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和「一個雞蛋暴走」只隔一個校友

你和「一個雞蛋暴走」只隔一個校友

導語

今天是3月5日,你聽到的最多的詞語也許是「雷鋒」。雷鋒精神延續五十餘年不是一種偶然,這是人們是「善」的不懈追求。今天,我們從身邊的公益事做起,不僅僅是對這一精神的傳承,更是為我們自己打開一片新的天地。本期,我們和您分享一位校友的公益故事。

人物

錢錚,華東師範大學校友,對外漢語學院2006屆畢業生。曾為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新聞官,公益項目「一個雞蛋的暴走」的發起人之一,現致力於「一眾公益基金」。

很感謝本公眾號對我這篇文章的邀約,讓我自己也有機會回顧和總結一下這幾年參與公益的經歷。作為一個自認為還很年輕,但在大學生面前還真不敢說自己年輕的准中年婦女,發現有時候還真是得往回看一看才能往前走得更好。

我是如何踏上公益這條不歸路的?

2005年底,大四才開始幾個月,我就有幸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在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擔任新聞官,自此,離開了單純美好的華師大校園,開始了期盼已久的職業道路。現在想來,要不是這份「體面」的工作,我或許還要間隔更長的時間才會接觸到公益。

在領館工作6年後,也是在我第一個孩子出生不久之後,我第一次對這份每天出入高級寫字樓,出差都坐頭等艙,與英國外交官一起服務著首相大臣的工作產生了深深的不接地氣感。雖然的確是世俗意義上非常不錯的工作,但當時我感覺我與這個社會的接觸是片面的。

在領館,我有一項工作是幫助英國政府了解中國第三部門即NGO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雖然非政府組織不完全等同於公益慈善,但那是我第一次對我自己國家的公益慈善有了了解。2011年那會兒,在上海正規註冊且稍有規模的公益機構真可以用「屈指可數」來形容。而當時,我特別被一個「草創團隊」吸引——剛運營不到一年的聯勸公益基金會,一個民間發起,無政府背景,無大佬托底,無明星資源的上海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目標是支持中國民間公益機構發展。蝸居在某園區夾層里的辦公室,和我一樣有外企背景的同事,現在回看這個團隊,被現在年籌款額已經7000萬的聯勸公益基金會稱為「黃金創始團隊」,我就從那裡開始了我短暫的3年全職公益工作。

原來...還可以是這樣的

在聯勸公益基金會,回想對我影響最深的倒不是現在已經大名鼎鼎的「一個雞蛋的暴走」,而是身邊接觸的各色人物不同的生活狀態,原來在公益的名義下,工作、生活還可以是這樣的。

我認識了許多公益機構的創始人,他們各有故事但又在理想之路上磕絆前行。比如衣食無憂的蔡小姐,創辦「黑暗中對話」社會企業,讓視障群體(盲人)成為健視者(我們普通人)的職業培訓師;比如美院畢業的老苗,為精障智障人群開設藝術培訓班,為他們異於常人的潛能打開通道;比如美國幼教專業的可名,回國創辦的蒲公英圖書館,讓鄉村和社區孩子擁有「最美圖書館」;比如耕樵漁讀樣樣都會的陸同學,創辦雷勵中國,調動社會各界資源,讓青少年去偏遠地區實地遠征,服務社區保護環境,成為一生必須要有一次的寶貴經歷;比如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老師,創辦用影像保護瀕危物種的「野性中國」,一幅幅精彩作品激勵無數人關注這個人與自然的問題。

我還認識了許多所謂的「弱勢群體」,在這個社會上他們的確弱勢,但因為公益機構的存在,他們仍然可以有曾經意想不到的機會。比如:在我工作的園區里做餐廳服務的聾啞人群,在設計工作室做設計師的聽障人士,在黑暗的培訓室里啟迪我的視障培訓師,在城郊社區中心可以獲得早教培訓的流動兒童,在偏遠鄉村每天跋涉百里上學營養匱乏但因為我們每天能吃上一個雞蛋的孩子......

當然,還有讓這些美好都能實現的資源提供方。為這些事業和獲益人群大開便捷之門的政府官員;有著純粹希望改善中國公益環境而長期默默投入大額資金和資源的企業家;有為資助某個公益項目,而向老闆不斷建議的企業社會責任經理;還有許許多多可愛的捐贈人,從事著各行各業我聽過或沒聽過的工作,因為公益而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是意見領袖,振臂一呼就跟上一群支持者,有些是默默的實幹者,又出錢又出力。

說實話,這批我因為加入公益工作而結識和了解的人,給了我相當大的正能量,拓寬了我對社會,對生活認知的廣度。落筆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他們的形象在我腦海里很立體。

當然,這也不是公益的全部,還是有偏要給你設障礙的政府官員,不成功的公益機構,只顧形象宣傳而利用公益之名的企業,感覺理所應當的受助人,和認為公益機構工作人員就應該不吃不喝不拿薪酬的捐贈人。這在哪兒都一樣,各行各業都有奇葩。

一個雞蛋的暴走

「一個雞蛋的暴走」這個12個小時內暴走50公里(相當於浦東機場到虹橋機場),並為需要幫助的兒童向朋友籌款的活動,已經進入了第8年。從剛開始的一個團建活動,變成了全國單次籌款額最高的運動籌款活動,去年突破了籌款千萬元。

在2011年初創暴走活動的時候,只有1個班長4個兵。1人負責資源拓展,1人負責傳播文案,1人負責IT技術,1人負責善款資助。我很慶幸我是這個團隊的其中一員,巧合的是,另有一位也是華師大的校友。那是一段每天早上醒來會很高興我要去上班了的職業時光。大家好像每天吃喝的就是雞血,幹勁十足。當時本著團建的心,準備去參加某戶外論壇組織的50公里徒步活動。那既然去走了,就順便為當時聯勸在做的「一個雞蛋」項目籌個款唄。(一個雞蛋項目,就是讓貧困山區的孩子每天吃到一個雞蛋。)於是微博上一喊,居然有61位朋友一起來走,最後籌得了7萬多塊。沒想到這個無心插柳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公益活動的潛力。

作者與2017年參加暴走的英國駐上海總領事John Edwards合影

業餘,我開始做「一眾公益基金」

2014年,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後,我結束了我在聯勸公益基金會的全職工作。雖然只是短短3年的經歷,但已經讓我習慣性地去思考社會問題,并力所能及地去設想解決方案。

2013年,我曾受邀探訪西雅圖華盛頓婦女基金會,第一次了解了叫做「集體捐贈」的公益模式。聯勸基金會通過「一個雞蛋的暴走」積累了一批公眾捐贈人,在我做聯勸資源拓展工作的時候,我深刻感受到普通公眾或捐贈人對公益理解的混沌,以及這種混沌對公益機構及對他們想解決的社會問題的影響。我覺得我們是時候運用「集體捐贈、集體資助、集體學習」的方式,把對公益和對社會發展有興趣的「有心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啟發成長,一起為本地的公益機構帶來更多源於公眾的資源。

作者帶領一眾基金會員去西雅圖公益探訪

於是,回來後我和聯勸基金會秘書長找到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發起了「一眾基金」。平時,我在帶寶寶的同時,以業餘非在職的形式運營著一眾基金,目前已有近百位捐贈人,資助了上海地區三家公益機構。

3月21號晚6點,我也將會在華東師大開設講座,介紹這個國內第一家「集體捐贈」形式的公益基金。

除此之外,我也還在醞釀另一個公益與商業結合的事業,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因為成功實現而被躍然紙上。

公益的參與方式,可以全職作為一份工作,也可以業餘,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像旅遊,健身一樣,把它列為生活的一項。

它可以幫你從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里抬起頭,看看更廣闊的世界,也可以讓你在助人助事的過程中,發揮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更大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雞蛋 的精彩文章:

慢性咽喉炎不能過分清熱,一個民間小偏方,雞蛋加它,可輕鬆根除
花式煮雞蛋,那些不得不說的日本廚用小工具

TAG:雞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