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自航天界的聲音!

來自航天界的聲音!

3月3日,隨著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京開幕,中國又進入了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

▲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現場(宿東 攝)

▲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現場(李淑姮 攝)

聚焦兩會,這裡聚集了許多航天界的委員和代表,讓我們一起聆聽來自他們的真實發聲:

周建平:2020年前後發射空間站試驗核心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空間站時代」的整體規劃。

中國空間站什麼樣?

周建平說,中國空間站基本構型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這三個艙每個都重達20噸以上。這種三艙構型可以對接兩艘載人飛船、一艘貨運飛船。

其中,核心艙用來控制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兩個實驗艙分別用於生物、材料、微重力流體、基礎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實驗。目前各艙段都處於初樣研製階段。

周建平還說到,將與空間站伴飛的光學艙亦在研製中,它將搭載2米口徑的巡天望遠鏡。這台望遠鏡的解析度與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相當,但視場角是後者的200多倍,它將在大範圍巡天科學研究方面顯身手。

中國空間站如何建?

「我們計劃在2020年前後發射空間站試驗核心艙。」周建平說,發射目的在於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完成驗證以後,將陸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之對接,空間站也將從建造階段轉入運營階段。

從試驗核心艙階段開始,航天員也將在建造空間站中肩負重任,他們要多次進行複雜的出艙活動。

周建平解釋,受制於當前運載火箭的整流罩內部空間等因素,許多更大型的科學載荷只能「搭乘」貨運飛船升空。屆時,航天員需把這些載荷從氣閘艙轉運出去,然後與機械臂協同完成載荷的在軌安裝、調試、升級等工作。

中國空間站誰來用?

「空間站的常態化模式是3名航天員長期飛行,乘組定期輪換。輪換期間,最多有6名航天員同時在空間站工作,完成交接後,前一個乘組再乘坐飛船返回地球。」周建平說。

外界注意到,目前唯一在軌的國際空間站將於2024年左右退役,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

周建平受訪時重申,中國的空間站既是為中國科學家、也是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的科學探索平台,他有信心空間站里將湧現出更多科學成果,有望揭示宇宙的諸多奧秘。

楊利偉: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員楊利偉3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進入空間站時代。

楊利偉說,經過25年艱苦努力,我國突破並掌握了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交會對接三大基本技術,具備了建造空間站的能力。今年載人航天科研任務很重,是非常關鍵的一年。我國空間站核心艙要由初樣研製階段轉入正樣階段,其他艙段進行初樣階段的研製和生產。今年,我國將選拔第三批航天員,此次選拔在數量、種類、範圍上都有所變化。

「以前飛行任務兩年左右一次,將來空間站建造和運營期間每年要有兩次發射,需要航天員的數量會更多,所以選拔航天員的數量會增加。前兩次以駕駛員為主體進行選拔,根據工程需要,我們此次還要選拔飛行工程師,執行對空間站的建造、維護維修等任務。此外,空間站是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我們還要選拔載荷專家在裡面做實驗。」楊利偉說。

本次航天員選拔招收的範圍也將發生變化。「不單單從空軍飛行員當中選拔,還要面向社會的相關領域進行選拔,比如相關工業部門和科研院所、大學。不單單選拔男性航天員,還有女性航天員。」楊利偉說。

「新的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真誠希望和邀請更多有志於航天、勇於拼搏的青年朋友加入到這支隊伍當中來,把我國建設為航天強國。無愧於新時代的召喚!」楊利偉說。

張曉光: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嗡、嗡、嗡……」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離心機訓練室內,一個8米長的旋轉臂帶動著模擬艙高速轉動,發出巨大轟鳴聲。

軍隊政協委員、航天員張曉光正在進行過載訓練。記者從監控器中看到,張曉光的臉因為載荷壓力,已經呈現出一種被擠壓的扭曲狀,但眼神卻依然剛毅。

訓練結束,張曉光穩步走出離心機,平靜如水,溫文爾雅,保持著那份特有的自信和陽光。

「為什麼還要這麼拚命?」張曉光沒有直接回答記者,而是轉身問:「你看我這身航天員訓練服怎麼樣?」不等記者回答,張曉光隨即自豪地說:「這身衣服在我心中是最漂亮的,為了它,我要時刻保持著一種最佳任務狀態。」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張曉光和航天員聶海勝、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首次應用性飛行。

飛天之路無坦途。「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為此,航天員張曉光15年如一日苦心礪劍、不懈努力,終於換來15天在太空的精彩亮相。

「航天夢永無止境,我的奮鬥永不停歇。」自從2013年任務返回後,張曉光對自己的訓練要求更加嚴苛了,不僅體能項目標準不降、強度不減,他還增加了自己理論知識的學習量,尤其是針對空間站任務的相關知識。如今,張曉光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航天員,但每次訓練他都一絲不苟,每個高難課目都搶著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優良等級。他說:「其實航天員的想法都是一樣的,越是飛過越要加強訓練,因為我們的使命就是為國出征,只要祖國一聲令下,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今年當選為軍隊政協委員,責任更重大了。」張曉光對自己又提出了新要求——寫調研材料。為履行好一名新委員的職責,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他利用春節時間搜集材料,到相關科研單位調研,努力使自己的第一份有關科技強國的提案高質量、更紮實。

王亞平:載人航天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實奮鬥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召開。在大會開幕會前,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舉辦了首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載人航天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實奮鬥,希望盡自己所能,用太空授課的特殊經歷,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和科普教育事業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王亞平談及2013年太空授課的經歷時表示,太空授課讓自己和地面的6000多萬中小學生共同度過了令人難忘的40分鐘,當時的場景現在還歷歷在目。

「能夠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是我的榮幸,能夠讓航天服務於社會,是我的夢想。」王亞平說。

王亞平還表示,在飛行回來之後,收到了很多孩子們的信,很多孩子都會在信的末尾說到,也想要當一名航天員,去探索美麗的太空,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由衷感到幸福和欣慰,那種支持、幫助孩子們開始追夢旅程的感覺真是太棒了。我也先後去過幾十所學校,通過和孩子們面對面的交流,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孩子們對太空的嚮往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我沒有想到一堂短短的太空授課會給他們帶來如此大的影響,會給他們帶來夢想和快樂,同時也讓我自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所從事的職業的意義,也更加慶幸自己能夠身處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孩子們能夠趕上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王亞平感慨。

來源:新華社

中新社

裝備科技

人民網

中國航天基金會已與眾多企業達成戰略合作

如有合作意向,請直接在微信留言

或聯繫合作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天基金會 的精彩文章:

帶你走進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五號
回顧2017輝煌成就,開啟2018全新征程!

TAG:中國航天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