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中意外發現的楚墓葬!
下寺2號墓器物出土時的情況
淅川位於鄂、豫、陝三省邊陲。這裡古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有陸通秦晉水達吳楚之稱。因其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開發較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其中楚人便是以丹江流域為起點,發展成為雄居一方的泱泱大國。
淅川徐家嶺楚墓發掘現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開工後,考古工作者對丹淅流域楚墓葬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並不斷有重大考古發現。其中在徐家嶺、熊家嶺、東溝長嶺、裴嶺、馬川、郭庄等地發現數千座楚墓葬,出土數以萬計的楚文物。
玉人
左:玉質白色,半透明,有光澤,身體為圓形玉管,刀法簡潔粗獷,顯得古樸典雅,為春秋中期後段作品,是迄今所見楚國最早的玉人飾品之一。
為青白玉,色淡黃,平頂,長臉,頭頂梳有一小辮,眉目清晰,兩臂下垂交於腹前,跽(讀音:[jì])坐,頭頂至腳下有一圓形穿孔,系用於穿戴的掛飾。
在淅川徐家嶺發現幾座戰國時期的楚國高級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和玉器。徐家嶺楚墓的發掘是淅川南水北調工地楚文化考古重大發現。
玉長方牌飾
在淅川楚墓出土數以萬計的的楚文物中,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其中僅各類玉器就有上千件,除去珠、管、料等小件裝飾玉外還有幾百件大件玉器。現分別收藏在河南博物院、淅川博物館等單位,我們從中選出部分精品做以簡單介紹,以饗讀者。
玉牌飾
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器形呈上寬下窄的倒梯形,玉質為青白玉,質地細膩,正面下部飾獸面紋,兩側飾龍頭紋,背面為無紋的素麵,四邊均有牙脊,玉牌上下各有一個小圓孔。該玉牌做工精湛,紋飾繁,是舉世罕見的楚玉精品。
玉牌飾
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呈片狀,色澤透明。長方形,四邊雕琢齒脊,短邊,中部各有兩穿孔,正面用雙鉤陰線刻兩個龍首紋。
玉扁長條形飾
淅川下寺3號墓出土。青白玉、玉質細膩,微透明,長條狀,器身受沁為米黃色。左右兩邊琢出脊齒,兩端各琢一凹槽。兩面紋飾相同,皆飾龍頭紋,兩邊的脊齒分別刻畫出龍角、額等,中部有一穿孔。
玉管狀玦
淅川下寺7號墓出土。為白玉質,質密微透,柱狀,上下兩端光素。側面飾兩個簡化龍紋,橢圓形目、尖尾相疊。
玉龍
軀體呈鉤狀,斷面呈橢圓形。粗端平齊,鑽一線孔,表示龍口,口後有一通穿,表示龍眼,口下一斜穿,尾端有淺窩,器表飾綯索紋。
虎形玉佩
共兩件,大小形制相同。為青白玉,白色微黃,透明,玉質細潤,呈片狀。正面呈虎形,垂首、弓背、尾下垂而上卷、上下均飾有絞絲紋,虎的口尾各有一穿孔,應是作為玉組佩中的掛件對稱使用的。該佩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體現出楚玉極其高超的雕琢工藝。
虎形玉佩
淅川下寺3號墓出土。該墓出土此類玉虎形飾6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體扁平色,棕紅,虎俯首口微張,圓睛、凹背、凸腹、屈肢卷尾作卧俯狀,尾部飾雙排鱗紋,玉虎口、背、尾各有一穿孔,系供穿戴之用。
左:玉沖牙 右:玉半環形飾
玉沖牙淅川下寺8號墓出土。體扁平,呈牛角狀,一端較粗刻獸首,嘴旁有穿孔,一端尖細,器身飾絞絲紋與素麵相間的紋飾。
玉半環形飾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器表受沁呈灰白色。微透明。半圓形,首端為龍首狀,中有一穿孔,尾端平,周身飾蠶節紋和捲雲紋。
玉玦
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器表受沁微黃,兩端飾簡化龍頭紋,做工精細,紋飾精美。
原文作者:唐新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1月刊《丹淅楚玉——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玉器鑒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釉彩紛披下的菩薩莊嚴寶相
※蘇韻流芳——皇帝的蘇州 文化的江南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