏積極性,難以北援,於是張之洞提出了可以任由北洋海軍派人來南洋把軍艦開走的方案。
但是在北方戰爭形勢吃驚的局面下,這一方案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所以最終南洋水師的軍艦也沒有能出現到甲午的戰場上。很多人都說是由於李張二人不和所致,還有就是張之洞有遠見想為清廷保存海軍實力。
南洋水師的艦長多是被北洋挑剩下的軍官,或者是根本沒有上過專業海軍學校的野路子,加之艦隊內任用私人的情況十分泛濫,大量重要的艦上崗位,實際任職的都是具有各種背景的官員親友,至於訓練則更是廢弛,甚至於連基本的艦船編隊都很難完成。南洋水師這種極為糟糕的狀態,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就曾經徹底暴露過,但是戰後並沒有絲毫的改善。
而且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對日本宣戰時,就明確說明這場對日戰爭是由北洋大臣李鴻章總指揮,稱為督辦北洋軍務,在兵力方面只動用北洋地區的海陸軍,而中國其他沿海省份的軍隊只負責防止日本軍艦進入自己的轄區,這也就是後來經常說的以北洋一隅搏倭人全國。
戰爭初期在清王朝的這種戰略布署下,南洋水師並沒有被賦予支援北洋海軍的任務,因而也就沒有出現南洋水師支援北洋艦隊的情況。
※對降將很寬容的李世民,為何對待單雄信卻非殺不可?
※漢元帝毀宗廟,除了儒學那些務虛的說法,還有什麼其他政治經濟上的因素嗎?
TAG:小橙子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