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往事:北伐戰爭(二)

民國往事:北伐戰爭(二)

原標題:民國往事:北伐戰爭(二)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乏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臣托而弗疑也……」《(後)出師表》——諸葛亮

誓與北洋軍閥「漢、賊不兩立」的國民革命軍,在1926年的夏天像歷史上諸葛亮帶著先帝劉備的遺志北伐一樣,帶著先總理孫中山的遺願也要誓師北伐、統一中國。


1926年4月,湖南省代省長唐生智宣布擁護國民革命軍北伐,遭到北洋吳佩孚部的湖南軍閥趙恆惕重兵圍攻,開戰起初唐生智節節敗退,於是緊急求救廣州。國民政府接到唐生智的呼救後,立即派遣葉挺獨立團於1926年5月1日星夜兼程奔赴湖南支援唐生智。以孫中山「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為基礎,從黃埔軍校選調幹部以及部分共產黨員組成的葉挺獨立團以一個團的兵力強攻敵軍四個團,最後獨立團以少勝多取得了北伐第一站的勝利,消息傳回廣州振奮人心、鼓舞鬥志,更加堅定了北伐將士們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戰爭起初,北伐軍的戰略是「主攻兩湖、警戒江西」,也就是集中優勢重點打擊盤踞兩湖的吳佩孚軍隊,中立和警惕在浙閩蘇皖贛的「五省聯軍」孫傳芳部。以大量黃埔軍校教官和學員為主組成的現代化、戰鬥力極強的北伐部隊里有政治大隊、炮兵團、工兵營、迫擊炮連、無線電通訊隊、交通工程隊和憲兵營等現代化軍事協同作戰兵種,上下團結一致、蓄勢待發。1926年7月27日,北伐軍總司令部在總司令蔣介石的帶領下率部從廣州出發向北進軍,北伐的洪流強勢襲來,北伐戰爭全面展開。


位於湖北咸寧的汀泗橋是一處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是武昌的門戶。汀泗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只有一道鐵路可以通過,屬於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汀泗橋的戰略重要性作戰雙方的首領蔣介石與吳佩孚心裡都很清楚,吳佩孚派遣精銳鎮守,蔣介石則派出國民革命軍的第四軍主攻。1926年8月26日清晨,「汀泗橋戰役」打響,一開始面對北伐軍猛攻汀泗橋守軍毫不示弱,甚至組織一次次的瘋狂反撲。最後,勇猛的第四軍在與葉挺獨立團的策應下雙麵包夾,擊退了敵軍,取得了「汀泗橋戰役」的勝利,從此第四軍被稱為「鐵軍」。汀泗橋一役後,北伐軍繼續乘勝北上,8月29日,北伐軍逼近賀勝橋,吳佩孚囤積直系軍閥的精銳三萬主力迎戰並親自坐鎮督戰。8月30日清晨,北伐軍第四、第七軍趁大霧對賀勝橋發起總攻,戰役開始後北伐軍首先拿下戰略高地印斗山,這樣就打開了守軍的缺口,登頂印斗山後的北伐軍勢如破竹、攻勢兇猛,而吳佩孚守軍猶如山崩堤決、潰不成軍,「賀勝橋戰役」以北伐軍的勝利而告終。北洋梟雄吳佩孚從兩年前以全中國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而且被美國人稱為「中國最強者」的人,這一下跌入了人生低谷。汀泗橋和賀勝橋兩役後,北伐戰事在各地大規模展開,1926年9月3日,北伐軍直逼武昌城下,總司令蔣介石組織召開作戰會議,決定採取敢死隊強攻武昌的方式攻城,已無退路的吳佩孚守軍殊死抵抗,攻城戰甚為慘烈。北伐軍在作出很大的犧牲後於1926年10月10月,終於攻破了武昌的賓陽門(也叫「首義門」),北伐軍與十五年前的同一天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從而引發了辛亥革命時攻進武昌城的賓陽門再一次攻入武昌城,取得了「武昌戰役」的勝利。之後,國民政府從廣州遷都北上,並將漢口、武昌和漢陽合稱為「武漢」。而這次,吳佩孚的部隊被消滅殆盡。

從1926年9月22日到11月8日,北伐軍調兵數十萬兵力三打南昌,以陣亡一萬五千名將士的代價取得了江西戰場的勝利。1926年10月,北伐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率部大舉攻擊福建,到了12月,在第二軍的策應下,東路的北伐軍全面佔領福建,並開始北上浙江和江蘇,目的地直指上海,為了策應北伐軍,中共領導周恩來、陳獨秀和羅亦農等人在上海組織爆發了工人武裝暴動,協助北伐軍順利佔領上海。到了1926年底,軍閥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已經逐漸喪失了抵抗的能力。1927年1月,蔣介石親自挂帥總指揮進攻浙江、上海和南京,在國民革命軍多個軍的猛攻下,2月18日佔領杭州、3月22日佔領上海及3月23日佔領南京,自此,華東地區也被國民政府統一。


北洋政府的末代掌門人張作霖見勢不妙,於是率領奉系軍隊大兵南下佔領了河南鄭州迎戰北伐軍。到了1927年5月28日,北伐軍與奉軍在鄭州南部的臨疑激戰,面對北伐軍的猛攻,時任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張作霖最後只好選擇激流勇退。1928年,國民政府開始「二次北伐」,目標直指華北和東北的奉系軍隊,6月4日,在從北京撤回關外經皇姑屯火車站附近時,被日本人提前埋好的炸藥炸死,之後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繼位,上台後逐步著手進行「易幟」。首先是國民政府接管華北,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市」為「北平市」,到了1928年底東北軍宣布貫徹和平統一,服從國民政府,遵守三民主義,東北軍改易旗幟。自此,國民政府完成了對中國形式上的統一。


從廣東發兵的北伐軍從兩湖到中原、從華東到華北,一場場艱苦鏖戰,一次次的浴血戰鬥,為了國家的統一付出了一個個生命的代價,最終完成了孫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願。同時,北伐戰爭徹底結束了北洋政府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了舊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北伐戰爭也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共同進行的政治運動與軍事戰爭的高潮期,史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簡稱「大革命」),而「大革命」時期並沒有持續很長,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在北伐不斷高歌猛進時,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權力收攬,在國民黨內他力主遷都武漢(簡稱「漢」),然後再遷都南京(簡稱「寧」),通過「寧漢分裂」和之後的「寧漢合流」,猶如浪淘沙般篩掉政治異己並鞏固獨裁地位。在國民黨外,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與汪精衛分別蓄謀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清黨行動,屠殺了中共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徹底完成了獨攬大權於一身的計劃。


2017.8.3


下次內容提示:

民國往事:寧漢分裂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青銅器之鄉——西北小城陝西寶雞
北洋風雲人物(十二):「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