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GoPro,歸途何方

GoPro,歸途何方

在談 GoPro 之前,我覺得可以先聊一下「中美創業文化的差別」這個話題。

有人說,中國的創業者、媒體和投資人言必稱「剛需」,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這個項目似乎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意義。而在美國的創業文化中,僅僅是興趣就可以成為創業的動機。

GoPro創始人Nick Woodman

GoPro 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整個公司最初的起點不過是創始人 Nick Woodman 一次天馬行空的想像。作為衝浪愛好者,他想要一台能夠在衝浪時進行拍照的便攜相機,不管是綁在身上,還是裝在衝浪板上。

相機的歷史超過百年,但我們今天所說的「運動相機」則是 GoPro 推出第一款產品之後誕生的新物種。對絕大多數國人來說,第一次了解運動相機這種事物,則基本都是 2009 年 GoPro 推出第一代 Hero 系列產品之後的事情。儘管運動相機所瞄準的一直都是一個小眾市場,但 GoPro 的產品確實稱得上是一次美妙的創新。

GoPro 的第一代產品(右)和 Hero 系列一代

由 GoPro 拍攝的各種有著全新視角、令人著迷的極限運動視頻,借著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的東風,刺激著消費者的腎上腺素,GoPro 也迎來了公司的黃金年代。

2014 年,GoPro 以近 150 億美元的估值登陸納斯達克,被稱為「美國科技企業近年來最成功的 IPO」。

但悲劇來的比喜訊更快,僅一年時間,股價竟跌破了發行價。

成也內容,敗也內容

在上市前,對 GoPro 公司的估值方式就存在兩種,一種就是普通的硬體公司,另一種是媒體公司,而後者比前者的交易乘數更高,也就意味這公司可以獲得更高的估值。作為 CEO,Nick Woodman 也不止一次對外表示「我們是一家內容公司」。在  GoPro  的構想里,用戶使用 GoPro 拍攝視頻,經過編輯,分享到社交媒體上,然後更多的人通過觀看視頻,產生新的購買,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和 GoPro 一同出現的經常是令人炫目的場景

為了支持這一構想,2014 年上市後,GoPro 就著手成立的軟體部門,開發視頻編輯工具,並成立了媒體部門,生產品牌內容,以培育更多的用戶。為此,GoPro 投入了大額資金來支持這一項目,公司人數更是從 700 人猛增至 1600 人。

但 GoPro 確實低估了視頻類內容的生產難度,特別是當產品走出小眾圈子,面向更大的大眾消費者市場的時候。

如果你使用過運動相機,就會發現,只用單純的一台運動相機所能夠進行的拍攝方式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時候,需要搭配各種配件才能完成。這些需要額外購置的配件即便不考慮價格,使用起來的成本也足以澆滅不少人的耐心。

另外,如果你進行過攝影、視頻創作,就知道精美圖片和視頻大多都需要反覆的選景、拍攝、剪輯乃至後期處理才能得到。那些優秀的作品很容易讓人產生購買一台 GoPro 的衝動,但製作過程中的構思、拍攝、剪輯等則很容易就能打敗創作的熱情。

GoPro 各種各樣的拍攝配件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很多短視頻應用不就是 UGC 方式進行內容生產的嗎?沒錯,但這些視頻大多數都是直接由手機拍攝的,並可以使用軟體中的模板進行編輯,操作門檻低很多。同時,GoPro 的產品定義意味著只有在「非常規」的拍攝場景下才能發揮出功力。那麼,對大眾消費者來說,又有多少機會置身這樣的場景呢?而如果沒了這些場景,普通用戶又有多少理由使用 GoPro 而不是直接用手機。

應該說成為內容公司的路線並沒有錯,但 GoPro 想要構建的消費邏輯並沒有他們設想的那麼容易成立。

研發無人機只是看起來性感

今年 1 月,GoPro 宣布裁員的同時,也宣布將永遠退出無人機領域。公司官網上雖然還掛著曾經寄予厚望的 Karma 無人機,但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2013 年,GoPro 就曾想要涉足無人機市場,並找到了大疆。但這次被外界認為是天作之合的機會,最終卻以告吹收尾,這件事也成為不少人嘲諷 GoPro 的實證。

2015 年,GoPro 決定自己研發無人機其實是因為內容和媒體業務遲遲不見成效,龐大的開支又不斷蠶食著 GoPro 的硬體業務,便寄希望於通過進入正火的無人機市場來創造新的增長點。但從 Karma 的定位來看,GoPro 只是將它當成了自己運動相機業務的延伸,畢竟,GoPro 的全部業務一直都是圍繞運動相機產品構建的。

  GoPro 的 Karma 無人機

乍一看這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種業務架構下,成本高昂的無人機更像是一個「會飛的自拍桿」。要知道,即便只是一款成熟易用的消費級無人機所需要的研發投入都是巨大的,而 GoPro 對 Karma 的定位決定了高昂的研發成本最終只有單一的消費市場來消化,這顯然有些沉重。更何況,Karma 因為嚴重的產品體驗問題而導致市場反應平平。

反觀大疆的業務起點和核心則是一整套的多旋翼飛行器平台,這裡包括了飛控、動力、信號傳輸、軟體等技術模塊。而大疆的業務實際上也都是圍繞這一平台展開的,除了消費級產品,大疆的產品在農業領域、公共服務領域、影視領域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至於大疆的影像類產品,完全可以視作一條不依附於無人機的獨立業務線。

再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當時大疆的 Phantom 系列已經成熟,2016 年下半年,全新的 Mavic Pro 問世後更是提供了一款令人驚艷的消費級產品。經歷了跳票、嚴重產品故障,並且價格高昂的 Karma 無人機確實很難吸引到大眾消費者。

夢想輸給現實,還是故事註定這樣

儘管 GoPro 眼下處境糟糕,但不可否認,其推出的運動相機至今依然是這一領域的翹楚。無奈的是,經過這些年的多元化探索,GoPro 仍然沒能找到讓自己的業務變得更大眾化的有效方式。

與此同時,外部的市場環境又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出現了很多和 GoPro 直接競爭的相機產品,例如中國市場上的小蟻運動相機、大疆的影像產品等,這些無疑都在壓縮 GoPro 並不廣闊的生存空間。

如今,GoPro 已經決定砍掉周邊業務,想要重新聚焦運動相機類產品,但長遠來看,GoPro 的處境也實在讓人感到迷茫。

據說 GoPro 已經在通過投行尋找可能的買家。

或許,衝浪少年的最初暢想不過是南柯一夢?而成為某個大公司的一條產品線才是 GoPro 的最好歸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那些無法割捨的「黑莓情結」
分析師:蘋果現役 iOS 設備的平均壽命達到 4 年以上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