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知曉地球另一邊發生了什麼,一切從 180 年前的摩爾斯碼電報開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耐心的等待者不會失敗(A patient waiter is no loser)」
1838 年 1 月 6 日,美國新澤西洲的斯皮德韋爾鋼鐵廠(Speedwell Iron Works),阿爾弗雷德·威爾將父親斯蒂芬·威爾寫在紙片上的這句話,用不同頻率敲擊電鍵,將信息用電報機發送給 3 公里外的塞繆爾·摩爾斯。
摩爾斯 1844 年用於演示的電報機|圖片來自:newhistorian
這是摩爾斯電碼第一次正式使用。斯蒂芬·威爾寫下的這句話可能是表明他的期待。在前一年的 9 月份,斯蒂芬·威爾資助了摩爾斯的電報機項目 2000 美元,提供了工作場所。在演示前威爾和摩爾斯都在趕進度並躲避斯蒂芬·威爾,以防電報機項目被撤資。
180 年前摩爾碼電報機的出現影響深遠,它是人類第一次有能力高效率的將信息傳輸到遠方,速度近乎光速。
摩爾斯電碼和超過 10 萬公里的海底電纜組成了 19 世紀的「互聯網」
電報一詞起源於 18 世紀的法國,指的是一種更早期的電報系統。
在 1791 年法國北部布魯倫,克勞德·查普和其兄弟雷內利用時鐘、飯鍋設計了一套電報系統,敲擊飯鍋、依靠人類的聽覺傳輸聲音信號。他們用 4 分鐘時間成功將一句話傳遞到了 16 公里外,這比當時所用的驛馬、船隻都要快很多。
查普的朋友邁厄特·莫里托建議使用「télégraphe」命名這項發明,意思是「遠方的書寫者」。
雖然後來這個詞在中國被翻譯成「電報」,但查普的電報其實和電沒什麼關係。簡單說就是用一個架子擺出不同造型代表不同文字,遠處另一個電報站的人用望遠鏡看到就能記下電報塔上的信息。
資料來自:YouTube@Innovative History
查普電報塔的複製品|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很顯然這不是一個高效的系統,文字「輸入」慢、兩個電報站之間必須是視野可及範圍,傳到更遠處得讓中途的電報站轉發。但即便如此,到 1830 年代歐洲國家總共建成了上千個電報塔。
讓電報真正方便起來,並成為之後一百多年裡的重要通信工具的是摩爾斯的編碼和用電流傳播信息的新電報機。
亞歷桑德羅·沃爾塔在 1800 年左右發明的伏打電池,奧斯特發現的電磁效應。這兩項發現導致了電流表和電磁鐵的出現,加上伏打電池,是電流電報機最主要的組件之一。
摩爾斯以電流中斷作為信號,所有字母被簡化成一長一短兩種信號的組合,發送方只需要手指以不同頻率敲擊電碼。這樣一來,一個以光速傳輸信息的系統就形成了。
電流電報機
摩爾斯碼影響巨大,比如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 SOS 就是因為三短三長三短|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到了 1880 年,全球海底電纜的長度就將近 16 萬公里,組成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
電報的發展,鐵路有一部分的貢獻。19 世紀的電報線路常常沿著當時快速發展的鐵路鋪設,也幫助鐵路建立了電報信號系統,引導火車在當時還只是單軌鐵路上行駛。
1844 年,美國國會資金支持下,首條線路華盛頓-巴爾的摩沿著當時的鐵路線建成。
1845 年,華盛頓-巴爾的摩正式投入商用,但國會很快因為糟糕的業績退出。同年,前郵政部長阿莫斯·肯德爾聯合摩爾斯等人組建了電磁電報公司,接手了這條線路,肯德爾還設計了一個規模化電報網路的方案:將電磁電報公司設立為控股公司,招募其它公司幫助擴展電報線路,並將這些線路接入控股公司的主線路內,電磁電報公司對這些相關公司持股 50%。
這個計劃奏效了。1846 年電磁電報公司的第二條線路——紐約-費城線路開通,電報收費價格上漲到 25 美分 10 個字母,但單月收入仍然能穩定在 50 美元。到 1850 年,電磁電報公司吸引了數十家公司把它們的獨立線路接入進去。
同時期興起了一批商業電報公司,大西洋電報公司完成了跨洋電纜敷設、西部聯合靠收購擴張過快致破產的小公司都成長起來。包括電磁電報公司在內,這些公司在 1845-1860 年間相互競爭線路,最終因為競爭成本問題協商組建了六方聯盟,該聯盟囊括了當時最重要的 6 家電報公司。最終,六方聯盟在美國南北戰爭後剩下了西部聯合成為最大的電報公司。
在歐洲也出現了有壟斷地位的電報公司,英國政府支持下的東方電報公司。在 19 世紀末,英國擁有世界上 2/3 的電報網,而東方電報是其中電報線路最長的電報公司。其創始人約翰·彭德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條從倫敦到印度的電報線路,作為英國控制印度最重要的通訊方式,也能避免以往電報內容在他國傳輸時被複制、傳閱。
在歐洲,政府控制、支持的電報業務對於跨國通訊的需求,導致了摩爾斯電碼被用作通用的技術基礎。從 1849 年的普魯士和奧地利開始,歐洲國家開始在國家電報網路之間建立通訊,以改進傳輸效率。在此之前,跨國的電報傳輸仍然需要依靠送信員拿取電報、翻譯後,再拿到另一個國家的電報站點進行發送。
1865 年,拿破崙三世召開了國際電報會議,把摩爾斯的設備作為技術標準,通行貨幣是金法郎,以 20 個字為計費標準。
信息以幾乎實時的速度傳遞後,商業社會的所有方面都被影響:金融、報業、公司組織架構、國家的外交方式,戰爭......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在金融和報業。
股票交易所和報業是第一批使用電報傳遞信息的客戶,也是最重要的一批客戶。
在電報之前,股票交易所以往依靠跑腿傳遞股價。電報機、在電報機基礎上改造的呼報機被用於實時傳輸黃金價格、股票價格,1850 年代,倫敦過半數的電報與股票交易相關,還有 1/3 的電報和商業相關。
電報、蒸汽機、鐵路等還推動了紐約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幫助 1817 年建立的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超越歷史更悠久的費城證券交易所。
兩個最大的新聞通訊社也誕生在電報時代。美聯社在 1849 年形成,路透社次年。
美聯社和電報網路服務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用這個數字參考:在 1872 年美聯社帶來的收益佔西部聯合全部收入的 12%。
電報直接改變了報業,讓新聞得以更加時效、關注更全球的信息。報業原本倚重本地新聞的覆蓋,海外新聞主要依靠船隻、信件發回報道,最少需要數周的時間才能送達。廉價報紙、電報機推動了報紙開始重視時效性、信息量。1844 年 8 月 6 日,皇家公布消息 40 分鐘後,《泰晤士報》就將維多利亞女王於溫莎產下次子阿爾弗萊德·歐內斯特的消息登載在報紙上,還說:「要感謝電流電報機的卓越功能。」
美聯社 1902 年的辦公室,到 1904 年,美聯社每分鐘能通過電報接收 35 個詞|圖片來自:美聯社
《娛樂至死》不無諷刺地寫道:1844 年 5 月 24 日,摩爾斯開闢了全國第一條電報路線 4 年後,美聯社成立了,從此,來路不明、讀者對象不定的新聞開始橫掃整個國家。戰爭、犯罪、交通事故、火災和水災......開始成為「今日新聞」的主要內容。
脫胎於無線電報的無線電廣播,讓信息不止於文字
在赫茲電磁波實驗基礎上誕生的無線電技術,最初被看作是電報機剪掉了電線的版本。摩爾斯碼開始無線傳輸。
但隨著 1906 年更高效率的交流電機的發明,無線電從文字傳輸變成了無線電廣播,人類可以直接理解的聲音代替短促的摩爾斯碼電文,成為更直接的信息傳播方式。無線電廣播誕生後,語言、聲調,信息維度比文字要更豐富,這是無線電與電報的差別之處。
無線電的商用起源於 1896 年。古列爾莫·馬可尼在公眾面前演示了無線電傳輸,他成功地把無線電設備轉化成了商業產品,當時這台設備還只能用摩爾斯電碼傳輸文字。
英國陸軍部和義大利海軍成為了馬可尼設備的第一批客戶,最主要的功用之一是取代船上的電報機,和海岸、其他船隻保持聯繫。
馬可尼 1901 年的無線電設備|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沒過幾年,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就決定把無線電同樣置於政府管控之下。
1909 年,英國政府用 75000 美元收購了英國用於連接船隻和海岸的馬可尼設備電台。1922 年,英國政府和無線電製造商聯合組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依靠收音機的專利費、電台版稅獲得收入,不依靠廣告。
英國當時擁有全球最多的土地和人口。1921 年,英國佔據了全球將近 1/4 的土地,英國本土加上海外殖民地的人口總共有 4.7 億至 5.7 億之間。BBC 成為了英國政府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
歐洲基本延續了電報時代的風格,幾乎從一開始就將無線電置於政府管制之下,英國只是其中一例。
讓無線電廣播繁榮起來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1906 年聖誕夜,製造出了 200 千瓦交流發電機的費森登嘗試用 AM 調頻廣播。他將無線電設備嵌入到貝爾電話網路中,廣播內容是《聖經》有關主耶穌基督降生章節的朗讀、小提琴演奏曲,以及唱歌。這是第一次無線電廣播。
可以播放聲音的廣播電台吸引到了數萬的無線電愛好者用自製接收器收取空中的聲音,即便信息僅限於天氣預報和航運信息,後來才有更多的音樂、新聞節目。穩定的聽眾群體也隨之形成。根據一個粗略統計,1912 年美國就有 10 萬的無線電愛好者,他們拿著自製的無線電收音設備,收取廣播信號。
費森登在 Brant Rock 的電台|圖片來自:fessenden.ca
廣播很快找到了廣告作為商業模式,靠出售電台時間換取廣告插入。1920 年,西屋電氣的工程師弗蘭克·康拉德是第一個在電台上插入廣告的個人電台。由於平常用於播放音樂的唱片用完了,康拉德借用了一家金斯堡的唱片公司的唱片,作為回報的是,他在節目中提及了廣告商的名字。
同年,西屋電氣在 1920 年為康拉德建立了工作室和 KDKA 廣播電台。在該年 11 月份,KDKA 電台宣布了總統選舉的消息,吸引了大量的聽眾。
1922 年,紐約的 WEAF 電台播放了第一條付費廣告,廣告商是霍桑法院公寓。
在無線電頻段的管制、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內部競爭下,商業電台網路出現。RCA 公司內拆分出了 NBC 廣播公司,NBC 旗下招募了大量的商業電台。後來 NBC 又分出了 ABC,加上興起的 CBS,組成了最重要的廣播公司。它們也是後來美國的三大公共電視台。
讓全球 3% 人口喪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電台最輝煌的時候,各方都在用它鼓舞人心、打擊對方士氣。
當 1939 年 9 月,當納粹德國揮兵東進,與蘇聯聯手瓜分波蘭的時候,它的宣傳部長戈培爾依靠電台減少人民對戰爭的焦慮。戈培爾向德國各電台下的命令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不管你們幹什麼,別無聊。」
羅斯福從爐邊談話開始,用麥克風說服美國為英國提供越來越多的支持,借軍艦、為貨船提供護航……一步一步走向戰爭。
BBC 一直是傳播佔領區封鎖的信息渠道。1938 年,在戰爭前夕設立的 BBC 德語電台甚至是德國人自己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電台也幫助當時駐德國的 CBS 電台記者威廉·勞倫斯·夏伊勒在納粹新聞審查下帶來鮮活的報道。二戰初期,納粹允許美國記者在德國播送新聞,但要求所有講稿必須提前送審。
當 1940 年 8 月底,英國皇家空軍首次突破封鎖將炸彈扔到柏林城區的時候,夏伊勒的新聞播報直接將戰機轟炸和高射炮火聲帶給全世界,讓人知道當時似乎無可抵擋的納粹戰爭機器,並不能像它允諾的那樣讓戰火遠離德國。
當天的文字報道則是一個 6 行話的簡單公告,說英國轟炸機飛過了柏林,在郊區扔下了 2 枚燃燒彈。
在那本有名的《柏林日記》里,夏伊勒還記錄了一位南斯拉夫播音員的勇氣,那位播音員在為柏林的南斯拉夫語電台播報時,以生命的代價說出「女士們、先生們,今晚你們將要聽到的、來自柏林的廣播都是胡說八道、一堆謊話,如果你還有理智的話,最好調到別的頻道。」
很快,電視讓人可以直接看到世界另一邊發生的事情
早在 19 世紀時,人們就已經開始討論將影像轉變成電子信號的方法。television 一詞則是在 1900 年出現的。
1930 年代,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那時的電視只能實時傳輸影像信號,不能儲存。1936 年柏林奧運會期間,一共有四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這四台攝像機的影像訊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再通過電視塔發射出去。
那一屆奧運會,電視每天會播出長達 8 小時的比賽實況。
1956 年錄像機的問世,才改變了電視節目無法重放的狀況。
但是在之後的幾十年內,電視通過無線電波傳播的技術並沒有改變。直到 1980 年代,通過電纜直接傳送電視節目到用戶家中的有線電視普及。
電視業隨著放鬆管制主張的提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所謂放鬆管制主張便是減少政府對廣播電視業的控制和管理,將廣播電視業直接放由市場調節決定。這一放鬆控制主張深深影響了 80 年代以來美國的廣播電視業。
CNN 是在這個浪潮中閃耀的明星。
CNN 是全球第一家全天候播報新聞的電視台,1980 年 6 月 1 日開辦於亞特蘭大。
美國電視新聞界的傳奇人物泰德·特納(Ted Turner)創辦了 CNN ,還構想了前所未有的新聞播報方式——24 小時直播。
特納相信 24 小時直播新聞的方式可以改變世界。「在那黑暗的中世紀,只有教士和政客們才有機會掌握知識,而大多數的普通人則被排斥在文明之外,處於無盡的黑暗之中。我認為 CNN 就是信息民主化的一種證明。」
1991 年的海灣戰爭期間,CNN 的直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CNN 記者 Peter Arnett、John Holliman、 Bernard Shaw 等用衛星電話來做直播。這種新聞播報的形式幾乎叫人嘆為觀止。
一些人甚至認為 CNN 的主持人比一些政客都更有影響力。
特納還有一句著名的宣言:「我們(CNN)不會停工。即使到了世界末日那天,我們也會在現場直播,你會在屏幕上看到的最後一句話是『上帝,離你,更近了』。」
CNN 記者 Bernard Shaw 報道海灣戰爭
有線電視打破了廣播電視時代在內容分發上的地域限制。美國的 HBO、MTV、探索頻道(Discovery)、ESPN 等電視台也都是在那個時代開始的,英國則模仿 CNN 建立了 Sky 電視台。
到了 90 年代中期,數字壓縮技術讓電視頻道得以增加 10 倍。《1996 年聯邦電信法》的出台與實施,又打破了對廣播電視業佔據市場份額以及廣播電視業與其它產業融合的種種限制。
CNN 的新聞直播形式同樣帶來了批評,沒有深度、娛樂化,只有「一尺厚」。
美國知名的新聞諷刺類節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的聯合製作人 Lizz Winstead 回憶說,CNN 現場直播海灣戰爭的新聞是她製作這檔節目的靈感來源之一。
有一天 Winstead 去一個運動酒吧約會,酒吧里所有的電視機都在播放 CNN 關於戰爭的節目,而不是運動賽事。根據 Winstead 的回憶:「CNN 把他們那些老練的記者換成了年輕人。他們站在屋頂,一片綠色(模擬夜視儀)、還有主題曲。我在想,他們是在報道戰爭,還是在販賣戰爭?」
CNN 開始的這個趨勢沒有停下來。錯過海灣戰爭娛樂化的中國電視台,趕上了 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當時紅起來的張召忠至今還是一個網紅。
互聯網誕生後,從電報到電視的演化在 20 年裡重走了一遍。但是審核與中心化的問題又來了
「人們需要觀看一切,也同時被觀看」的這件事,在電視之後的互聯網時代也更清楚地顯現出來。
但是互聯網上掌握信息的變成了另一批公司。
由於帶寬的限制,互聯網上的信息傳遞也經歷了從文字到圖像的發展過程。
2001 年,CNN 於 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 8 時 49 分開始現場直播 911 襲擊事件世界貿易中心遇襲情況。
與此同時,互聯網上也同步直播著事件的進展,只不過受限於帶寬,主要以文字的形式——一如當年的電報。
當時,成立不久的 Google 因為還不能提供實時新聞搜索,把流量導向了實時更新中的《紐約時報》網站。
在中國,門戶網站因為還不受監管,跟著 9/11 一戰成名。
新浪 2011 年 9 月 11 日提供的快訊:
9 月 11 日 20:55:美國一架飛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從現場可以看見大樓上部濃煙滾滾,被撞出一個大洞。目前飛機具體型號和傷亡情況不詳。
9 月 11 日 21:08:第二架飛機撞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並引發爆炸。20 分鐘前,第一架飛機撞在大樓上,從現場可見兩座大樓上部濃煙滾滾。目前飛機型號、傷亡情況不詳。
9 月 11 日 21:47:位於華盛頓的五角大樓也發生大火,據悉也是遭到飛機撞擊所致。
9 月 11 日 22:03 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兩棟摩天大樓之一倒塌。
9 月 11 日 22:29,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另一幢摩天大樓(北樓)突然爆炸,化為灰燼。世界著名的兩幢摩天大樓均已不存。有 5 萬人在世界貿易中心工作。
9 月 11 日 22:54……
基本上,每條簡訊距離事件發生只有三四分鐘。911 發生後,新浪網的訪問量驟增 10 倍以上。
之後發生的事情和電報到衛星電視直播差不多。信息在保持實時的同時,隨著帶寬的擴大迅速豐富起來,從網站上的文字直播到圖片直播,再到社交網路、視頻網站和直播平台。
相比起電視時代,互聯網一度解決了去中心化的問題,信息一度是任何人都可以發布、任何人都可以傳播、到任何地方。
但很顯然這沒能持續幾年時間。審查的影響顯而易見,在動車事故後,微博以及之後興起的中國網路公司再也不是活躍的新聞提供者,現在連娛樂的邊界也越來越緊。同樣發生這些變化的還有土耳其、俄羅斯等國。
在更開放的地方,事情同樣有了變化。人們現在「看到什麼」的權利,很大程度上被科技公司的演算法控制住了。
演算法之下,你看到的更多是科技公司覺得你喜歡的東西。互聯網公司幫我們篩選掉大量的信息,但出於「讓你留在自己平台」上的目的,這樣迎合你喜好的演算法將會讓每一個人都走向越來越狹小的信息分流。
批評人士認為 Facebook利用了人性的衝動讓用戶上癮,並使人置身於意見單一的「回聲室」里,變得越來越封閉,立法者指責 Google 創建的廣告機制太過龐大精巧,以至於幾乎沒人注意到俄羅斯用它干預了最近一次美國大選……這些爭議問題都說明,人們越來越擔心少數科技公司太過強大,只需憑藉幾行計算機代碼就可以摧毀整個行業或者社會規範。
反制也來得急促,美國民間從反極右翼到反步槍協會都以抵制互聯網服務去強迫互聯網封殺自己不喜歡的信息。英國政府對互聯網公司審查內容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嚴格。
180 年前摩爾斯電碼的發明開啟了人類實時傳遞信息的歷史。今天,我們隨時都可以知道世界另一邊發生了什麼,在被允許知道的時候。
題圖來自:Pexels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用這個APP看到染髮後的效果,這是歐萊雅的數字化嘗試
※今日娛樂:口袋妖怪2018劇場版標題公布,日本漫畫電子版首次超紙質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