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賢史考:再談被遺忘的邳州翰林杜鳳藻

鄉賢史考:再談被遺忘的邳州翰林杜鳳藻

邳州杜氏一世祖定邦公,為陝西延安府人氏。於明初洪武二年到下邳任城督之職;在洪武九年,出任南京直隸區(相當於省)都指揮使(正三品,為一省最高軍事長官),駐軍下邳,戍守屯田,建功立業。定邦公駐下邳任都指揮使時,治軍管農,為官公正,深受百姓愛戴。後因年邁卸任,未歸原籍陝西延安府,置產定居於邳州偃武鄉閭村(據《閭村杜氏家譜》記載:「閭村杜祖根在陝西延安府,延安府杜氏祖根在西安東南杜陵。」因杜甫乃閭村杜氏的先祖,所以杜氏的堂號為「詩聖堂」)。定邦公死後安葬於岠山之陽,原墳塋佔地83.5畝。五、六百年來,一直有李姓人為之看管。那時,北方戰亂尚未平息,直接關係到已定都於南京的明王朝的安危。朱元璋遂命徐達挂帥,大將常遇春為先鋒舉兵北伐。定邦公長子杜國圭奉詔隨徐達所率之師北征。數十萬人經下邳,入滕州,進濟寧,攻北京。元順帝出逃漠北,元亡。杜國圭因戰功卓著,被封于山東濟州(今濟寧市),後定居於杜官屯。定邦公次子杜國寶、三子杜國璽世居下邳,枝繁葉茂,瓜瓞綿綿。

杜家雖肇於武門,但卻以詩書繼世。定邦公十五世孫杜鳳藻,就是杜家後人中的佼佼者。杜鳳藻,字鳴岡,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進士,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在告老還鄉時,道光皇帝曾賜給杜鳳藻黃馬褂和用金絲楠木做成的數盞宮燈。

當年,杜鳳藻帶著兩名家丁,從京城(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北京便成為首都。)沿京杭大運河坐官船南下行至山東省的臨清縣時停船登岸,前往官驛投宿。掌管官驛的人,見杜鳳藻一行三人衣著樸素,以官驛要迎接翰林大人入住為由,極不耐煩地往外攆他們,任憑杜鳳藻與其百般商量,哪怕只是在屋檐下住上一宿也不行。當時,天降大雨,主僕三人也不可能再去別處投宿。無奈之下,杜鳳藻只好向掌管官驛的人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一下子把掌管官驛的人嚇得久久合不攏嘴。其人在反應過來之後,不住地跟杜鳳藻道歉,還說他在得知近期有翰林要經過的消息後,專門準備了上好的房間和供其隨從們休息的地方,只是做夢也沒想到翰林竟是眼前的這個老先生。打那以後,杜鳳藻也就落下了一個「迂翰林」的外號。

初六那天,杜鳳藻和兩名家丁,沿京杭大運河坐官船行至邳州境內,在泇口停船登岸,教訓完兩個想吃「白食」的衙役後,雇了一輛馬車,向位於艾山南洪福山前的邳州縣衙駛去。到了邳州縣衙下車時,一個家丁突然發現道光皇帝賜給杜鳳藻的黃馬褂不見了,嚇得面如土色。杜鳳藻安慰家丁說黃馬褂不見就不見了,只要別聲張出去就行。目睹杜鳳藻家丁收拾作惡衙役的車夫,深知杜鳳藻是個好人,不僅沒有收他的車錢,還在與他們分手後不久,即將沾了些塵土的裝有黃馬褂的包袱,送到了杜鳳藻手中。原來,車夫離去後一邊趕車,一邊大聲吆喝:「誰拾到翰林大人的黃馬褂了?拾到的趕緊交出來,拾到不交者得殺頭、滅九族!」就這樣,聰明的車夫在泇口街上順利地找到了杜鳳藻家丁丟失的那件黃馬褂。

翰林衣錦還鄉,不僅對於杜姓族人來說是件大事,就連當時邳州有名的庄、馬、竇、戴四大富豪,也紛紛捐資助杜家修建翰林府,僅銅製錢就盛滿了幾間屋。然而素不愛財的杜鳳藻將這些錢財又原封不動地一一退了回去。可此舉卻氣壞了那些想沾翰林光而發財的族人們!自此,「迂翰林」的名聲越叫越響!

1845年夏,邳州連降數天暴雨,岱山鄉的「人五」李桂之(有一定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的人)在上游帶人往下放水,碾庄鄉的「人五」曹德明則組織人去柳園口堵口子。一番較量之後,岱山鄉的那伙人佔了上風。李桂之不但叫囂著要把曹德明扔到大水裡淹死,還口出狂言說碾庄沒有「咬狼的犬」。 曹德明猶如斗敗的公雞,狼狽不堪!經人指點,他在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的時候就來到了杜翰林的家門口,長跪不起。那時,習慣夜讀的杜鳳藻尚未起床,等他起床後已是日上三竿。杜鳳藻讓曹德明起來,可是那後生也倔,非得讓翰林答應他所求的事才肯起來。杜翰林問明了事情的經過,答應為碾庄人出頭。曹德明才千恩萬謝地起身離開。李桂之在得知此事後,著實嚇出一身冷汗。他後悔當初不該把話說得太絕。可是世上哪有賣後悔葯的啊!只有癩蛤蟆墊床腿——死撐到底。為了阻止杜翰林進徐州府告狀,李桂之出錢包下了從碾庄到徐州一路上所有的客店。可是他也太小看讀了那麼多聖賢書的杜翰林了。在看到杜翰林用皇帝親賜的宮燈照亮時,有哪個客店的掌柜敢不讓他投宿?杜翰林找到了時任徐州知府洪玉珩,道一聲:「年兄!」之後,遂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給洪玉珩聽了。洪知府當即命人嚴查此事。很快,這件事就被弄得水落石出,並且揪出了李桂之的後台就是他師父——徐州府師爺。徐州知府當堂罰李桂之出錢請戲班子,為碾庄人唱了一個月的大戲,並且在河岸上立了塊石碑,請石匠刻上字記錄此事(有人在1958年扒河時曾親眼見到了這塊被挖出來的石碑,但現已不知去向)。

851年(咸豐元年)閏八月,因黃河決口而引發的邳州那場大水過後,仗義疏財的杜鳳藻的家裡也斷了糧。迫於生計,萬般無奈之下,杜鳳藻和哥哥杜鳳阿一起前往南方逃荒。當他們來到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時,恰好遇到一大戶人家在為其兒子辦喜事。好心的家主看這老哥倆可憐,就收留了他們並安排在柴房住下,順便請他們為自己家辦的喜宴燒鍋。杜鳳藻雖滿口答應,但就是不去燒鍋。原來,讀聖賢書多年的他頗有些清高,又豈是燒鍋攮灶之人。被管家逼急了,杜鳳藻只好拿出黃馬褂亮明了自己的身份。那大戶人家的主人見此情景,大喜過望。杜翰林的突然出現不僅讓他家的喜事錦上添花,同時也讓原本想白吃白喝然後再趁機敲一筆竹杠的劣紳,垂頭喪氣地悄悄溜走了。

《被遺忘的翰林杜鳳藻》之二的創作感言

自《被遺忘的翰林杜鳳藻》一文發表以後,針對熱心讀者提出的問題,我再一次踏上了尋訪翰林之路。

在杜村,只要一提起翰林杜鳳藻,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因為杜翰林是所有杜姓人的驕傲!就連一位我稱她為二大娘的杜家媳婦,也十分激動地對我說:「我當年在趙墩鄉的劉樓娘家時就聽說過杜翰林的事情。」他們帶我找到了杜翰林的墓和一些遺物,但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那代表科舉時代的「榮譽證書」——旗杆石,卻被鄰村人外姓人、綽號為「二毛鎘」的人給砸毀了;還有那欲建街所置辦的四個大碾盤也在1971年被人敲碎後壘豬圈了!

通過數位有年人的口述,我又獲知了不少關於翰林杜鳳藻的故事。至於杜鳳藻究竟是哪一年考中的進士,在北京工作的老表曾幫我去國子監博物館實地查看,其結果是進士題名碑因歷經數百年的風化被剝蝕得太厲害,已無法辨認上面的字跡。所以我只能依據老人們的口述寫作此文了。文中欠缺和不足之處,懇請造詣深的方家指正!畢竟,我也儘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乘興走筆 的精彩文章:

醒世恆言:何巧女捐公益巨款引爆網路的背後
藝壇漫話:小議微拍與潤格

TAG:乘興走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