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講方言,那派往敵國的間諜怎麼避免穿幫呢?辦法很巧妙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滅掉六國後,建立了一個文字、度量衡、車軌都高度統一的秦王朝,不過有一樣東西卻是秦始皇也無法統一的,那就是方言。
雖然方言都屬漢語,但不得不說各地方言差異還是非常大的,即使到今天,方言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像我們熟知的四川話、東北話、粵語等,發音就完全不同,甚至有的省份相鄰地市的方言都差異巨大。
當然,為了解決各地溝通不暢的問題,我國開始大力推廣普通話,也就是以北京音作為一種通用發音。我相信很多朋友也是如此,在外說普通話,回到家中跟父母爺爺奶奶交流講的還是本地方言。
其實在古代,也存在方言的煩惱。
怎麼辦呢?也是指定一個地區的方言作為通用語言,像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以周天子所在洛陽方言作為交流語言,這就是東周版普通話。隋唐時,又把長安方言作為全國通行的交流語言,明清時又改成北京話。
但是古代版的普通話跟今天的普通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古代的普通話僅限於貴族和官員間使用,普通百姓是不會去學的,所以又被叫做「官話」,普及率遠沒有今天高,民間交流依然是各說各的方言。
但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出現分裂割據的時候,各國之間刺探情報的間諜怎麼避免被識破呢?比如三國時,諸葛亮想要刺探曹魏的軍情,如果派一個四川人去洛陽,那可能剛一開口,曹魏百姓就會問:「聽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吧?」
那學一下敵國方言行不行?難!因為古代不像今天有這麼多音視頻資料,而且沒有生活在那種語言環境當中,即使學會了,也很容易被當地人聽出差異。梁啟超在見光緒時,就說著一口廣州味的官話,光緒雖側耳傾聽,但還是很吃力。
在人口流動很有限的古代社會,如果一個地方突然出現一個操著不同方言或莫名其妙說著官話的人,里長首先就會警覺,懷疑出現敵國探子。
身份可以隱藏,那方言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其實方法也挺簡單巧妙,我們以北宋為例。
宋朝並不是大一統王朝,它長期面對遼、西夏等敵國的虎視眈眈,必須不間斷的刺探對方情報,以便做好應對。比如景德元年,北宋的間諜就刺探到遼國將要興兵,宋軍急調廣銳軍1.5 萬餘騎前往河北設防。宋徽宗敢北伐燕雲,也是因為間諜回報說:「天祚帝貌有亡國之相」。
怎麼保證派出去的間諜能長期潛伏不會因口音問題被輕易發現呢?當時的做法主要有3種。
1、假扮商旅、僧侶。商旅、僧侶遊走四方,出現口音不會引人懷疑,但缺點是目標過於明顯,宋、遼雙方都知道對方會通過這種形式刺探情報,因此對於這類人員盤查的也比較緊,很難刺探到核心軍事情報。
2、收買對方人員。西夏的李元昊在稱帝的第一年,就通過外交人員私下收買了宋朝的宮女、落第書生,獲取了大量情報,導致西夏兵從土門路順利攻入宋境,還活捉了化州刺史李士彬。顯然,直接收買對方人員做間諜也是避免出現口音問題的有效方式。
3、招募邊民和兩屬戶。除了收買臨時人員充當間諜外,宋遼等國還需要自己培養更專業的間諜,而招募的對象就是宋遼邊境居民以及兩屬戶,也就是宋遼重疊轄區的百姓,這些人無論是方言還是生活習慣都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不容易被發現。
※古代女子怎麼過元宵節?有2件必做事,一件在廁所,另一件在菜園
※古代的腰牌能出入皇宮,為何沒人偽造刺殺皇帝呢?原因很簡單
TAG:秦皇漢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