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汪滔:獨角獸大疆的產品偏執狂

汪滔:獨角獸大疆的產品偏執狂

華夏時報網

盛青紅

「在一個不到20平米的倉庫里開始創業,其間經歷了資金的捉襟見肘、小作坊式的艱難、創業團隊分崩離析、主營產品銷售瓶頸……」

這是2006年汪滔創立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稱「大疆」)兩三年經歷的事情,也是大多數創業者的自畫像,前途未卜,每一件小事或許都可以讓公司關門倒閉。

但就是這樣一家小公司,從最初的二十幾個人,到現在的12000人;從倉庫創業,到全球7個國家的17間辦公室,遍布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銷售網路;用11年的時間,完成了銷售額從0到180億元的征途,成為佔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市場份額的獨角獸,其旗下無人機系列產品也被打上「近代第一個來自中國的有能力引領全球科技潮流的產品」標籤,為中國智造在全球貼上了「高端」和「品位」的標籤。

2018年,大疆又開始了一個新的征途,不滿足於待在舒適區——消費級無人機,向工業級無人機領域挑戰。

為什麼是汪滔?為什麼是大疆?

某種意義上說,探索改革開放浪潮中後浪的大疆成功路徑,也是管中窺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製造業從低端向高端、由製造向智造升級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疆就是這次過程的一個縮影。

領路人汪滔:產品偏執狂

草根創業團隊,大都有一張相似的自畫像,但是結局卻千差萬別。

曾經的創業合伙人之一盧致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談到關於大疆成功的思索,「我以前一直以為因為汪滔的殷實家境讓他可以在一年不盈利的情況下心無旁騖地埋頭搞研發,自己不滿意就不賣,才能有今天的技術儲備。」後來重新追溯大疆成長路徑,盧致輝覺得大疆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汪滔的眼界,「汪滔知道如何將東西做出來,而且知道怎麼調用資源把對的事堅持做下去。他是那種為了搞清楚一個東西,從來不放棄的人,不管是多麻煩。」

2006年,汪滔帶著在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獲獎的飛控系統研究,在深圳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開始了「飛控系統商業化」的創業歷程。

幾乎一整年的時間,汪滔和他的創業團隊就埋頭研究產品,沒有市場營銷,幾個人擠在一個屋子裡,一起研究飛控系統。「當時大疆不存在什麼商業模式,就是做產品,然後在諸如『我愛模型』這樣國內國外的航模愛好者論壇里兜售。」汪滔回憶,2006年,大疆的第一個產品賣出了5萬元,成本只有1.5萬。在兩年多時間裡,大疆就這樣以小作坊的方式運轉。

不得不說,「埋頭產品,對產品和技術追求卓越、完美」也曾在某個階段讓公司資金陷入困境,但從未改變汪滔對於產品完美近乎偏執的追求,外界追問大疆成功的秘訣時,汪滔的回答是永遠追求卓越,不管產量多少,永遠不做二流的產品。

「我是做產品的人,我只想把產品做好,讓更多人來使用」,對產品追求完美卓越的偏執狂汪滔,也把這種價值觀和文化帶到了公司,2015年,汪滔將「激極盡志,求真品誠」八個字作為大疆的座右銘,把它視為企業文化的內核。

汪滔,在大疆一直有兩種身份,CEO(首席執行官)和CTO(首席技術官),但他卻不算是一個合格的CEO,鮮少直面媒體,很少參加公眾的活動,甚至缺席產品發布會,在2016年後更是幾乎低調到不行。

CTO和CEO兩者之間的相互制約,隨著大疆的發展壯大越發明顯,2015年,汪滔接受福布斯採訪時就表示:「如今我做的更多是管理工作,至於我最喜歡的產品,我不得不依賴於我的同事。」

不過在CEO和CTO之間,汪滔還是選擇了做最最愛的CTO,2015年加入大疆的羅鎮華於2017年8月出任總裁一職,「Frank(汪滔)可以專心做他愛做又非常擅長的事,我們幫他處理掉其他很多事情。」羅鎮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崛起:大膽跳出舒適區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極具魄力的一句話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中國大地,特別是深圳這片土地的企業和企業家身上。

現在回過頭來重新看看大疆的發展路徑,幾乎每一次跳躍和發展都與「大膽勇敢跳出舒適區」有關,用汪滔的話來說就是做對了幾個重大選擇題。

大疆早期的盈利模式就是研發和製造航模規格的零部件,然後組裝整機,向B端市場出售,當時的用戶主要是國企。「他們買一架機器,我們出一群人去給他演示,然後領導看完之後就束之高閣,他們給我們20萬。」2B模式單價高,業務也發展得相當不錯,每個月幾乎都能賣出去幾十套,大疆的業務開始進入正軌並發展得越來越好。雖然錢好賺,但汪滔意識到,公司做大的希望會毀在這種easy money上。

2010年,大疆從紐西蘭代理商的口中了解到:一些個人愛好者將系統搭載到多旋翼飛行器上,但市場上的多旋翼無人機產品,卻發現沒有一個足夠完美的產品。這時候,汪滔幫大疆做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公司跳出航模產品的舒適區,向商業用途的成品飛行器進軍,研發多旋翼無人機。2011年,大疆成功推出多旋翼飛控悟空M,向C端市場逐漸發力,雖然這款產品在市場波瀾不驚,但卻為大疆進軍消費級無人機埋下了伏筆。

而真正讓大疆走向全球併產生幾何級業績爆發的選擇題則是抓住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將用戶從航模發燒友向普通消費者演變。2012年,大疆已經積累了研發製造一款完整無人機所需要的一切技術元素:軟體、螺旋槳、支架、平衡環以及遙控器。2013年,讓大疆撬開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產品「大疆精靈」問世,並迅速推出「精靈2」,「我們當時想做一款有成本效益的,不需要玩家自己組裝就能隨時起飛的產品。當時主要考量就是這款產品能夠先於我們的對手進入低端機市場,並沒有想要賺錢。」汪滔曾經在接受採訪時坦言。

但從此開始,大疆的業績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2010年銷售額才數百萬元,2014年營收就接近30億元,2015年營收10億美元,2016年銷售額超百億元,2017年銷售額達到180億元。

「大疆是從研發和製造航模規格的產品起步的。在Remote Control(航模)的規格標準里做到了最好。然後再向上發展,做出了符合消費電子標準的一體化航拍無人機,並衍生出了許多消費電子產品線。造消費電子比造模型難,而且一開始也不一定能掙錢,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所以能下決心、願意從一個已經做的不錯的舒適區走出來,做hard模式的事情,這樣的公司很少。」羅鎮華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總結道。

征途:向工業級領域挑戰

「經過30餘年的發展,中國社會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是非常好的機會。現在是時候讓我們一起靜下來想一想,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哪裡?」汪滔在其一手培養打造的「RoboMasters 2015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上談道,這個大賽還承載著汪滔「打造工程師明星」的情懷。

儘管大疆已經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佔據全球70%甚至更高的市場份額,但不得不承認,在限飛等政策高壓下,以及全球資本蜂擁進入無人機市場下,未來數年內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競爭勢必血雨腥風。在這場大戰中,大疆如何繼續保持獨角獸地位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根據羅鎮華最近的演講可以看出,大疆下一步的挑戰是工業級別的無人機產品。

「工業規格遠比消費電子規格複雜得多,我們需要更可靠的設計冗餘和性能冗餘。在不同的環境下要做到防水防塵、抗高溫低溫、抗磁等等,還有在具體工業應用中的定製和集成。只有在消費電子這個層次已經做到最穩定成熟了,才能去做這種挑戰。」羅鎮華解釋道,同樣的,最開始做工業級產品,無論是產品本身的工業規格要求,還是把無人機產品應用到工業、農業中去,在沒有吃透這個行當之前,也是賺不到錢的。偏偏無人機的行業應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前完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大疆又給自己找了個苦來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的全球戰略收縮了嗎?其實是在另起爐灶醞釀新的國際秩序

TAG:華夏時報 |