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這個節氣養生做得好,一年身體好!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時間在公曆3月5-6日之間。這時天氣轉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但人們群眾都知道驚蟄之後春分以前的天氣仍乍寒乍暖,故有「冷驚蟄,暖春分」之說。
驚蟄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春雷驚百蟲」, 但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
由於宇宙能量在節氣前後變化較大,節氣前後三天共七天都是節氣調理的最佳時節,通過節氣調理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能力。這樣當外界環境及氣候等因素髮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驚蟄,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驚蟄雖是「立春」以後,天氣逐漸轉暖,細心的小夥伴可能也已經發現了枝頭早櫻的花朵,岸邊柳條的嫩芽。但老人家說:「冷驚蟄,暖春分」,按照自然物候,驚蟄節氣乍暖乍寒,正是「倒春寒」的時候。所以農諺也有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勤勞的農人就是用驚蟄時節的風,來作為播種的依據。
驚蟄以後,不僅各種小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風者,百病之長也」,說的就是,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寒、暑、濕、燥、火等大多是藉助風邪而侵及人體的。而「風是驚蟄節氣的主氣。」所以,中醫認為:「躲避風邪,是這個節氣養生保健最重要的事情。」
躲避風邪,適當春捂
忽冷忽熱的節氣,大家要適量增減衣著。春捂講究捂住兩頭,重點護住頭頸和雙腳,圍巾隨身帶,秋褲不要太早脫;同時,也要把握好過猶不及的原則,根據天氣的變化和自己的體能適度脫衣服,比如晴朗的中午,氣溫10度以上,就可以適量減少衣服的厚度。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生活習慣中的小細節,比如,要多開窗通風,但是通風的時候,人不要坐在風口;要多運動,但是也要注意運動出汗後及時擦乾或者更換衣服,以免風邪入侵。
躲避風邪,增強體質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就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驚蟄開始,流感高發,體質弱的小夥伴和老人、兒童很容易感冒。所以,驚蟄時節,要特別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體質。體質弱的人,要盡量少去人流密集的場所,日常飲食中要注意品種的多樣化,保證得到豐富而充足的營養素供給。
【宜補陽氣】
此節氣最宜補養陽氣,使陽氣生髮順暢,不受阻礙,陽氣充足才可將邪氣一併帶出,解除束縛人體的氣機,使其順應大自然氣機的正常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驚蟄節氣養生重點以「健脾、利濕、化痰」為主,可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進行養生和調攝。
膳食調養
蟄時節的養生,主要以養陽氣為原則,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蔬菜,比如韭菜、豆苗、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驚蟄時節要少吃酸,多吃枸杞、大棗、梨、火龍果、胡蘿蔔、山藥等以養脾胃,可以多喝枸杞菊花茶、紅棗山藥粥等甜味膳食。
不同體質的艾灸調養
陰虛體質:
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失眠,便干,尿黃。
艾灸應著重調養肝腎,以達滋陰潛陽之目的。首選穴位「三陰交、陽陵泉、太沖」三對穴。飲食方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多吃些乳品、豆腐、魚、蔬菜等清淡食物。
陽虛體質:
特點為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不溫,小便清長,五更泄,喜熱怕冷。
此種體質在本節氣施灸,可借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首選穴位「中脘、足三里、大椎」。
痰濕體質:
形體肥胖,肌肉鬆弛,神倦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徵。
此類型體質者,應著重灸「中極、關元、豐隆、足三里」等穴。此外,還應適當多吃些如薏苡仁、白蘿蔔、白扁豆、蠶豆、洋蔥、紫菜、大棗等健脾利濕的食物。
後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驚蟄節氣灸經絡:足厥陰肝經
取穴:
命門、肝腧:
生髮陽氣。
大椎:
調和氣血
百會:
昇陽舉陷
膻中、中脘、氣海:
加速任督二脈運動,使全身氣血通暢。
腎腧:
補脾養肝
承山、陽陵泉、三陰交:
疏通經絡,使全身暢通舒泰。
足三里:
促使陰陽平衡,疏泄肝氣,調養情志,健脾養胃。
氣海、脾腧、水道、膀胱腧、陰陵泉:
補中健脾,益氣升陷。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長壽秘方
簡介:古今中醫健康養生揭秘,老中醫的長壽秘方!每天為你分享健康,分享長壽!歡迎免費訂閱關注!
-喜歡點個贊再走唄-
TAG:中醫學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