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這本書,怎麼敢說自己是「吃貨」
《隨園食單》里的飲食之道
本文共計3595字 |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
《隨園食單》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袁枚的思想比較自由開放,其字子才,顛倒此字可以稱他為才子。
他青年即中進士,入翰林院,本來是前程無限,結果40歲就辭別了官場。辭官後定居江寧,在南京小倉山下購築「隨園」,自號隨園老人,著詩論賦,悠遊其中近50年,詩文頗享盛名。
這或許是歷代才子的共性,因為自恃才高,不入俗流,不合官場,最後就選擇了做名流雅士,縱情山水園林,樂得清閑自在。
文人雅士的聚會總離不開吃吃喝喝,古今一樣。袁枚是個美食家,按今天的話,他就是一個資深「吃貨」。因樂於此道,每吃到好菜肴,一定讓自家的廚師登門細問,然後自己記下做法。他甚至「以轎迎其女廚來園製造」,可見愛好之深,用心之重,這使他成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美食家和烹飪家,他所著的《隨園食單》就是一部系統論述清代烹飪技術並涵蓋南北菜品的難得的著作。
下面就讓我帶您走入袁枚的美食世界。
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
——《典論》
一世的顯貴之人才懂得怎樣居住,三世的顯貴之人才懂得怎樣飲食。
| 如您不方便閱讀文字請點擊音頻收聽本節內容 |
每逢在某人家裡吃得很好,我就會讓我家的廚師前去拜師學習。四十年來,我搜集了各家的美味佳肴,有的學會了,有的學了六七成,有的只學到二三成,有的竟然失傳沒有學到。
我把這些做菜方法,都收集保存起來,雖然不一定很詳細,但也記下了出自誰家什麼菜,以表示敬意。我認為根據經典記載去做,總不會有太大的錯誤;置辦酒席的時候,也可以說出個所以然來。
或許有人會說:「每個人的愛好不同,就像每個人的相貌不同一樣,難道你還能讓天下人的口味都跟你的口味一樣嗎?」我說:「照著既有的方法去做總不會太離譜了。我雖然不能讓天下人都跟我的口味嗜好一樣,然而可以把我喜歡的介紹給別人。飲食之事雖然不足以道,但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凡物各有先天,
如人各有資稟。
先天須知
人的秉性如果天生低下愚笨,即使有孔子、孟子來教導他,也無濟於事;東西的品質不好,就是易牙(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相傳曾煮了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褒湯,易牙雖做菜一流,可這做人卻實不敢苟同)來烹煮,也一樣沒有味道。
其基本的要點大致是:豬最好皮薄,不可有腥臊味;雞最好是騸過的要嫩,不要太老或太小;鯽魚以扁身子、白肚子的為佳,脊背是黑色的鯽魚,骨頭粗大,放在盤子中也會顯得僵硬難看,鰻魚以在湖泊和溪流里生長的為貴,江里的,骨刺多骨節大;用糧食喂大的鴨子,膘肥肉白;沃土中生長出來的竹筍,節少而且味道甘鮮;同樣是火腿,而好壞有天淵之別;同樣都是台州的魚鯗,美惡也猶如冰炭之分。其他一切東西,都是這個道理。
大抵一席佳肴,廚子的功夫只佔其中的六成,採買東西的功勞佔到四成。
廚者之作料,
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
作料須知
女人雖然有天資國色,善於粉飾妝容,然而衣衫襤褸破舊,就是西施也難言其漂亮。善於烹調的人,醬要用伏天製作的,用前要先嘗一嘗味道是否甜;油要用香油,一定要檢查油的生熟;酒要用酒釀,要去掉糟粕;醋要用米醋,必須清冽。同時醬又有清濃之分,油又有葷素之別,酒也有酸甜的差異,醋還有陳醋新醋的區別,這些使用起來不可有絲毫的馬虎。
其他東西如蔥、椒、姜、桂、糖、鹽之類,雖用的不多,但都應當選擇品質上等的。
洗刷之法,燕窩去毛,
海參去泥,魚翅去沙,
鹿筋去臊。
洗刷須知
肉是有筋瓣的,剔除乾淨肉才能酥軟;雄鴨子有腎臊,削去才算乾淨;魚膽破了的話,全盤子都是苦的;鰻魚的涎水去不凈的話,滿碗都是腥的;韭菜應該去掉老葉留下白嫩的部分,菜要去掉外面一層用裡面的心。
《內則》說:「魚去乙,鱉去丑。」說的就是洗東西時要注意的。諺語說:「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也是說的這個道理。
調劑之法,相物而施。
調劑須知
有的菜製作時酒水都要用,有的只用酒不用水;還有的專用水不用酒;有的鹽和醬要一起用;有的只用清醬不用鹽;有用鹽不用醬的;有的東西太肥膩,得先用熱油煎一下的;
有氣味太腥,要用醋先噴一噴的;有用冰糖來提鮮味的;有用煎炒的方法來做比較好,能夠讓味道進入菜里去,像煎炸的東西就是;還有以湯多的為好可以讓菜浮在上面,讓味道都融在湯裡面,清浮的東西就要這樣做。
凡一物烹成,必須輔佐。
搭配須知
諺語說:「什麼女子配什麼丈夫。」《禮記》說:「比擬一個人,必須以與他相同的一類人做比喻。」烹調的方法,又有什麼不同呢?大凡一種東西要做成功,必須要有東西輔佐。
只有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才能恰到好處。其中可葷可素的東西,蘑菇、鮮筍、冬瓜就是;可葷不可素的,蔥、韭、茴香、新蒜就是。可素不可葷的,芹菜、百合、刀豆就是。常看到有人把蟹子粉放到燕窩裡面,把百合放在雞肉、豬肉裡面,好比是讓遠古時候的唐堯與西晉的蘇峻對坐,簡直是太荒謬了。但也有葷素互用很出效果的,比如炒葷菜時用素油,炒素菜時用葷油的就是。
味太濃重者,只宜獨用,
不可搭配。
獨用須知
放眼歷史,如唐憲宗時的宰相李絳、明神宗時的首輔張居正之類的人,必須專用其長,才能人盡其才。食物中,鰻魚、鱉蟹、鰣魚、牛羊肉等,都是只能單獨食用,不可和其他東西搭配烹煮的。
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的味道太濃厚,力道很大,缺點也很明顯,用五味調和,全力來壓制它,才能取其長處去其弊端。哪裡還顧得上捨棄它本來的主旨而另生枝節呢?
金陵人喜好用海參配甲魚、魚翅配蟹粉,我一見這種做法就皺眉頭。甲魚、蟹粉的味道,被海參和魚翅分掉了會顯得不足,而海參、魚翅的弊端,甲魚和蟹粉都染上了還有餘。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火候須知
有的東西需要武火,像煎炒的東西,火弱了食物就會疲塌了;有的就需要文火,像燉煮的東西,火猛食物就枯乾了;有先用武火後用文火的,收湯的東西就是,性子急就會皮焦而里不熟;有越煮越嫩的,像腰子、雞蛋之類;有火稍微一大就不嫩的,像鮮魚、蚶蛤之類。
炒肉起解鍋遲了紅色就變成黑色的了,魚起鍋晚了活肉就變死了。頻繁打開鍋蓋,就會沫多而香味少。火滅了又重新點著燒,就會走油失去味道。
道家講究丹成九轉才有仙氣,儒家則以不過不及為適中。做廚子的,如果能懂得火候適當而謹慎伺候,這就差不多掌握要領了。
求色不可用糖炒,
求香不可用香料。
一涉粉飾,便傷至味。
色臭須知
眼晴和鼻子,都是口的比鄰,也是口的媒介。佳肴從眼看到鼻嗅,色味便有不同。好的菜肴放在眼前,假若像秋雲一樣明凈,顏色艷麗如琥珀,芬芳之氣撲鼻而來,不必非要牙齒咀嚼過,舌頭品嘗過,也可以知道它有多麼好。
然而追求菜品的色澤絕不能用炒糖來達到,追求香味也不能靠香料。一經刻意雕琢粉飾,就會傷及菜肴的正宗味道。
一物有一物之味,
不可混而同之。
變換須知
就好比聖人設教,是要因人而施的,不能拘泥一律。這就是所謂君子成人之美啊!如今見到有些庸俗的廚子,動不動就把雞、鴨、豬、鵝放到一鍋裡面煮,結果不管是什麼東西做出來都是一樣的味道,吃起來味同嚼蠟。
我想假如雞、鴨、豬、鵝有靈的話,一定會到枉死城中告狀的吧!善於做菜的廚師,一定要多準備鍋灶、盆、碗之類的東西,使一件東西裝一種食品,一碗有一碗的味道。這樣會吃的人一定會品嘗出不同的味道,應接不暇,吃得心花怒放。
天下原有五味,
不可以威之一味概之。
上菜須知
上菜的講究:味鹹的應該先上,味淡的後上;味濃的先上,味薄的在後;沒有湯的先上,有湯的後上。
天下本來就有五味,不可只注重一種味道,以一概之。估計客人快吃飽了,飽則脾困,這時就要用辛辣的東西來調動客人的胃口;怕客人的酒喝多了,酒多則胃疲,這時就要用酸甜的東西來醒酒。
用貴物宜多,用賤物宜少。
多寡須知
煎炒的菜肴,東西多了則火力就不能使實物熟透,肉也不能鬆軟。所以炒一個菜用肉不得超過半斤,用雞、魚不能超過六兩。或許有人會問:不夠吃怎麼辦?我說:吃完了不夠,再炒一個就是了。
有的菜就必須東西多了才好,比如煮白肉,沒有二十斤以上的肉,煮出來就會淡而無味。煮粥也是這樣,沒有一斗米的粥漿汁不厚,還得計較水的多少,水多東西少,則味道一定淡薄。
良廚先多磨刀、
多換布、多刮板、
多洗手,然後治菜。
潔凈須知
切蔥的刀,不可以用來切筍;搗椒的白子,不可以用來搗粉。聞著菜里有抹布氣味的,是因為抹布不幹凈造成的;聞著菜有砧板的氣味的,是由於砧板不幹凈的原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廚師一定是先把刀磨好、多換抹布、多刮洗砧板、勤洗手,然後再做菜。至於抽煙的煙灰、頭上的汗水、灶上的蒼蠅螞蟻、鍋上的油煙,一旦進到菜中,即使再精心烹調的食物,也會像美女西施蒙受污穢,人人都要掩鼻而過的啊!
雞用雌才嫩,鴨用雄才肥。
選用須知
選用材料的方法:小炒用的肉要用後臀尖上的;做肉丸子要用前夾心的肉;燉肉要用硬短肋。炒魚片用青魚、鱖魚;做魚鬆用草魚、鯉魚。
蒸雞要選用母雞;燉雞用騸雞;熬雞湯要用老雞。雞用母的才嫩,鴨用公的才肥;蒓菜要用菜頭,芹菜、韭菜用的是菜根;這都是有定理的。其他的東西一樣,都可以依此類推。
務極其工,自有遇合。
本分須知
滿洲人做菜多用燒煮的方法,漢人做菜多做羹湯,從小就這麼做,所以擅長。漢請滿人,滿請漢人,各用自己擅長的菜,反而覺得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
現在的人忘其本分,還要格外討好對方。結果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反倒造成依樣畫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這就好比秀才進考場,就應該專心做好自己的文字,竭盡自已所能儘力做得工整,自會有理想的結果。
如果一定要遇見一個師傅就模仿,見到一個考官也臨摹,無異於學了點皮毛而學不到真東西,怕會終身不中啊。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
沒有人不吃東西,但真正懂得味道的人卻不多。
作為知名文士,袁枚的食單,除了味美,更講究一份優雅,一份規矩。書中涉及飲食方方面面,而所能「品味」的卻遠不只在飲食,細讀亦能從中窺得做人處事之道理一二,如今「舌尖」系列雖熱播,卻褒貶不一,重讀《隨園食單》,亦別有一番意趣。
凡事不可苟且,而於飲食尤甚。
因原書以文言寫就,不便大眾閱讀,故將此文翻譯為白話。欲了解更多《隨園食單》的精彩內容,可掃碼購買,特價圖書,數量有限,預購從速。
《隨園食單》袁枚 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出版
本文圖片:本書、網路
聲音呈現:陳晨
本文整理:益琿 李爽
驚
蟄
TAG:雲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