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里,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登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人描寫了泰山的雄偉磅礴,
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
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一直想去趟泰山,今日終於成行。
坐火車到泰山站下車是早上的六點多,
天還未亮。
花十元錢可以把行李箱寄存在
火車站旁的小件寄存處,
非常方便。
坐3路公交第一班車直達泰山腳下紅門站。
從這條被譽為御道的路線開始徒步登山。
此時天剛微亮,
泰山以一種朦朧的姿態
展現在我的視線中。
感覺它不是很高,
但能得到72代君王封禪,
泰山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
心中有些激動,
也有些迫切。
從一天門入山,
台階不多,步道緩和,
兩邊山體中巨大的石塊和土壤並存,
高大古老的側柏生長其中,
給人以蒼勁古老向上的氣勢。
今天是正月初六,
遊客多是扶老攜幼的一家人,
大家一路行走一路笑聲。
進山的道路比較和緩,
兩邊有河流。
只是在初春季節,
溪流時斷時續。
太陽光透過側柏的樹梢,
襯托出遠處的山峰如水墨國畫一般,
莊嚴感十足。
這一路沒有想像中的艱難,
多是一些刻石、碑碣、廟宇,
寺廟前留有許多祈福的人們
留下的祈福語、祈福鎖、祈福紅帶等。
不少的遊客都帶著從山下買的香和黃紙,
把自己的祈願託付給萬物神靈,
修得心靈的慰藉。
登山隊伍中有一對父女引起了我的興趣,
特別想給他們拍張照片。
年輕的父親帶著三歲左右的女兒,
爸爸牽著女兒的小手,
彎腰告訴她:
「來,我們開始爬。」
小姑娘點點頭,
父子倆爬上一個十幾級的台階,
然後休息一下,
爸爸再告訴小姑娘:
「來,開始,我們爬上去。」
小姑娘很乖巧的跟著爸爸
又爬上了一個十幾級的台階。
就這樣,
他們一直在離我們不遠的後面跟著,
沒有多餘的話語,
父女倆是那樣的和諧、堅定,
特別佩服小姑娘的堅持和勇氣,
還有那位爸爸的耐心和智慧。
爬山隊伍中見得多的是一家三口爬山,
父母一會問一下孩子累不累,
特別是一些媽媽恨不得背著孩子走,
孩子走一會就心疼的不行,
問寒問暖,最後導致半途而廢,
不要說登十八盤了,
連中天門不到就下山了。
從紅門萬仙樓門票檢驗口到中天門,
一路台階不是特別陡,
一般爬幾個台階就走一截平路,
但沿途景點眾多。
紅門宮創建年代無考。
宮前建有
「一天門」、「孔子登臨處」、
「天階」、「三重石坊」,
是泰山中溪的門戶。
清人趙國麟曾留詩:
「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
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萬仙樓是萬曆皇帝
為紀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癒,
感念泰山聖母有功而敕建的。
青山綠水之間,
矗立著這座門樓式建築,
雕樑畫棟,莊嚴雄偉,
白雲藍天映襯著黃色的琉璃瓦,
一派皇家風範。
因泰山是華北地區的兩大神山之一,
神仙眾多,
民間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極頂,
其麾下眾神遍布泰山的角角落落,
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
一石一水都具有靈氣,富含神韻。
斗母宮是泰山景區中最為幽靜的所在。
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它臨溪而建,
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
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
並與山門連在一起,
來到斗母宮,
北看天門,
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
南望來路,
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
中天門是登泰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
是紅門登山路線的半程,
上下必經之地。
中天門後面有公路通向山下,
有景區班車直通山下的天外村,
很多旅遊團隊都是從山下坐車到中天門,
然後選擇坐索道到南天門。
這樣遊覽最省力,
但體會不到登山的樂趣
以及回來後的回味無窮。
過了中天門,遊人明顯增多,
從山下坐景區班車上來的遊客興緻很高,
人們都在忙著拍照,
周圍的群山
在朝陽的映襯下如詩如畫,
水墨丹青。
想拍到一個沒有人物的純景物的照片,
簡直太難了。
有幾個遊客正在和
一個賣泰山石擺件的商販講價,
一個要價40元的小擺件
最後20元成交。
以前在門前總見人們立著一塊石頭,
上面刻著「泰山石敢當」,
所以對泰山石有著一份特殊的認識。
有一個遊客手裡拿著一個
從路邊撿來的泰山石
(大約有5公斤左右),
看起來特別高興,
也不管一路爬山勞頓。
真的感覺到了人們
對泰山石的那份敬仰。
在泰山頂上,
泰山石以一種震撼的姿態
走入人們的視野。
山頂上到處可見裸露的岩體,
山石或匍匐在地成群結隊,
形態各異;
或高大聳立如斧切一般,
筆直向上;
或相依相伴,錯落有致,
寓意深刻。
在玉皇頂東側的日觀峰上,
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橫出,
名為「拱北石」,
其形猶如起身探海,
又名「探海石」。
石長6.5米,北西8度,
與地面夾角30度。
是登岱觀日出的好地方。
古人有
「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
蒼茫海氣連雲動,石上遊人別有情。」
的詩句。
有雅興的遊人可至此,
或觀日出奇觀,
或賞彩雲飛渡,
趣味無窮。
還有一處地方,兩邊山石聳立,
中間僅靠三塊石頭互相接力,
連接成石橋,特別令人驚異,
被稱為「神仙橋」。
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真是奇異妙哉!
還有一處兩塊石頭相伴而立,
像父子二人悠閑散步一般,
上書「奇觀」二字,
真的不枉此名。
還有很多令人叫絕,
形態各異的石刻,
筆法蒼勁有力,
和著一塊塊巨石屹立在泰山之巔,
為這座五嶽之首的神山增色不少。
過了中天門,
從紅門徒步登山的人們
已消耗了不少體力。
時不時有從山上下來的遊客,
人們登一截就問距離登頂還遠嗎?
有人回答不遠了,轉過彎就到。
心中想,
都說登泰山難,也沒啥啊,
自己感覺體力沒消耗多少。
我暗喜自己這兩年的徒步沒白鍛煉,
就跟著大夥一路前行。
但等真的轉過彎,
我才覺得前面是
老哥一句善意的玩笑,
此時的泰山才露出了它的真容。
遠遠望去,
在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
雙峰夾峙,彷彿天門自開,
一座天梯扶搖直上。
仰視天門,
盤路陡絕,似天梯倒掛。
天梯上有密密麻麻眾多的遊客,
我有些發怯,本身又有點恐高。
但看著旁邊有比我年齡大好多的長著,
有幾歲的孩童,
還有背著小孩子的年輕爸爸媽媽們,
我不好意思停下腳步,
心裡給自己打氣,
別人可以我就可以。
但爬到台階的半中間
我就緊張的不行了,
為了克服恐懼心裡,
我緊緊抓著愛人的手,
還不時輕聲哼唱兩句,
轉移一下自己
一直擔心恐懼怕掉下去的心理。
泰山有三個十八盤之說。
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
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
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
共計1630餘台階。
「緊十八」西崖有巨岩懸空,
側影似佛頭側枕,
高鼻禿頂,
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盤岩層陡立,
傾角70至80度,
在不足1公里的距離內升高了400米。
在前兩個十八盤,
雖然泰安今天的溫度已達10幾度,
但泰山的台階上還是有不少的冰,
加上遊人眾多,冰有些熔化,
增加了登山的難度。
我是低頭專心致志爬山,
一直告訴愛人一定要把腳踏實,
慢慢爬,別著急。
我爬的小心翼翼,提心弔膽。
每爬完一組台階,
會有一個小平台過渡到另一組台階,
我們會在這個小平台上休息一下,
欣賞一下美景。
小平台上人特別多,
休息的、
吃點東西補充體力的、
拍照的、
賞景討論的。
看著周圍或一家人、
或一個團隊、
或剛認識的夥伴,
大家互相鼓勵,善意的逗樂,
心中要登頂的慾望越來越強烈。
每上一組台階,
眼前的景色就變換一種意境,
泰山雖然多是石頭,
但一步一景,
景景令人大開眼界。
不管怎麼爬總覺得頂峰就在那兒,
不近也不遠,
就那樣高高在上的看著你。
沒有其他的捷徑,
此時只能一步一步往上爬,
心裡想著每爬一級就靠近頂峰一點。
特別是到了緊十八盤的位置,
坡度已近七八十度,
登山的人們都已很疲憊,
我一直想打退堂鼓,
但又心不甘。
此時遊人很多,
上山和下山的都不少,
好在台階兩邊安裝了
粗的鐵管做扶手,
我緊抓鐵管,
心中的恐懼感減少了好多。
但大多時候人們會扶著鐵管休息,
所以每爬幾級台階就得離開扶手。
一離開扶手我就趕快抓住愛人的手,
這樣才敢往上邁步。
上下的人特別擁擠,
時不時上山的就和下山的頂在了一起,
大家互相開玩笑說:
應該設置成快車道和慢車道,
這樣登山既省力又快,
不會造成擁堵。
不過大家都能互諒互讓,
登山過程還是很暢通的。
我即不敢抬頭向上看,
也不敢回望來時景,
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往上爬。
終於看見南天門了,
旁邊有人說到頂了。
還剩幾個台階要爬,
真的是考驗人的毅力,
這幾級真的是咬著牙登上去的。
站在南天門回望,
眼前的一切都應了
那句「一覽眾山小」。
很自豪自己站勝了自我,
我一個勁的告訴愛人說:
我覺得我好厲害,竟然登上來了。
旁邊的一位朋友也說:
是很厲害,
能登上來的都是好樣的。
十八盤的每一處景點都氣勢宏偉,
華麗震撼。
據傳始皇帝登臨泰山時,
山高坡陡,轎夫汗出如雨,
沿途休息,至頂。
皇帝也感到累得很了,
大抵是忽然感覺要以人為本,
於是乎問隨從:
轎夫休息了幾次?
亂曰:十八次。
得名十八盤。
泰山十八盤
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
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
此處兩山崖壁如削,
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
十八盤在對松山北。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
舊稱雲門,今名開山,
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辟。
十八盤自此而始。
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西岩有清道光年間
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
坊址東為大龍峪,
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
新盤口北兩山陡立,
東為飛龍岩,西為翔鳳嶺,
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
谷中上有南天門,
下有升仙坊,
由十八盤相連。
南天門恰處於谷口,
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
以人工之力
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
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
石壁谷兩側有
「天門長嘯」、
「層崖空谷」、
「天門雲梯」、
如登天際」等石刻。
南天門在十八盤之盡處,
舊稱三天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
山於此為最危聳。
元中統五年(1264年)
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
門為閣樓式建築,
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
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
氣勢雄偉。
門側有楹聯曰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元代杜仁傑曾撰刻
《天門銘》記錄其事,銘日:
「泰山天門無室宇尚矣。
布山張鍊師為之經構,
累歲乃成,
可謂破天荒者也。」
刻石現仍在天門西側的石室內,
保存完好。
《泰山小史》也贊南天門
「在十八盤上,
高插霄漢,兩山對峙,
萬初中鳥道百折,
危級千盤。
松聲雲氣,迷離耳目衣袂之間。
俯視下界則山伏若丘,
河環如綳,天地空闊,
無可名狀。」
南天門是泰山的驕傲。
征服了十八盤,登上了南天門,
有一種勝利的喜悅蕩漾心間,
俯視群山,一覽眾小。
站在玉皇頂,
猶如皇帝臨朝,群山如臣,
皆臣服腳下。
前往碧霞寺燒香朝拜的人們
前呼後擁,熙熙攘攘,
想轉個身都難,
也許人們都是為了燒高香。
泰山之巔的一炷香
寄託著人們的虔誠和祈願。
此時不管是在日觀峰還是在玉皇頂,
亦或是捨身崖、神仙橋、
五嶺之尊……
處處讓你覺得
前面所有千難萬險的跋涉都值得。
玉皇頂海拔1546米,
氣勢雄偉,拔地而起,
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
是泰山主峰之巔,
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
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
明成化年間重修。
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
望河亭、東西配殿等,
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
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
遠古帝王於此燔柴祭天,
望祀山川諸神。
殿前有「極頂石」,
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
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
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
設壇祭天之處。
東亭可望「旭日東升」,
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日觀峰位於泰山玉皇頂東南,
古稱介丘岩,因可觀日出而名。
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
南可望越,
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
觀日長廊全長30米,
亭廊銜接,
似仙閣矗立,鮮艷奪目。
南天門以上圍繞著泰山極頂的區域,
被稱作岱頂景區,
面積約1.6平方公里。
岱頂海拔已高,
由於氣壓、溫度諸因素的影響,
景觀與山下迥然有別,
堪稱奇妙,
因此人們又稱岱頂為「妙區」。
置身岱頂只覺日近雲低,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不斷營構的
「天府仙境」與大自然賦予的
奇異景緻交相輝映,
使人感到虛幻飄渺,
不知這裡是人間天上,
還是天上人間。
泰山,五嶽之首,
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
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
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
民族團結的象徵,
歷朝歷代,
無論誰當上皇帝,
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
無論是帝王將相,
還是名人宗師,
都對泰山仰慕備至。
TAG:蝸牛的美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