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誠法師:佛教是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學誠法師:佛教是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一、佛陀開創了生命教育

1、認識佛陀

釋迦牟尼佛是一位修行成道的聖人,大徹大悟。他具足福德、智慧、慈悲,是圓滿的。

釋迦牟尼佛出生時,有許許多多的奇蹟、瑞相出現。根據經典記載,佛陀出世的時候,很多聾子突然能夠聽到聲音;不少瞎子恢復了視力;很多啞巴突然間能夠說出話來;有些駝背的人,身子能夠直起來;不少跛子,能夠正常走起路來;還有好多囚犯,從監獄裡面被釋放出來;許許多多的猛獸也不再吼叫,不再去傷害人……總的來說,有很多很多的瑞相出現,不同於一般人來到人世間。

釋迦牟尼佛貴為王子,但是他沒有想要去繼承王位。反過來,他想去出家、去修道,解脫自己生命的痛苦,使得佛教流傳至今,大家才能夠來到寺廟學習佛法。

他為什麼能夠發這種心,能夠去修行、成佛?釋迦牟尼佛在未出家時,曾經經歷了人們常常看到的景象 ——老、病、死。他看到老人眼睛花了、牙齒掉了、耳朵聽不清楚、滿臉都是皺紋等,內心就很難過、很悲哀、很痛苦。

有一回,他出城門的時候,看到一個病人,奄奄一息,痛苦不已,便大發慈悲心,感受到痛苦,猶如自己生病一樣。

又有一回,佛陀出城門的時侯,看到一個死人,死亡的那種景象、那種苦楚,實在難以言狀。

又有一回,釋迦牟尼佛見到一個修道人,威儀具足、儀錶不凡。

這些景象逐步讓釋迦牟尼佛感到,人的身體總是免不了衰老、病痛、死亡,這些痛苦時時刻刻跟我們聯繫在一起,逃避不掉。

人,註定是要死亡的。死亡以後怎麼辦?死了以後去哪裡?死了以後還存在不存在?人的生命能不能進入一個不生不死的狀態?人的生命能不能在死亡以後的階段,也就是來生,比今生更好?並能夠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圓滿?

釋迦牟尼佛苦苦思索這個問題。之後,他毅然決然地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最後圓成佛果,大徹大悟。

2、生命的教育

佛教的本質就是要教育、教導、教化所有的眾生,提升眾生精神境界,提高眾生道德品質,開發眾生智慧寶藏,使眾生轉凡成聖,轉染成凈,轉煩惱成菩提,從迷的世界逐步進入悟的世界。

佛教是一種系統的、完整的生命教育,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系統、完整生命教育的創始人。

古往今來,無論是印度的、中國的、韓國的、日本的,還是南傳佛教的、藏傳佛教的、漢傳佛教的,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傳承祖師,他們都肩負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教育引導眾生破迷開悟的責任。也就是說,這些大德法師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善知識、對我們有恩的人。

佛法雖然看起來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體系極其龐大,但它是有主線的,它的主線就是生命的教育。佛法是一個非常有組織、非常有序和完整的機體。

二、依師熏修 珍惜暇身

我們人道在六道當中是最為殊勝、最為難得的一道。所以,人是最容易聽聞到佛法、最容易接受佛法、最有善根的。

那麼身處人道,我們如何來認識、學習、掌握生命系統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談到教育,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我們在家裡受到父母的教育,在學校里受到老師的教育,在社會上面要受到頂頭上司、經理的教育,在寺廟裡受到出家法師的教育等,由此可見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會上,我們也常常聽到「尊師重教」的說法。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極力提倡和弘揚的重要觀念,在今天更是如此,比如我們對老師的尊重。尊師重教,用佛法的語言來講,就是依師法。

依師法,它是總結佛教生命系統教育最為寶貴的經驗,也是體現佛法重視教育的最有價值的內容。我想,這一點是尤其重要的。

就是說我們在家的時候,如何很好地向老師學習文化知識、技能?我們學佛法的時候,如何很好地向出家法師學習佛法?我們與出家法師之間應如何來面對、相處?從在家信徒這方面來講,就是應該如何來對待僧團、對待法師?反過來,出家的法師應該如何來幫助、引導、教育信眾,以及對信眾負責?這又是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了。

出家的法師也是一樣,要跟出家比較久的法師、善知識們學習,同時也要向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學習。

總的來說,我們都要以一種學習的心態,以一種接受教育的心態,來信仰佛教,來學習佛法,來解決自己生命當中遇到的問題。

大家都非常有福報,能夠擁有一個可以接受佛法的人身,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具足暇滿。具足暇滿,就要好好修學佛法,不能等待死神來臨的時候再學,那就來不及了。

到死亡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下一階段去哪裡,所以我們要趁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頭腦還清楚的時候、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能夠自己做得了主的時候,把時間、心思全部用在佛法上面,這是很重要的。

學佛法不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也不是找些人來湊湊熱鬧,更不是交交朋友,了解一下佛法的皮毛而已。這樣的話,就非常可惜,非常浪費。這些都不是我們來到寺院寶地要得到的,我們要得到的是真正的佛法。

佛經裡面講,擁有一個暇滿的人身,比擁有一顆摩尼寶珠還要珍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摩尼寶珠只能解決我們今生今世眼前的貧窮、眼前的困難、眼前的問題,而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終極的問題,成就究竟的快樂。

雖然摩尼寶珠在世間是最為珍貴的、最為稀罕的、最有價值的,但是不可以跟佛法相比。

我們遇到了無價的佛法寶藏,這些寶藏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不能空手而歸。我們應該不斷追求,來獲得佛法智慧的寶藏,而不能把大量的時間浪費掉。更不可以說,我們面對寶藏的時候,不知所措,不知從何下手。

這些都需要在我們學佛的時候認真去思考,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不能忘記。

我們學佛法,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解決今生今世的問題,也不僅是為了解決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我們是要解決來生的、更長遠的問題,以及要解決許許多多,甚至一切眾生的問題。

三、無常是苦

1、苦苦 壞苦 行苦

大家都知道,佛教對苦的分類,有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很好理解,我們能夠感受到是苦的,比如剛才談到死亡的痛苦。發生火災、發生地震、發生車禍、罹患疾病等,都是非常痛苦的。

壞苦,每個人都會衰老,都在逐步衰老、變化;我們一件很好的衣服,忽然間破了一個洞;我們有很多的財物,忽然間被人家搶走、偷走了等,這都是壞苦。對於壞苦和苦苦,世間的人都是能夠認識到、感受到的,都有體會,是共世間的。

還有一個苦,叫做行苦。行苦不太好理解,也不太好感受。所謂「行苦」,就是「無常故苦」。世間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從無常這個定義來講,它是痛苦的。

因為無常,所以它潛伏著不確定性,潛伏著危機,潛伏著恐怖,潛伏著沒有答案,這本身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一個痛苦。

我們希望自己有一個很好的心態,但是它很快就會變化,煩惱、貪嗔痴出來了,就不能讓好心態持續;我們讀了很多的書,但是記不住;我們做過很多事情,好的事情不容易記得住,壞的事情一直想抹卻抹不掉。

外在也是一樣,外在種種的因素、環境不知不覺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一出家門,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也難以預料,更不可能去左右和掌握。

氣候也是一樣,乾旱的時候,要雨水,偏偏沒有雨水;發水災的時候,偏偏還在下雨。這些都是行苦,都是無常。

2、人世間的本質

無常是人世間的規律,是人世間的本質,所有的有情與無情都逃脫不掉。那麼我們如何來認識、體會和把握無常的規律?它雖然是無常,但也是有規律的。

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內至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心、我們的心念,都是無常的。所以學佛法,就是要在無常方面去下手,去著力。

常常聽到「念死無常」,死是無常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死亡的境界是最強烈的,也是無常最重要的一個標誌。我們要解決死亡的問題,要解決「無常故苦」這樣一個規律,要超越這個規律,就需要學習佛法。

死亡本身並不是很可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任何人都逃脫不掉死亡這樣一個結果。我們害怕的是什麼呢?害怕的是死亡以後會怎麼樣,死亡以後還存在不存在。假如死亡以後會存在,那麼它是怎麼存在的?假如死亡以後會存在,那麼它會更好,還是更差?更多的人關心的是死亡以後的境界,是對死亡以後的關注、擔心和害怕,而不是死亡時的一瞬間。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了解今生今世的所作所為,跟死亡以後有什麼關聯,跟後世有什麼關係。這些非常重要。

比如一個小孩生病的時候,父母就非常擔心,他們的擔心包括很多方面:擔心小孩的病不會好,擔心小孩的病會越來越嚴重,擔心小孩受苦,擔心小孩會害怕,擔心小孩出院以後日子不好過、身體差等。

這個擔心是代表一切的。同時,這個擔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是關心,是對自己兒女的關心。對自己來講是擔心,對對方來講就是關心。

實際上,擔心也好、關心也好,僅僅表示人的一種心情、一種內心的狀態。我們要讓對方身體好起來,那就需要找醫生,看病吃藥,注意飲食、衛生、健康,等等。從身體方面來講,應該這樣來對待。那我們從心靈方面、從內心方面,也應該有一個積極的、健康的、穩定的、良好的心態。

四、苦樂源自內心 生命相續無限

內心的疾病要比身體的毛病更不容易認識清楚,更不容易治療,但是更多的人僅僅會關心身體的健康,而忽略了心靈的健康。他只是關心我們生活怎樣過得好一點、幸福一點,而忽略了心靈上面的快樂和幸福。

實際上,一個人過得快樂不快樂,都是來自於人的心,是心裡的一種感受、內心的一種感覺。他內心感受快樂,就是快樂;內心感受痛苦,遇到再好的境界,也會感受到痛苦。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方面去下手,內心方面去用功,去著力。

世間上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學科也越來越多,大家對知識的擁有量比過去不知增長了多少,但是不等於說現代的人就越來越有智慧。一個有文化的人,並不等於說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跟文化、跟知識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學佛法就是要能擁有這樣一種智慧——如何來面對自己的內心,能夠認識內心的問題,能夠解決內心的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是說我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就可以了,這些內心的問題,它是要跟自己的前生後世聯繫在一起來考慮的,它更關心的是自己以及眾生更長遠的未來、更廣闊的時空。

現在的科學比較發達,很多過去理解不了的,現在慢慢都能夠理解;過去未知的領域,現在逐步也在被打開。生和死的問題,也可以說死和生的問題,我們從生到死,然後從死再到生,生和死本來就是同一個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逐步逐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走向死亡。

我們死亡的時候,同時就在另一個狀態當中去出現、去產生。現代的量子學有一個發明,叫做基本粒子。這個基本粒子的特點就是即生即滅、即滅即生。

可以用即生即滅的道理,來解釋佛教的死生一體、死生一如、不生不死、生命無限這樣一個命題。在同一個時刻,生和滅是同一個時間,滅和生也是同一個時間, 後輩子的生就是這輩子的死。

人死亡僅僅表示我們這一生七八十年生命的結束。我們的後世就意味著自己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對個體來講,生命是一直延續下去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樣延續下去的。

這個問題對我們學佛法的人來講,需要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思維它的意義。這樣,我們的所作所為才不會局限,才不會拘泥於眼前的生活、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利益,才能著眼於長遠的利益,才能跟自己的無限生命聯繫在一起。

五、無明與智慧

1、通達業果 不造惡業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都來源於煩惱,來源於煩惱所造的種種的業,所以我們才會感到痛苦。煩惱的出現就表明我們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力量,所以會推動自己的身語意去造作種種的惡業。學佛法就是要來破除無明,要解脫煩惱,這樣才不會去造惡業。

煩惱跟智慧是相對的,煩惱時肯定做錯事、做壞事、造惡業;智慧時就不會做錯事,不會做壞事,造的是善業,是清凈的業。

反過來說,我們的智慧增長一分,煩惱就減輕一分,智慧一分一分在增長,煩惱就一分一分在減弱。

善跟惡,煩惱跟智慧,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對,自己和自己交戰。善良不僅是醜惡的反面,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也意味著、決定著惡的停止。

也就是說,你學了佛法,內心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造惡業。如果說我們一邊在念經、在念佛、在打坐,一邊又去造惡業,又去做很多的壞事,就說明我們對佛法的觀念了解不清楚,還是糊裡糊塗。所以,我們先要止惡,然後才能行善,止惡和行善是一體的。

很多情況下,我們一邊做好事一邊也做壞事,這就是對業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達的表現,不知道什麼原因、什麼行為會導致什麼結果,更不知道這個結果有多重大、結果有多可怕。

學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來建立正見,使我們的所作所為能夠給自己和大家帶來快樂的結果,帶來好的結果。

這就是業果的原理、緣起的原理,需要去學習。如果不去學習的話,我們不可能有那種力量,有那種方法,有那種解決問題的答案。

2、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我們怎麼學呢?就要跟三寶學,跟善知識學。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視師如佛」,就是看到出家的法師,看到能夠給我們講佛法的人,都要把他們當成佛一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告訴我們的是佛法,善知識告訴我們的也是佛法,都是一樣的。

我們怎麼對眾生呢?眾生叫做「如母有情」。佛經裡面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看世間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師猶如佛。

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能夠把所有的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師都當成佛菩薩。

這樣,他肯定一方面會聽話,會照著去做,照著善知識告訴他的佛法去實踐;另一方面,對眾生來講,因為都是他的父母,他肯定會真心實意、不計代價、不計報酬,發自內心地去利益他們。用佛法另外一個名詞來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我們為什麼難以做到呢?我們對經典,對為我們講佛法的法師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誠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有無明煩惱。

我們對和我們相處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誠相待,不能以禮相待,不能和睦相處,其原因也是我們內在有問題。

內在有問題,有煩惱、無明、所知障……知見有問題,總是害怕、擔心我們自己不好的行為會被人家知道,會被人家批評,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會受損、會失去,等等。也就是說,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細枝末節的環節上用心,而不能從更大的利益、更長遠的利益去考慮。

六、生命教育 從心開始

1、心態決定結果

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理清這樣一些思路,幫助我們建立這樣的觀念、這樣的理念。

當然這些觀念的形成、理念的培養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到,需要很長的時間,要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世用功,才有辦法去突破。我們要對治一個小小的毛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比如說我們一個人被蚊子叮,那麼蚊子叮我們一下,本身也不是很痛的,可能會吸走我們一點點的血,實際上也吃不了多少。

但是我們對被蚊子叮的那種恐懼、害怕更厲害。它叮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還一直在疼、還一直在害怕。那種害怕、恐怖、疼痛比被蚊子叮本身的疼痛,要多許多倍。那種恐懼給自己心靈留下來的痕迹和創傷,影響會更加嚴重。

實際上你已經被它叮了,你不管怕不怕都已經被叮了,已經沒有辦法了,是不是?只好在沒有被叮的時候,我們就做好準備,這樣就不會被叮。當真正被它叮的時候,你不用害怕,那也沒什麼可怕的,叮一下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諸如此類的情況,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發生,常常會有。

我們總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懼別人對我們的傷害,這其實是大大不必的。更關鍵的是我們應該本著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我們內心才會有力量。

我們內心要有力量來面對、抗拒外在的種種衝擊對我們的影響,就要用更強的佛法的力量去化解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對我們的影響。

外在的一些不好的力量無非都是貪嗔痴,無非都是惡的業力。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比較強、善的力量比較強,自然而然就能夠抵禦了。如果抵禦不了,受到影響,就說明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是很弱的。

2、解決世間的苦難

我們不能以一個結果來判斷,我們應該從人的行為來判斷,我們應該從行為的起因來判斷,這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現在我們常常聽到「恐怖主義」這個詞,實際上你去找也找不到,你說恐怖主義在哪裡?恐怖主義是一個概念。恐怖分子是有形有相的,他們專門去做那些傷天害理、危害人類、給人們帶來極大痛苦的事情。

可是,恐怖事件的發生是很難預測的。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國家都發生過恐怖事件,但絕大部分的人並不見得會遇到恐怖分子的攻擊。雖然沒有遇到,可很多人還是很害怕,尤其出國的時候非常害怕。

我們如果學佛法,就很容易從業果的角度來認識恐怖活動,認識恐怖行為,認識恐怖主義。

這些恐怖行為和活動的產生,是因為恐怖組織給恐怖分子從小就灌輸一些邪惡的觀念,說某些人怎麼壞……給他們灌輸一些反面的內容,也就是進行一些惡的教育,不是善的教育。這樣的話,他自然而然就去搞爆炸,去殺人,他就不會害怕,也就是在我們的內心種下了那些不好的因——惡因。

我說這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內心裏面通過學佛法以後,能夠有這種能力來面對世間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甚至種種的苦難。

我們一方面有這種力量去面對,另一方面我們也有這種力量去幫助解決世間的種種苦難,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要幫助世間解決這些苦難,是從原因開始、從教育開始,從生命的教育、從心靈的教育、從佛法的系統教育開始,從人的認識、從人的價值觀方面開始,去改變,去建立。

比如對一個國家來講,所有的人民就是國家的主體,政府則是替人民來主導這個國家的。對一個人來講,這顆心就是主導,就是主體。

我們要靠心來主導我們的身體,要靠我們的心來主導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心不能主導我們的行為,或者說我們整個的身心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就說明我們的內心有問題。

我們來到廟裡,在這樣一個清凈的環境里,要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究竟是一個什麼狀態,了解我們的心究竟需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我們不要的是煩惱,需要的是佛法。

人的身體僅僅是我們的外表,內心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從外表上來看人的價值,從外表上有時候是看不清楚的,更重要的是要從他的內涵,從他的機體來看待。

比如說一個人,長得非常莊嚴,但是如果患有癌症,那就非常危險了,如果一個人長得相貌不是很好看,但是身體非常健康,這兩種我們需要的是哪一種呢?肯定需要的是身體健康、身心健康。

我們身心要想都很健康,就需要佛法,佛法能夠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健康、更加清凈。

3、追求生命快樂

在世間,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名詞——「慾望」,也常常會說「人的慾望很大」。

慾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我們如何來對待自己內心的貪慾?佛法有辦法,佛法有要求,佛法能夠告訴我們如何來面對。

最主要的是我們不能去追逐慾望,為什麼呢?因為慾望永遠不能滿足,也就是慾望永遠得不到。即使得到,還會有更大的慾望;即使得到,還會失去。

我們應該追求快樂,而不能去追逐慾望。慾望並不能帶來和引發快樂。

反過來說,如果個人一時的慾望得到滿足,但是會給自己更長遠的未來、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痛苦和不幸;而如果我們是在追求自己生命快樂的起點上下手,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果和過患。

佛法是一個引導我們究竟離苦得樂的系統的、完整的生命教育。大家來到寺廟一天、聽一次佛法、接受一次教育,我相信都是會有收穫的。

以此祝福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不知道有不知道的快樂
本源法師:發願往生西方入不退地 這個不退是哪裡?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