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問我愛上你要多少時間,其實只用了第一眼的瞬間 | 初次約會有幾個雷區不能踩?
KY作者 / 咯咯
編輯 / KY主創們
剛過去不久的假期里又掀起了一股「相親熱」,單身的男女青年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了相親大軍。然而,身邊許多期望通過相親找對象的人,卻要麼在見面後覺得不合心意,要麼就是在等待對方再聯繫中不了了之了。
除了相親以外,最近網戀也在漸漸成為一種熱門的脫單方式,微博上更是出現了一大波網戀奔現的表情包。只可惜,也有很多人的網戀奔現計劃在第一次見面時就夭折了。
可見,初次見面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在譬如約會的很多場合中,說是第一印象定成敗也不算誇張。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第一印象的知識,以及一份誠意的初次約會指南。
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是非常深遠的。雖然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準確的,但卻是最鮮明、牢固的,並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要說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著名的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一種人們在形成判斷時先入為主的心理偏誤。
在一個關於首因效應的經典研究中,心理學家Solomon Asch給了被試一組關於一個人性格的形容詞,並讓他們評價具有這些特質的是一個怎樣的人。實驗的被試分成了兩組,分別看了關於A或B的描述。
A:聰明的,勤奮的,衝動的,挑剔的,固執的,善妒的
B:善妒的,固執的,挑剔的,衝動的,聰明的,勤奮的
可以看到,對這兩個人的描述除了排列順序以外,其餘是一樣的。所以理論上,他們應該會收到差不多的評價。但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們並不理性:
在描述完全相同的情況下,A被認為是一個努力、有野心、有行動力的人;而B則被貼上了小肚雞腸、缺乏同理心等負面的標籤。
從積極到消極的排列順序讓人們對A形成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從消極描述開始的B卻給人留下了不那麼好的形象。
第一印象不僅在某種程度上主宰了人們的判斷,它還會持續地對兩人之後的交往造成影響(前提是第一面失敗後,還有機會再交往……)。
在一項研究中,學生們在一開始被要求互相自我介紹,接著他們會被問及對他們未來關係的預期,並回答問題來對他們配對的同伴進行評價。
接著,學生們在數周內都會在同一個環境中進行交流和接觸。結果顯示,即便在之後的兩個多月內學生要被迫與他們最初配對的夥伴交流,他們對彼此最初的評價依然在關係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研究者指出,本以為對他人的第一印象會隨著更多、更深入的溝通和了解逐漸失去它的影響力,但實際上最初的感覺依然長久地左右著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除非一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不同設定和情境下多次得到較大的「反轉」。
我們對初印象的依賴,
與我們對「不確定」的恐懼有關
不確定性降低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的提出者Berger Charles和Richard Calabrese認為,對我們而言,
在與陌生人初次相遇時最要緊的目標,就是在接觸過程中儘可能地消除不確定性,提高交流和對方行為以及兩人未來關係的可預測性。
我們對未知和不確定有著天然的排斥和恐懼(Rosen &Donley, 2006)。因此,在與他人接觸時,
我們會傾向於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十分有限的信息作出對一個人的判斷。
於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息,我們會根據角色圖式(role schema)或是刻板印象來幫助自己做出判斷。比如根據對方的穿著、職業、談吐方式等特點將對方貼上某一個群體的標籤,來幫助自己在短時間內了解Ta。
美國心理學家Ann Demarais和Valerie White(2007)在他們關於第一印象的書中寫到了
第一印象在作用時的三個特點
:
人們會在之後的交往中探尋與第一印象相符的信息,
而極少在意與第一印象相悖的事情,甚至忽略那些與自己判斷不符的言行。
人們傾向於將初次見面的人的行為歸因為其人品或個性的反映,而不關注可能的外部環境因素(e.g. 一個看起來怒氣沖沖的人,人們會覺得他平時就性格暴躁,很少想他是不是遇到了什麼不好的事)
人們在看到他人具有某個優點時,就會假定Ta還有其他與之相關的優點,即使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缺點亦然)。比如,一個人不善言辭,就假定Ta應該是個孤僻、乏味的人。
從這些特點中能夠發現,第一印象就像一個過濾器,人們通過這個過濾器看對方。這和完型心理學中觀點類似——我們通過舊信息形成一個貌似可信的框架,在框架中去解釋新的信息,新信息最終都會被整合進這個已存在的框架之中。
1. 「我想讓你知道我很牛x,但又不想讓你發現我自戀」
第一次約會,我們難免會想讓對方多了解自己的優點,想要不動聲色地推銷自己。此時,很多人會使用一種錯誤的表達策略——
故作謙虛的自誇
(humble bragging)。
「最近在上海市中心看中了兩套新房,可惜人窮只能選一套。」
「我都不知道當年是怎麼在哈佛畢業的,全靠運氣罷了。」
「我其實不太會化妝,昨晚還熬夜,今天簡直顏值低谷。」
「我能力真的很一般,年薪才剛過百萬。」
……
讀完以上幾句看起來十分厲(qian)害(bian)的謙虛自誇,想必你已經精準地get到了這個詞的意思。
這種表達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假意自嘲來掩飾自誇,一句話里涵蓋了抱怨和自謙,炫耀和顯擺等矛盾的原素在其中。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Sezer, Gino & Norton, 2018),在參與調查的樣本中,有超過70%的人都順利回憶起至少一次自己謙虛自誇的例子(數據上沒有呈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
但研究結果表明,
這個大家廣為使用的策略比直截了當的自誇更招人討厭。
研究對比了謙虛自誇和直接的自誇,發現人們不僅能一眼看穿前者的「假謙虛」,並且認為這種方式更不真誠,也更不願意向謙虛自誇者提供幫助。
2. 「我今天不在最佳狀態,會不會被Ta發現?會不會給我扣分?」
當身處約會對象面前時,很多人會放大自己身上一些微小的不足、不完美,並且高估這些細節可能帶來的影響。
但這實際上是一種「聚光燈錯覺」,其實他人很難留意到一些自己看來很明顯的細枝末節。
我們了解自己,所以對自己一點細微變化也能輕易察覺(「今天劉海沒有平時服帖」、「今天這雙鞋和這件上衣不太配」……)。於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其他人也會像我們自己一樣立刻注意到這些「缺陷」,或是不完美。
因此,有的人在約會時會因為對這些細節太過在意,而表現得很彆扭,並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擔心的地方,像是頻繁撥弄自己的頭髮,反覆調節衣領的位置等等。但不難想像,這樣做反而會影響自己的狀態。
一方面,約會時的注意力本就應該更多的投入到對方,以及兩人之間的相處上。除此之外,我們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自證預言」也可以說明,
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一開始擔憂的事上,你不希望的結果就可能真的發生。
這背後的原理是,先入為主的信念(e.g. 「我今天戴了隱形眼鏡,會不會看起來很奇怪「),無論正確與否,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人的行為(e.g. 試圖用手遮住眼睛,避免與對方對視),最後導致信念成真(e.g. 對方因為你不願意和Ta有任何的眼神接觸,而誤認為你對Ta無意)。
3. 只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信息,只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事情
很多約會失敗的人沒有注意到的是,
他們不論是在準備約會,還是進行約會時,都是一切以自我為出發點的。
比如,在預定餐廳時只想著「我愛吃什麼」、「我覺得什麼好吃」,而不去試著調查對方的口味。在事前準備聊天的話題時,腦子裡凈是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而不去做一些「對方可能感興趣的」功課。
與這樣的人約會,你會發現Ta從頭到尾都在講與自己有關的事。即便是問你問題,也一定是自己想知道的。一旦你說到Ta不了解、或是沒興趣了解的事,Ta就要麼直接岔開話題,要麼立刻表現出一副興趣索然的樣子。
坐在這樣的約會對象的對面,會使人陷入一種既尷尬又無聊的狀態。但這樣的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他們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努力找話題,在孜孜不倦地活躍氣氛,甚至還會反過來指責你的「冷淡」。
但他們並不明白,對於對方而言,這與其說是一場兩個人的約會,不如說是欣賞了一出Ta一個人的表演。
Ann Demarais和Valerie White(2007)提出,在約會中人們往往最關心「我的自我感覺」(我今天表現如何?),「我對Ta的感覺」(我喜不喜歡Ta?),「Ta對我的感覺」(Ta對我有好感嗎?),卻經常忽略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
對方在這次約會中的自我感覺。
你也許不會意識到你對別人的情緒、感受和自我認知產生的影響。察覺到這一點不容易是因為它並非源於自我內部感受,我們不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但,如果你能將關注的重點從自身轉移到對方的感受時,就有機會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要做到這點,以下三種方法或許值得一看:
1. 表達欣賞
幾乎沒有人不喜歡被人欣賞和受到肯定的感覺。當你讓別人知道你看到、關注並尊重Ta的優點時,就是你表現出欣賞的時候。
約會不是一場較量,不吝嗇你的欣賞和讚美,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並給予Ta回以善意的機會。當然,為了讚美而讚美是不可取的,這會適得其反,讓人尷尬。你所表達的欣賞是要基於事實的,更是要發自內心的。
2. 找尋、製造共同點
建立好感、拉近距離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給予對方歸屬感。為此,你需要傳達「我和你是一類人/我們是同一個立場」的訊息。如何迅速地讓對方對你產生「你和我是一類人」的感受呢?
一種簡單的做法是
動作同步
。比如當對方因為大笑而捂住嘴巴時,你也可以將手放在臉頰,但不要太刻意,不然對方可能會疑惑「你為什麼學我」、進而感到冒犯
另一種做法是
表達共情
:讓對方感到你能理解或體會Ta的感受,和Ta站在一起。但共情不是簡單的一句「我理解你」,而是要做到點出「對方此刻的情緒」
和「為什麼會導致這個情緒」
。此外,你也可以選擇適當地自我暴露,分享一些自己和對方相似的經歷,
來引起對方的共鳴。3. 給對方啟發
人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們喜歡獲知新的信息,發現有趣的現象或觀點,人們會為知識面的擴充而感到興奮和愉悅。話題不一定要是什麼艱深的讀物或是複雜的政治事件,可以是工作中的好玩的新鮮事,你對熱播電影的獨到見解,或是在雜誌上的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結果。
這種啟發可以是純分享性,比如你看到或聽到的趣事,但更好的做法是加上你自己的解讀或有價值的洞察。
如果在與你的交談中,對方獲得了若干個「欸——還有這樣的事」、「哎,這個觀點有意思」的瞬間,Ta對你的好印象就很大概率可以促成你們的下一次約會了。
4. 最後一個小貼士:穿紅色
研究發現,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身著紅衣都會讓他們在異性面前更有吸引力
(Kayser, Elliot & Feltman, 2010; Elliot, et al. 2010)。
研究者們發現,比起穿著其他顏色(i.e., 白色,綠色或藍色),當女性身著紅衣時,男性會更和她們有更多的互動;在和她們交流時問更多親密的問題;並且坐得離她們更近。而當男性穿著紅色時,女性會認為他們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且更具性吸引力。
如果身著紅衣對你來說有點「over」,不妨就從佩戴顯眼的紅色配飾開始吧~
不知道看完今天的文章,對下一次約會你有沒有多一點點信心呢?
以上。
References:
Asch,S. E. (1946). Forming impressions of personality. The Journal of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3), 258.
Berger,C. R., & Calabrese, R. J. (1974). 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and beyon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uman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 99-112.
Demarais,A., & White, V. (2007). First impressions: What you don"t knowabout how others see you. Bantam.
Elliot,A. J., Niesta Kayser, D., Greitemeyer, T., Lichtenfeld, S., Gramzow, R. H.,Maier, M. A., & Liu, H. (2010). Red, rank, and romance in women viewingm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9(3),399.
NiestaKayser, D., Elliot, A. J., & Feltman, R. (2010). Red and romantic behaviorin men viewing wome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6),901-908.
Rosen,J. B., & Donley, M. P. (2006). Animal studies of amygdala function in fearand uncertainty: relevance to human research. Biological psychology, 73(1),49-60.
Sezer,O., Gino, F., & Norton, M. I. (2018).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andineffective—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1), 52.
@KY主創們
微博
mkt@knowyourself.cc
商務合作請洽
搜索文章/招聘/測試/轉載/請戳公號菜單欄
※我們為想成為諮詢師的你,設計了這門專業課程
※寒潮出門沒暖氣?還好我送了Ta這個可穿戴式取暖設備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