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片點評 橋

圖片點評 橋

橋樑與道路相連,是道路的組成部分,有了橋樑世界上的道路才得以逶迤綿延無限延伸。我們常說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形象地概括了人類為確保道路貫通所作的努力。生活中凡是有水有峽谷或是需要解決明顯高低落差的通途時,除了隧道大都依靠各種各樣的橋樑。橋樑也是人文景觀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也是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具體體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普通的自然風光中,如果有合適的橋樑作為點綴,不但可為畫面增添人文氣息,而且也為畫面增添了些許靈氣和生機。

Sundial Dreams

 In The Enchanted Garden

Kevin Kern 

00:00/04:46

烏本橋晨曦 王慧芬 攝

點評:烏本橋是攝影人拍攝較多的題材,多數攝影人愛以長焦鏡頭拍攝橋樑的局部。作者卻選擇以廣角鏡頭擴大了取景視野,在納入橋樑的同時還突出了天空的雲霞飛鳥等,以較多的信息量展現出烏本橋的環境特點。

雲端上的高速 王江/詮攝匯 攝

點評:長焦鏡頭從遠處取景,令前景、中景、遠景得到壓縮,增強了山峰和雲霧的密度感,橋樑與自然環境結合得越發緊密。用光也頗具特色,不難發現受光面與陰影面的雲霧形成了鮮明的冷暖色彩對比。

廊橋夜曲 楊海燕 攝

點評:浙南廊橋屬於我國目前保存較多較完好的極富地方特色的古式廊橋,作者利用ISO1600高感光度拍攝夜景中的廊橋,高感之下的滿天繁星用來襯托古老橋樑,形成了詩化的意境。長時間曝光下不但星星繁密,而且地面層次也依稀可見,冷調天空與暖調橋樑也形成了鮮明的冷暖色彩對比。

生活中常見的橋樑都有其獨特結構或外貌特徵。勞動生產力低下時期,人類建造的橋樑僅從實用角度考慮,是簡單便捷的交通設施。據專家考證,我國最早的橋樑是浙江泰順的「碇埠」,它被稱為是原始橋樑的雛形。其造型非常簡單,就是安放在水面墊腳石塊所演變的固定的石塊石柱。以後再往石柱上墊以石條石板或樹榦等,就成了原始的橋樑。「碇埠」雖然原始,但目前仍在浙江泰順、江西婺源等地的鄉間發揮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民眾逐漸發明了石拱橋,結構簡單造型科學且不乏美觀感的石拱橋,一度成為我國古橋的一大特色,至今在全國隨處可見。改革開放後我國橋樑建設更有了重大拓展,城市中的立體高架橋,尤其是長達十多千米、數十千米的跨海大橋更是蔚為壯觀,為攝影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拍攝資源。

承載 喬和平 攝

點評:利用相當於150毫米的中長焦鏡頭視角,截取了現代拉索橋的局部,經橫平豎直的規整構圖後,極其簡單的色塊線條形成了簡練畫面,營造出一種速寫般富有形式感的極簡構圖效果。

大橋上下 范家庠/詮攝匯 攝

點評:作者利用小東江經常出現的濃霧,屏蔽了遠處景物,還形成了淺暖色調的簡潔背景;近景、中景、遠景關係分明,藉助橋樑框架讓橋上較多的人物與橋下孤舟形成了相互呼應且不失規整的構圖。

小橋流水人家 彭正華 攝

點評:古橋、老牛和掮犁的農夫一起,形成了江南農村特有的田園氛圍,而偏冷的基調則強化了現場的寧靜氛圍。作者在橋下取景,利用橋洞形成了「景中有景」的效果。此外,天空與橋的比例也控制得比較合適。

從審美角度來說,無論是古老的石拱橋還是各式現代橋樑具有同樣的拍攝價值。如果說石拱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那麼現代化的高架橋拉索橋等就是現代科技與機械化施工結合的偉大成果。但我們拍攝橋樑並不僅僅為反映橋樑結構或作科普介紹等,更多的時候需將橋樑所處的環境反映出來,常常需要將橋樑作為相關環境中的重點對象或是作為環境的點綴物,以點睛之筆顯示出來。尤其是表現「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在反映「美麗中國」的重大主題時,精心展示橋樑以及橋樑所在地的建築布局環境特色,體現其歷史風貌和自然風貌,更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長期任務。

騰飛的生命線 傅積善 攝

點評:無人機為攝影人以全新視角表現高架立交橋的恢弘氣勢提供了極大便利,作者選擇了一個比較合適的拍攝時間,確保畫面保留了較為濃郁的天光藍調,使藍調自然環境與暖調橋樑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如取景視角能再高一些,橋樑的線條效果無疑將更為舒展分明。

廣濟橋 蔣清剛/詮攝匯 攝

點評:作者利用大疆無人機從高空俯拍,充分利用了光線照射以及取景角度的變化,將背景處理成接近黑色的暗調效果,有效突出了橋樑、架設浮橋的船隻以及掠過水麵的白鷺等。

遠望 原嬋 攝

點評:畫面構圖簡潔明快,充分利用線條展示出極簡型構圖的魅力;無人機居高臨下的拍攝視角,有效刻畫了跨海大橋舒展的弧形結構;感覺薄霧籠罩下的畫面反差稍偏弱,建議可作適當的反差調整。

一般來說,拍攝橋樑的理想用光是側光,側光能使橋樑的總體輪廓包括細節等呈現較強的立體感。此外,藉助側逆光拍攝也會有不錯的效果。側逆光與大側光在表現橋樑的立體感方面有點相近,相對來說橋樑的受光面較少,色彩感會稍差。不過,在逆光、側逆光的偏暗背景反襯下,橋樑作為主體有時其立體效果往往顯得更為鮮明。由於橋樑尤其是那些跨越深山峽谷的高架橋或是跨海大橋無不形體巨大,外加周邊地理環境很複雜,攝影人在拍攝過程中選擇用光、取景角度等明顯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即使你願意多花時間去尋找也未必能隨心所欲。如今只要充分利用無人機航拍,就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作出較自由的選擇,在高空中甚至可以將橋樑的投影等一起納入畫面以形成別具一格的光影效果。因此可以說,合理合法地用好無人機航拍,堪稱表現橋樑的事半功倍舉措。

雷雨中 酈以念/詮攝匯 攝

點評:作者選擇了合適的素材,再結合比較巧妙的後期處理,營造出一種電閃雷鳴的神秘氛圍,給人以一種滄桑感;畫面的偏暗基調尤其是暗色調山峰利於反襯閃電形態,古橋的造型以及現場人物走向與閃電形成了呼應,畫面總體構思顯得較為自然。

永川長江大橋 劉洪兵 攝

點評:畫面為施工中尚未通行的大橋,作者利用無人機飛到橋樑正中位置取景,將兩個橋柱一起納入畫面,形成了框架式構圖。在增強畫面縱深立體感的同時,還自然地形成了對稱特點鮮明的視覺效果。

金光穿洞 路寶英 攝

點評:「金光穿洞」是頤和園的經典場景,只有在冬季特定時段光線照射下,才能形成理想的光影及金色的暖調氛圍。畫面色彩鮮明,橋樑呈現很強的立體感。感覺構圖稍顯局促,如取景範圍再稍大些,為橋樑四周尤其是上空適當多留些空間,畫面給人的印象將更為大氣自然。

獨木橋難行 陳鎮淮 攝

點評:攝影師敏捷地抓住了騎手的自行車穿越獨木橋即將傾倒於水中的瞬間,令畫面充滿了戲劇性效果。自行車的位置恰好接近於黃金分割部位,在平衡中體現出變化和動感,人物的誇張動作則有效強化了現場的驚險感。

儘管無人機拍攝的優勢很明顯,但並不意味著用照相機的地面拍攝就沒有優勢。利用相機從常規視角拍攝有它的靈活性,除了圖像質量更高外,另一個重要優勢是能更有效地利用現場的前景等來豐富構圖變化,提升畫面意境。至少就目前的拍攝設備性能而言,無人機的靈活性畢竟還不如手持相機拍攝來得更為便捷高效,因此「雙管齊下」才是拍好橋樑的最佳方案。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17期·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圖片點評 空間縱深
拍月全食要抓住關鍵時間點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