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工作中與人高效溝通,先從「三性」上做足「功課」
我常常會在微信上遇到問我「在嗎」的人,每次看到這兩個字,這就沒有了回復對方的衝動。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沒那麼多時間和你聊天。特別是在工作中,有事直接說,不浪費別人的時間,才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通常來說,溝通路徑越短的人越容易達成目的。
我們把從溝通的原點至到達溝通目的地所花費的時間、步驟、過程等統一叫做溝通路徑。溝通路徑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溝通的一個完整的循環是:發出信息-信息傳遞媒介(微信、電話、見面)-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反饋(發出)信息。人們在經過了多次的溝通循環之後,完成了溝通。
溝通路徑並不是固定的,同一個目標,不同人所花費的時間、步驟不一樣。 縮短溝通路徑不僅會節省對方的時間,使對方一目了然,不用再多費口舌詢問其他信息,另一方面來說,也促進了對方幫助自己達成目的的意願。
要想縮短溝通路徑,讓溝通更省時更高效,就得在溝通前做點「功課」,力求做好以下「三性」:
——精簡性。多餘的信息會掩蓋想要傳達的重點,特別是在工作中,一個人說很多廢話,只會模糊對方的重點,不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建議在溝通前先想清楚,把與目標無關的多餘信息刪掉,把重點捋清,該說的話精簡歸納,只留下最核心的信息。這樣才有利於對方清晰地了解到你的訴求。
——預見性。普通人之間的溝通路徑是A-B-C-D-E-F-G,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而高效的人之間的溝通路徑是A-D-G,省略中間的溝通步驟。而要做到溝通預見性,要求一個人要有預見性思維。除了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也能預見對方的反應和行為,並就此調整自己的話術和節奏。
——準確性。就是要求在溝通時,除了無法確定的事項,盡量以準確的信息替代語意不明的詞語。力戒使用「大概」、「可能」、「估計」、「這兩天」之類語意不明的詞語。「幾天以後」不如「某日」來得準確,「等一會兒」不如「等5分鐘」來得準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朱葉)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寒冬里咳嗽怎麼辦?這些小偏方選一個適合你的吧!
※科學備孕,准爸爸的飲食很重要
TAG:大眾衛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