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掌故】明清兩代的常德府縣衙門

【掌故】明清兩代的常德府縣衙門

原標題:【掌故】明清兩代的常德府縣衙門


「衙門」的由來

衙門,舊時官署的稱謂,府署和縣署即為知府衙門和知縣衙門,相當於今市縣政府辦公處所。

其實,衙門一詞是由古代軍事用語"牙門"轉化而來的,是軍旅營門的別稱。古時戰事頻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憑藉武力,因此特別器重軍事將領。軍事長官們以此為榮,往往將猛獸的爪、牙置於辦公處。後來嫌麻煩,就在軍營門外以木頭刻畫成大型獸牙作飾,營中還出現了旗杆端飾有獸牙、邊緣剪裁成齒形的牙旗。於是,營門也被形象地稱作"牙門"。


後來,這一名稱逐漸移用於官府。唐朝以後,"衙門"一詞廣為流行,到了北宋以後,人們就幾乎只知道"衙門"而不知有"牙門"了。

明清兩代,在常德城內設有知府知縣衙門


前者謂之「常德府署」,地址在現常德城區民主街陽光鑫都位置,原武陵區政府所在地。其殘破正堂大廳至解放初期尤存;

後者謂之「武陵縣署」,原址在今市城區武陵閣往西「王子飯店」附近


常德府署的行政職能自明開國到清終,是執行對武陵、桃源、漢壽、沅江四個縣的政務管理。


武陵縣署職能則是管理原常德縣及城區行政事務。



雖然如此,由於封建社會制度不可逆轉的腐朽性,官員腐敗仍不可避免,有過輝煌的兩代王朝最終還是敗亡在吏治腐敗上。



知府以下,配任有同知(相當今副市長)、通判(分掌糧運、督捕、水運等事)、推官(專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經歷(掌管出納文移)、教授訓導(掌管府學教育)等官員,分別為六品至九品,輔佐知府履政。


知縣以下,配任有縣丞(相當今副縣長)、驛丞巡檢(掌管驛站事務)、典史(元代掌管收發公文,明代兼縣尉,清代主管緝捕刑獄,也稱縣尉,相當今縣公安局長)、教諭(掌管縣學教育),皆在七品以下。


知府衙門內,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是知府直屬對口中央六部的辦事機構。

各房首吏稱師爺,由知府雇請,多以落第之舉人或秀才充之。明中後期至有清一代,多以紹興一帶人為主,互相推薦,結成一幫,成為當時「公務員」群體的骨幹。


儘管此輩良莠混雜,但也不乏濟世之才。如晚清湖南「師爺」左宗棠就是一位雄才大傑。他不僅助巡撫駱秉章和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出手狠,鐵血無情,而且在平定新疆,抗擊外侮,維護統一等方面為國家建有大功。



常德府衙內還有個神奇的傳說:

舊傳有位武陵太守出行時,見一位賣草鞋的怪異之人,購其草鞋欲穿之,為家人勸止,便將草鞋丟入府池,頓化白鶴飛去。府池因名「白鶴池」。後來太守在山中再次見到他,他口誦一詩曰:「芒鞋織得甚堅牢,千兩黃金價不高。當時不聽妻兒語,跟我蓬萊走一遭。」言終不見去處。


明萬曆初年,福建晉江人蕭騰鳳來常德當知府,聞此傳說,察看府內「白鶴池」水乾池淤,獨有三樹居中最盛。於是,他便除地鑿池,依樹築室,造白鶴放池中,題匾額「白鶴清署」,以表示自己為官要「正已率物,憂國奉公。」


草鞋化為白鶴而飛,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此公藉傳說明志要在「白鶴清署」內做個好官,也是難能可貴的。故志書記載他為官「禮士愛民,郡人頌其清操」。


來源|常德掌故


編輯|鄧文文 二|張少平終審|胡海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德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為期6個月|常德市武陵區「回應民調關注·打擊違法犯罪」成效顯著

TAG:常德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