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酒里全都兌過水?我走過最遠的路,就是歪果仁的套路

酒里全都兌過水?我走過最遠的路,就是歪果仁的套路

周末趕上朋友小聚,免不了會小酌幾杯。有人喜好醬香醇厚的茅台酒;有人傾心甘甜芳醇的朗姆酒。不過不管喝的什麼酒,千萬不要逞能,不如先拿起酒瓶看看,你喝的酒,有多少度?

可能你會發現:常見的白酒,大都是53度左右;而西方的洋酒,大多是40度上下。為什麼白酒與洋酒的度數會有這麼大差別?到底哪個度數的酒,味道會更佳呢?

為什麼一個53度,一個40度?原因很簡單,白酒不兌水,洋酒兌水了。 圖片來源:Nick Nice |Unsplash

53度的白酒,最醇厚

「度數」,是指室溫下酒中酒精(乙醇)所佔的體積百分比[1]。「53度」就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有53毫升酒精。40度以上的都可以歸為「烈酒」,而這些烈酒大多是蒸餾酒[1]。

蒸餾酒,是利用糧食經過「發酵再蒸餾」方式而得到的酒,最早見於公元1世紀[2]。

世界上各種蒸餾酒主要的差別,在於原料的不同:以大麥製成威士忌、以水果製成白蘭地、以麵包製成伏特加。中國白酒,原料則多為高粱、小麥等穀物。

現在的中國白酒(蒸餾酒),又稱為中國燒酒,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

我國古代民間所用傳統蒸餾器。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白酒的度數範圍,從30度到70度都有,但以52-53度最為常見

以茅台酒為例,經過發酵蒸餾得出的原漿,大約是60度,但此時的酒度數太高,直接飲用口感也不佳,需要陳放3年以上。在這個過程中,酒精會少量揮發,因此度數也會降低,待到出品時,酒精度數基本也就降為52-53度。

53度,這個數也不是隨便定的,而是源自中國人對白酒獨特的審美標準。中國人喝白酒,有一個重要指標,叫做「口感醇厚」。那怎樣算是醇厚呢?或許可以用「粘度」來進行衡量。

粘度,取決於液體中分子的種類及之間相互吸引力[4]。所以,酒的粘度就取決於水和酒精分子的比例,與二者間的相互作用。酒精度數與酒水的粘度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係。最大的粘度值所對應的酒精體積,就是53%左右。所以,53度的白酒,具有最大的粘度,因此可以呈現出最醇厚的口感

酒精度數與酒粘度關係,數據來源:《蘭氏化學手冊》。繪圖:圓的方塊

40度的洋酒,最有味

同樣作為蒸餾酒,西方來的洋酒們似乎在度數上低了一頭。因為他們兌水了。

以威士忌為例,剛蒸餾出的威士忌酒精含量大約是70%[5]。同樣經過三年以上的陳放,讓酒精部分蒸發,將酒精量降到60%。但是,在裝瓶出貨前,廠家會特意在裡面加水,將威士忌稀釋至約40度。

為什麼是40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01

40度的酒,最香

酒中98%以上是水和酒精,不同酒的味道差異來自於2%的其他成分,比如醛類、酯類和芳香族類。

酒的成分比例。數據來源:參考文獻[6],繪圖:圓的方塊

以威士忌為例,它口味主要與一種名為「愈創木酚」的小分子有關。酒精濃度很大程度影響了愈創木酚在酒中的分布位置。

當酒精的濃度降到45%以下時,愈創木酚分子在酒水與空氣的界面處更為穩定。也就是說,在40度的威士忌中,愈創木酚傾向於浮在酒的表面,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烈酒香氣。而如果酒精度數太高(>59度),那麼,這些愈創木酚分子會被酒精分子包裹,而會被「壓入」溶液內部,意味著酒的香氣發散不出來。所以,對威士忌加水稀釋,可以讓愈創木酚和類似的小分子更充分地暴露出來,提升酒的口感和風味。研究人員還表示,這項研究成果也適用於其他的烈酒[7]。

摻水後的威士忌,更容易讓愈創木酚暴露於酒的表面。圖片來源:Nature.com

02

40度的酒,才叫貨真價實

除了充分發揮酒的風味,洋酒定為40度,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其中,酒精的揮發性質扮演了重要角色。

17世紀的歐洲,正是大航海時代的高潮。遠航的水手除了領到金錢之外,還可以獲得一定的朗姆酒作為報酬。當然,難免有吝嗇的船長,向在酒里摻水,剋扣下屬的血汗錢。不過,水手們也不傻。領酒時,他們就會灑一杯到火藥上。如果醉酒的火藥還能點燃,說明酒的度數夠高,沒有缺斤短兩,他們才會認下這份「薪水」。在室溫下,酒精能在溶液表面燃燒的最低體積分數,是40%——也就是說,澆在火藥上的朗姆酒至少得有40度,水手們才會買賬。

GIF

「朗姆酒」是海盜們的最愛 圖片來源:http://rebloggy.com

很快,世界各地的勞苦大眾都學會了這招。18世紀的俄國,市面上有很多摻了水的劣質酒,嗜酒如命的戰鬥民族很是不爽,總是遊行抗議。為此,彼得大帝頒布了一道法令,如果酒店裡供應的伏特加的表面不能點燃,顧客「可打死酒店老闆」[8]。顯然,40度,是酒店老闆們既能賺錢又能保命的平衡點。

關於伏特加的40度,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大科學家門捷列夫試驗了不同酒精和水的比例,後來發現40%的酒精是最好喝的。這個傳聞的依據,來自門捷列夫的博士論文《論酒精與水的結合》。然而,通讀全文,根本找不到「伏特加」的半點蹤跡,門捷列夫只是單純地探討了酒精與水結合而成的混合物的特性,並沒有提到度數和口味的關係。

一款名為「門捷列夫」的伏特加酒。圖片來源:Livejournal.com

兌水讓酒更有「層次感」

無論53度還是40度,本質上都是水與酒的混合與調控。但是,往酒里兌水,並沒那麼簡單。

在中國,往酒里兌水這種行為一直遭受鄙夷。摻水的白酒,通常代表著廉價且低劣。魯迅的《孔乙己》中,做工的人們要親眼看著酒從罈子舀出,沒有摻水,才願意掏四文錢買上一碗。武俠世界裡,不知道有多少店小二,因為酒里加水,被大俠們打斷了肋骨或者奪去了性命。

小說《孔乙己》插圖。圖片來源:《吶喊 : 新編繪圖注本》

然而,在西方,「兌水」的行為倒是常見。英語中甚至有個專門詞,表示「摻水烈酒(Grog)」。Grog,起源於英國海軍[9]。18世紀時,為了避免士兵將船上儲備的酒一口氣喝完,船長會在酒里摻水,然後定額發配下去。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向酒中加些果汁,以補充維生素C,預防壞血病。

加水,也是西方烈酒品鑒的重要環節。初聞烈酒時,濃烈的酒精攜帶著大量小分子物質撲鼻而來,讓人無法分辨酒里到底都有些什麼香氣。此時,專業的品酒師會摻一些水,讓原本擠在一起小分子團分散出來。套用品酒的術語,加水可以讓酒的香氣變得「更有層次感」

基於類似的道理,鄰邦日本對「酒中兌水」也持接受態度。在燒酒盛行的九州地區,如有貴客來訪,主人家往往會提前一周開始準備」兌水酒」。大體上,是將燒酒和水按「酒六水四」的比例進行勾兌,然後要將其存放數日。這種兌水的方式,可以充分釋放酒的香氣,極大降低酒精的刺激性,從而避免了烈酒對菜肴口味的衝擊[10]。客人來時,將「兌水酒」啟封暢飲,杯盤狼藉,賓主俱歡。

圖片來源:Artem Pochepetsky |Unsplash

總之,兌不兌水,兌多少水,並無好壞之分,也沒有個恆定的標準。況且,不止是水,酒精配果汁、烈酒加可樂等五花八門的選擇也俯拾皆是。不過,如此一來,酒雖然變得好喝了些,但無形中也增加了醉酒的風險。

兌了再多的水,酒終歸是酒。小酌怡情,貪杯誤事,飲多傷身。

如果有人強行勸酒,請認真嚴肅地拒絕TA。

如果正在吃藥,那更得小心了:酒精和藥物,可真能把人喝進ICU去。想知道什麼藥物和酒不能一同食用?請閱讀站內文章:吃了頭孢,喝酒會猝死?忌酒的常見藥物,不止頭孢!》

(編輯:明天)

參考文獻:

1.Alan Thomas, Frank Shipman, (2016), Distilled spirit,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distilled-spirit

2.Forbes, Robert James. (2010),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rt of distillation: from the beginnings up to the death of Cellier Blumenthal. ISBN 978-90-04-00617-1.

3.洪光住, (1984), 《中國食品科技史稿》, ISBN: 11237-012.

4.Symon, Keith (1971). Mechanics (3rd ed.). Addison-Wesley. ISBN 0-201-07392-7.

5.Michael Jackson, (2005), Encyclopedia of Whisky, ISBN 978-0-7513-4434-9

6.徐岩, (2013),《 2013年國際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ISBN:9787501993758.

7.Karlsson, B. C., & Friedman, R. (2017), Scientific reports, 7(1), 6489.

8.瓦爾拉莫夫,阿斯拉馬卓夫, (2014),《奇妙的物理學》,ISBN: 9787030394446

9.Ranft., B. L. (1958). The Vernon Papers. London: Navy Records Society.

10.熱水混燒酒的正確製法, (2016), https://allabout-japan.com/zh-tw/article/1882/

一個AI

「如果酒店裡供應的伏特加的表面不能點燃,顧客可打死酒店老闆。」——看來酒店老闆也是個高危職業啊……

果殼網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CES 2018上的黑科技:超大電競屏幕、手機變電腦、無人駕駛晶元……
糖尿病、癌症、抑鬱症,關於健康我們都在關注些什麼?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